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先驱濮振声
辛亥革命网 2014-10-23 09:34 来源:联谊报 作者:祝均 查看:
偶见《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如下记载:“回溯浙江王志同之乱临安,濮振声之闹桐庐,王锡彤之谋台州,竺绍康、陶成章、秋瑾之举绍兴,张恭之运动金衢,吕东升之暗谋处州,龚味荪等之谋嘉兴,陈其美之谋湖州,党人之心良苦矣!”笔者邑人濮振声赫然在列,颇生感慨。
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此时的浙江,反教会反侵略斗争方兴未艾,各地相继发生了“闹教”事件。与此同时,民族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他们中的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身处民族危亡之际,日益不满清政府的腐败,开始倾向革命,并逐步成为各地会党的首领,以会党为基础,酝酿和开展反清反封建斗争。“濮振声闹桐庐”就是在汹涌澎湃的反教反侵略斗争的有利形势下发动的一次武装斗争。
濮振声(1844-1907),字景潮,分水县招贤(今桐庐县高翔乡石青村)人,清同治岁贡生,以训导衔候选在家。为就近建德、分水、桐庐、富阳、新城、临安6县客民总董事,白布会首领。家境殷实,慷慨仗义,精技击,善医道。
白布会发源于温州,最初是浙南一带的团练组织,后来流入严州一带,变成客民的同乡会。传到严州、衢州、处州等地后,他们继承会党“反清复明”的传统,成为反清反封建斗争的群众性秘密结社。濮振声入白布会出任首领后,着手改订白布会章程,按军事编制组织独立武装力量,建立“独立军”。“以五人为伍,有伍长;五伍为偏,有偏师;二偏为队,有队正;二队为哨,有哨官,是曰百夫长;五哨为营,有营官,号为千夫长;实则千百人皆授有札委。振声自为总师,以总其成。”从而把会众严密地组织起来,以适应斗争需要。1900-1901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濮振声以保护乡里为名,创办团练,名为宁清团,又称宁清会。“言欲以绥靖清室,盖为掩盖耳目计,其实意则为反清。”(陶成章《浙案纪略·濮振声传》)
浙江各地反教反侵略斗争进一步猛烈发展的时候,桐庐等地民众也积极投入斗争。由于教会教民专横不驯,地方官府束手无策,“天主教民专横,官不能制”。广大人民群众对清政府也越来越不满,濮振声见时机成熟,决定发动反清起义。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一月,濮振声率众在建德、桐庐、新城交界处,誓师殿山( 今桐庐县高翔殿山庙) ,传檄起义,响应者不下万人。义军首先夜袭横村守备营,继而打败桐庐前来进剿官兵,并乘胜占领了桐庐、分水县城,计划溯江而上,出严州会合赣、皖白布会党人。白布会起义军纪律严明,“一切侵掠,悉皆禁止,犯者重则斩首号令,轻则杖枷示禁。故军行所至,咸皆欢迎”。(《桐庐县志》)
清政府闻讯急派观察使黄书霖、省防军管带马长春、统领费金组星夜率军赶来镇压。义军在横村苦战数日,突出清军重围,拟从分水入皖境。军抵百岁坊,清军追至。濮振声即布阵抵敌,与清军展开激战。举义前,濮振声曾“密遣心腹,告谕教士,使之逸。既起兵后,禁部下不得轻毁教堂,以罪不在教士,而在官吏也”。这固然有利于集中兵力,全力打击清朝官府,但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团结反教反侵略的广大群众,以迅速扩大队伍。同时,濮振声虽然为起义作了长期准备工作,但举事是在各地反教斗争蜂起时仓促决定,事先未与衢州、处州等地白布会首领商议,约其共举。发动后,由于清政府阻隔,相互间又无法取得联系,未能及时响应。濮振声起义成了部分白布会众的单独行动。起义最终损兵千余,又闻前路关隘均有清军驻扎,濮振声知事难成,率众逃匿山中,不久为清军侦悉,派兵围剿。为免同胞无辜流血,濮振声毅然挺身就缚。严州六县绅董联名上书于浙江巡抚,竭力代为剖白,恳求从宽监禁。浙江巡抚聂缉规慑于濮振声在民众中的威望,“杀之恐民变”,遂归罪于濮振声之子濮厚贤而杀之,将濮振声监禁在仁和县署。
1904年革命党人陶成章偕魏兰抵杭联络会党,2月14日,经《杭州白话报》主笔、前《浙江潮》负责人孙翼中介绍,往访狱中的濮振声。双方“商谈颇洽”,濮对陶、魏联合各会党的想法深表赞赏,“为成章出介绍函数通,名片数十纸,以助成联络秘密社会之基础”。“凡持余名片,若往新城、临安、富阳、于潜、昌化、分水、桐庐等处,沿途均可有照料,不至有日暮途穷之感矣。”赖其便利,陶、魏得“遍谒白布会诸头目”,“历探各种秘密会之内状”。(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
“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月,病殁禁中,归葬故里,迨辛亥武昌起义告成,清朝推翻,党人皆认振声为革命先驱。”(《浙江通志》)
今桐庐县高翔村存有濮振声起义遗址,含濮振声故居、殿山庙、濮振声墓,供后人瞻仰。濮振声故居,建于清同治年间,坐西朝东,三间二进,三面环山,居高临下。殿山庙为誓师起义处,1975年拆除,尚存大殿碑记。濮振声墓,位于石青村火墙里,为濮振声父子合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