辛亥革命烈士顾息疚

辛亥革命网 2014-12-05 10:57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俺老崔 查看:

顾息疚,学名振黄、思龄,字锡九,号汰白。阜宁花园头(今射阳县海河镇阜余花园村)人。辛亥革命烈士。

  顾息疚(1885~1916),学名振黄、思龄,字锡九,号汰白。阜宁花园头(今射阳县海河镇阜余花园村)人。辛亥革命烈士。顾息疚,曾用顾锡九之名,但他意识到“官高九锡”的含义颇有封建色彩,便自改“锡九”为“息疚”,表明他欲改造中国的大志,以平息心中的内疚。此后,他发表的诗词与有关文章,都用息疚的名号。顾息疚的曾祖父、祖父,都是清代地方上的乡绅,有大片滩田和庄稼地。待传到他父亲顾鸿升这一辈,由于国事动乱,官、匪交虐,自然灾害频繁,许多佃农逃荒出走,他们的家业也每况愈下,但仍然属于新河渡口南边的一家“暖户”(富户)。顾息疚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还有三个弟弟,兄弟中他排行长房。他小时候被人赞誉为“小神童”《革命人物志》中这样描述少年顾息疚:“自幼严受家庭教育,垂髫通经史,稍长兼工翰墨”,称他是个勤奋好学兼报国安邦大志的人。

  青年时,先后就读江南高等学校、两江政法专科学校。 1903年,他考入江宁府中学堂。1905年,他考入江南高等学校,同年,他由赵声的引导,加入了同盟会,接受革命洗礼,秘密从事革命的鼓动工作。三年后,他考入两江政法专修科,与淮安人周实丹、阮梦桃等名士“密设机关,广罗同志”,宣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他还命其弟汰非“入陆军小学,为军事革命之预备”。其妻王氏极为贤淑,不时变卖家资首饰,资助他及革命工作。

  后辍学参加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顾息疚辍学任镇军第一支队军法官、镇军秘书长、中央讲演团讲演员。他在淮安与周实丹、阮梦桃等共同召集人马,袭清军营,夺枪起义,“光复”淮安(山阳)。由于误用原邑令姚荣泽,导致起义失败,险遭捕杀。顾息疚在群众掩护下逃出城外,迫于追捕甚急,他藏身于芦苇荡中,这一藏就是三天。此时,臧在新已率北伐军打下淮城,他立即下令寻查顾息疚下落,终于在群众引导下,在芦苇荡中找到了顾息疚。“觅之已僵,姜灌始苏,即聘为秘书长,复淮泗,下彭城,锡九之策划者多”。为周、阮遇害一事,他曾写信给南国诗社的柳亚子先生。柳亚子和同社的朱力屏共同上书沪督陈其美,力请复仇。由此,周、阮“始得昭雪,并移文嘱山阳县建周、阮二烈士专祠”。凶手姚荣泽被判死刑,然而他得到袁世凯特赦,终于逍遥法外。为此,顾息疚愤而辞职,于民国元年(1912年)冬,回原籍省亲。不久,就被推选为国民党阜宁县支部长,党部设在城内的文昌庙。

  原“心社”成员、《大风报》主笔血痕曾在《民国日报》的追忆文章中,这样描述烈士的外貌:“君美髯,人因髯公呼之。”血痕盛赞他“君工诗,蕴藉有深远意;为文章,简朴苍老,不似予之激切姿肆也”。顾息疚是文人,也是报人。民国初年,他即任上海《爱国报》主编,这份报纸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言论趋向反袁,遭查禁而停办。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顾息疚流亡日本。1914年,他加入了孙中山在日本成立的中华革命党。同年,他奉命回国到上海做新闻工作,他以不同的笔名,经常向政治倾向进步的报刊发稿,评论时事政治,抨击社会流弊,报道国内外新闻,用诗词抒发爱国热忱。

  镇海人徐建侯出资,续办《爱国报》,特聘顾息疚再任主编。续刊的《爱国报》宣传国民革命,反对袁世凯恢复帝制为宗旨,不断发表反日言论,披露“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的内容,因而再次遭到上海军阀伙同租界地的洋人查禁。

  与上海《爱国报》遥相呼应,北京也出了一份《正宗爱国报》,设法与敌周旋,始终坚持《爱国报》的办报宗旨和方向。

  为了广交革命朋友,1915年,以息疚为首在上海组成护法讨袁的群众文艺组织,取名“心社”,意思是人同此心,重振华夏。社友为何海鸣、简梦萍、徐痴魂等20余人。

  当年10月,为扩大护法讨袁影响,顾息疚与徐痴魂等另立《爱国月报》。由于南国社、心社等社友的大力支持,《爱国月报》在宣传革命和开展文艺活动方面,影响深远,为嘉其志行,孙中山特地亲书“苦口婆心”四字匾额赠与息疚,以资鼓励。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