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烈士李楚江

辛亥革命网 2014-12-02 10:06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俺老崔 查看:

李楚江,原名广淮,后改镇淮,字楚江,他“借开堂拜盟、结交会党,招收徒弟与九龙山洪门道长来往,并从中接受了洪门的传统的反清思想。

  李楚江(1881—1913),原名广淮,后改镇淮,字楚江,阜宁县(今滨海)东坎人。“镇淮幼读书,甚聪慧,每诵史记游传,辄慷慨欷嘘不能自己,于乡里问不平事,常挺身于预,仗义执言,有古侠士之风。”其叔叔李士兰,“积资颇富,而无子,见镇淮英爽过人,爱择为嗣”。他16岁时考秀才,和臧在新一样,“不屑章句之学,弃而习武。驰马试剑,恒超轶侪辈”。

  镇南有一老尼仗有权绅庇护,行为悖理。李楚江会同多位施主,将凶蛮老尼赶出庵堂,率先捐出400大洋,倡议改庵堂为学校,取名振华小学,意为振兴中华。

  东坎镇东大街有一权绅大户,思想极为封建,其姐寡居,与一长工日久生情。大户为维护虚伪清誉,于端阳之际将亲姐强行塞进棺材,姐手扒棺沿求生,大户竟用利斧砍手,抬走活埋。小镇为之震颤,莫敢制止。李楚江闻听大怒,当即赶过去于中途阻拦,与大户冲撞激辩,自此结下仇怨。

  此事给李楚江很大震动,他痛感社会黑暗、民权不彰,立誓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革命思想即萌发于此时”。

  他“借开堂拜盟、结交会党,招收徒弟与九龙山洪门道长来往,并从中接受了洪门的传统的反清思想。朋辈有张锦绅、沙锡仁、于达四、薛必庆等,拥有群众二三千人。大家共举楚江为领袖,抑霸安良,势及涟灌,相互呼应,一呼众诺”。

  武昌首义后江苏独立,驻扎清江清军江北提标十三协突然哗变,将清江抢劫一空,一部数百人蹿至阜宁西,欲进阜城洗掠。

  “四乡以此骚动,土匪蜂起。有一股土匪与清军联合侵袭东坎镇,一度占领都天庙”。李楚江挺身而出,振臂一呼,部众聚集,捍卫市镇商户居民。“奋战数日,匪徒溃败,闾里遂得安宁”。

   民国初立,李楚江悉心治理地方,筹办自治,当选为东坎地方议员。省议会选举,又为初选当选人。据《革命人物志》记载,此时的李楚江,“平昔于地方公益慈善,如修桥修路、施衣施粥等事,靡不资助,俾底于成,乡人啧啧称焉”。

  江北护军使刘之洁为袁世凯亲信,对民众的压榨欺凌、对革命者镇压依然如故。1913年3月,刘之洁巡视东坎,对李楚江表面称赞。东大街那权绅大户则对李楚江“恶言中伤,诬告万端”,刘之洁遂下令通缉。李楚江被迫避走镇江。

  斯时,袁世凯已露出本相,孙中山在沪发起“二次革命”。7月15日,黄兴在宁组织讨袁军,“镇淮往谒,受委任为江北讨袁军司令,兼第五旅旅长”。黄兴热情接待,阐明革命真谛,授以军事方略,并引而晋谒孙中山。楚江亲聆教诲,衷心感佩。

  黄兴命他速回江北,联络江北各地革命群众,组织武装。李楚江先与阜宁革命党人江宇涵合图东坎,配合北伐讨袁。不料起义事泄,江宇涵被逮杀于清江。李楚江为保全实力,退据六套,再图新举。

  7月下旬,李楚江再次赴宁。黄兴指出袁军正沿运河南下,意欲抢夺南京,江北之举,亟须实行。其时,臧在新、韩恢等率部拟日在泗阳一带行动,李楚江遂令在七套待命的部众按原定计划攻打东坎,自己受命赴苏州另有所图。

  因袁党势大,“二次革命”很快失败。然而李楚江所部消息隔绝,仍遵黄兴命令,于农历8月10日集合各地农民和会党武装2000余人,齐集东坎外围的洪套,鸣枪在即。同时,族弟李广仪“持火烧三角之信驰赴苏州,请先生回东坎统筹全局”。

  不料早在义军进攻东坎前,就为驻阜伪营长唐伦侦悉,他和东坎权绅商好对策,除驻有地方清乡团外还增加伪军一个连。

  次日深夜,义军第一路急进仁和镇,派出小部队佯攻薇风桥,主力军至桥西僻处架浮桥悄悄过河,有内应人员带路,从背后猛扑薇风桥,焚毁土堡,毙敌多人,然后沿着东西大街迅速东进,但遭到西当铺屋顶的伏敌堵截,一时难于前进策应二路。

  二路军进军东升桥时,遭到清乡团与唐连合力顽抗,形成相持局面,鏖战一天。至第二日夜,唐伦倾全营兵力猛扑讨袁义军,各处清乡团亦增援坎敌,双方都有伤亡,但义军更重。张锦绅部因伤亡较重,“个别不逞之徒孽性发作,遂有抢掠纵火之事,张亦禁止不住”。

  9月12日夜,李楚江飞马赶至洪套。时张锦绅部有人纵火,殃及10多家。他异常痛心,立予制止,并含泪告诉众人,“二次革命”已败,宜暂撤离,保存实力,隐蔽待命。

  据《江苏省志·人物志》载:为扑灭江北革命力量,袁世凯密电刘之洁“缉拿李逆楚江”。撤退既毕,李楚江潜回镇里探望。不料被奸人侦知,以“黄兴党徒”、“会同会匪抢劫坎镇”等罪名急电刘之洁。唐伦随即奉令派马队蜂拥缉拿,但李楚江武功卓绝,悄然遁去。

  他扮成商人经四汾港至废黄河大於尖,准备乘船出走海外联络革命同志,以图再举,因奸人密报被捕,以大叛罪名层层上解,直至北京。义军死伤者众,张锦绅、沙锡仁后亦被捕杀于南京。

  袁世凯死党滥用酷刑,又施以利诱,李楚江不为所动,拒绝投降,“原为国难刀下死”,最终被判以灭绝人性的腰斩之刑,骂贼而死。

  李楚江就义后,家中土地房屋悉数被伪政府军没收,遗族穷蹙无依达15年,大哥李筱泉受累坐牢3年。

  直到1927年,经阜坎耆绅联名呈诉县府,奉省政府核定李楚江为革命牺牲,追授为烈士,指令发还遗产。沉冤始白。

  楚江长兄筱泉奉婶母率侄三代人,去阜宁县控告勾结袁贼的有关权绅,县知事杨静山原系北洋爪牙,除遵省命发还产业外,只判权绅赔十五支枪和二千大洋。李母慷慨陈辞:“土地房屋原我李家的,发还我家要,枪支交县衙公用,二千元赠与修理南门小菜场和三官殿桥,以成楚江为国为民之愿”。

  李楚江留下稚子弱妻,长子早逝;二儿子为栋,即李如彪之父,刚刚8岁,家道渐渐衰落。“母亲前后生了12个孩子,因家贫缺医少药,只存活了4个”,李如彪说,自己出生那年,家里一贫如洗,大自己19岁的哥哥如宏参加了新四军。

  《革命人物志》刊文:“惟是遗产虽以还,生者可免饥寒,而镇淮之侠骨,尚厝燕郊,崇封未旌,不能无遗憾焉!”谁也不曾料到,98年后的今天,这一遗憾还在。

  在滨海县政府一侧的公园碑廊的东南角,五块抢眼的“中国红”大理石碑上,以刚硬劲挺的魏碑体,镌刻着一位特殊的辛亥烈士的壮烈事迹: “……因奸人密报被捕,层层解京后,受尽酷刑,义不就范。并曰‘人生千年也是死,树长万年被火焚。愿为国难刀下死,不留臭名后世扬’。同年在北京被腰斩,年仅32岁。”

  上海第二档案馆珍藏的早年《革命人物志》第九集,有李楚江烈士的事迹介绍。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