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烈士孟佐天将军
辛亥革命网 2014-12-03 09:23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俺老崔 查看:
孟佐天(1881—1912),世居盐城西北乡孟家舍(今属建湖县恒济镇花垛村),原名孟钱山。后参加革命,孟钱山更名为佐天,用以表达他辅佐孙中山先生创建共和的意愿。
自幼聪颖,好墨爱武。 据1993年编纂《瀛西孟氏支谱》记载:公(孟佐天)自幼天赋聪颖,好墨爱武,出口成章。七岁开蒙攻读,十四岁已普贯六经。读书之余练武,十七岁时已有百夫辟易(辟易,因恐惧而退缩)之能。孟佐天少年时读书甚勤,又练武不辍,常在乡土场力举石磙(农村作辗压粮食之用),又善挥棍、剑,虽是自学,却练得武功超群。在恒济一带传为神奇。
参加革命,报效祖国。1905年(孟佐天)在北平罗马兽医大学读书,深恨朝廷腐败,常与堂弟孟蕴华、孟铁铮商谈国事,1906年三人相偕去南京,投南洋第九镇当兵。他先后结识了柏文蔚、熊成基、王士英、范传甲、伏龙等革命党人,由同盟会江苏省主盟人章梓办理宣誓入会手续。
这个不甘在乡间埋头教书安度过一生,而决意拯救时艰报效祖国的爱国青年,从此走上一条风云激荡、光照后人的道路。
时清政府腐败无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公痛心疾首,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应南洋陆军新军第九镇之征。
1908年,孟佐天和伏龙襄助熊成基发动安庆起义。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起义失败,此后孟佐天潜回家乡,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他积极传播反清思想,组织农民进行抗粮斗争。孟蕴华、孟铁铮在他的带动下,也先后参加革命活动,被乡人称誉为“孟氏三杰”。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孟佐天迅即启程南下,在安徽民军司令部柏文蔚处供职。同年11月,他奉命前往涟水一带组织革命同志一千多人,参加苏、浙、皖三省民军“会攻南京”战役。经10天浴血奋战,三省民军光复南京。不久,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次年元月,孟佐天率部众二千多人,渡江北上,转战于江淮大地,准备先克盐阜,再取淮(安)扬(州),继而挥师北上,进军鲁、冀。不料刚抵益林、东沟一带,即误中清吏离间之计,所部几近解体,孟佐天自己险遭不测。孟佐天随即南下,到南京晋谒黄兴、柏文蔚,详细陈述苏北形势,柏文蔚听后,命他再率百余军士,与王士英同往海州(今江苏灌云)组织起义。
身陷囹囵,视死如归。2月下旬,行经宝应,孟佐天带十七名随从进城商议筹集粮饷事宜。其时宝应已不在清廷掌控之中,原宝应末任知县易焕鼎逃遁出城。地方绅士王棣山、鲍执之等在孔庙内成立了“宝应县军政府”,王任军政长,鲍任民政长,成员几乎都是旧时官员和地方劣绅,他们挂着革命招牌,干的是反革命勾当。
孟佐天不知此情。进城后,孟佐天一行被王棣山、鲍执之假献殷勤的表象蒙蔽,应邀进了“军政府”所在的孔庙。双方坐定后,孟佐天便说明来意,并出示有关证件,不料王、鲍早已暗中商定,一口咬定孟佐天的证件是“伪造”的,不容分说,命手下将孟佐天等十八人全都捆绑、羁押起来。
第二天清晨,孟佐天等被押至孔庙前的泮池东首广场上处斩。临刑前,孟佐天神色自若,视死如归,仰天大笑。时年仅三十二岁。据家谱记载,孟佐天与妻唐氏生有一子名庆玉,三岁夭亡。一代英烈,竟无子嗣。
柏文蔚得知孟佐天遇害,悲痛不已,挥泪写下一篇祭文,以志哀悼。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追认孟佐天等为革命烈士,并在攻克宝应城后处决元凶王棣山、鲍执之。1927年秋,国民政府追授孟佐天为陆军中将,发放抚恤银一千两、立碑基金一千元,以慰烈士在天之灵。
《毛顺驮尸》,传为佳话。孟佐天夫人唐氏获悉丈夫遇害噩耗,与丈夫生前好友毛顺商议,设法将孟的遗体运葬家乡。毛顺与几位乡邻备一艘小木船,陪唐氏同去宝应。将船停靠在宝应城东十八里处的望直港,白天先由毛顺一人入城打听,得知烈士们的遗体都被丢弃在城郊芦菘墩的一座大坑里。
毛顺在夜里趁黑出发,于乱尸堆中凭着孟右手有一灰指甲的特征,找到孟佐天遗体,背在身后,跑了十多里回到船上,连夜赶回孟家舍,安葬于孟舍北首。故乡艺人王万和杨素琴据此编出淮剧《毛顺驮尸》,在里下河一带,以及苏、锡、常等地演出,一时观者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