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家(4)
辛亥革命网 2010-07-28 00:00 来源:人民日报(1966.11.13) 作者:宋庆龄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这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我想就这位中国人民伟大儿子的生平和活动,谈谈我的一些感想。 ,孙中山——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
辛亥革命初期所取得的胜利是由于资产阶级取得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支持。它的失败是由于国民党领导的摇摆不定(这是它的阶级成分造成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未能正确处理农民问题。毛主席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辛亥革命丝毫没有减轻农民所受的压迫。相反地,在革命后,政权落到了那些一味听命于封建阶级和帝国主义的人们手里,他们加紧了对农民的压迫。
这就是说,中国的根本问题——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并没有得到解决,革命斗争必须继续。孙中山看到这一点,并且根据这一认识采取了行动。他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当时一切爱国的、革命的中国人学习的榜样。他这种精神进一步唤醒了人民,使他们认识到国家和人民所处的屈辱地位,并加强了他们不遗余力地解放祖国的决心。
一九一四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这个新党是从国民党分裂出来的。它的成立说明孙中山不满国民党的妥协政策,正是这种政策为袁世凯扫清了道路。但这个新党仍然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代表的联盟,所不同的是它坚持反袁。通过这个新党,孙中山在一九一四年和一九一六年两次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第二次是他秘密回国亲自领导的。在他的影响下,在上海的海军部队发动了另一次革命起义。正在这时,袁世凯猝毙,其他军阀纷起争夺他的权位。
一九一七年,孙中山率领起义的海军舰只由上海去广州。他同南方军阀结成联盟,并建立了一个反对北方军阀的政府。被袁世凯宣布解散的国会重新召开,选举孙中山为广州护法政府的大总统。他立即筹划和准备北伐。一九二一年,北伐军自湘桂出动。一九二二年,南方军阀陈炯明勾结北方军阀进行叛变,使北伐军的后方受到威胁。一九二四年,受英国汇丰银行津贴、由买办陈廉伯率领的雇佣军广州“商团”反对广州政府。孙中山领导革命军队打败了敌军。
在不平等条约下,中国海关原来都由外国人控制。当广州护法政府接管海关时,英国、美国、甚至葡萄牙都调集兵舰开入珠江,以炮轰相威胁。孙中山不为所动。他对英美水手发出呼吁,揭露英美政府的非正义行为,指出他们自己的祖先也曾为抵抗暴政压迫而斗争。他努力唤醒水手们的良心。他对美国水手们说,他们应该记得“没有代表权就不纳税”的原则,应该记得他们的祖先曾在波士顿港口把英国人迫使他们接受的印度茶倒进海中。就我记忆所及,这是他亲自用英文起草的第一批传单。为了散发传单这件事情,英国领事曾到中国政府所在地来提出抗议,孙中山严厉地训斥了他一顿。
这时,北方奉直两系军阀交战,自相残杀。孙中山立即动员军队,准备再度北伐。冯玉祥推翻了军阀“总统”曹锟后,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接受了邀请,但抵天津不久即告病重。在病床上,他接见了当时占据着北京的军阀段祺瑞的代表。段坚持在北方军阀邀请孙中山参加的圆桌会议上,不谈反帝。孙中山怒不可遏地表示,如果这样,他宁愿回广州,不主持这次“统一”会议。他说,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应该是会议的主要议程。这同他在北上前对英文《粤报》记者谈话中所公开和明确宣布的立场是完全一致的。他在那篇谈话中说,“帝国主义……不仅为我国实现独立自由的主要障碍,而且是反革命势力中最强大的因素。”
就在这时,他的肝病越重了,进北京时已不能步行。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不治之症夺去了孙中山的生命。在逝世之前,他给继承他的革命事业的人留下了遗训。国民党内右派和帝国主义代理人的总头目蒋介石,在一九二七年背叛了他的遗训。这些叛徒从此成为历史的罪人,他们继续压迫人民并发动内战,使中国人民的解放推迟了二十多年,并且引来了日本军国主义和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国家财富受到无可计量的损失,千千万万祖国的儿女丧失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使美帝国主义至今仍霸占着我国领土台湾。
孙中山的遗训就是他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这是他在致力于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发展而成的。毛主席曾说,一百年来帝国主义压迫中国,中国人民一直坚持反抗,“但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才有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青年运动的方向》)毛主席对孙中山的贡献作了精确的估价,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说它胜利是因为它废除了宫廷制度赶跑了皇帝,说它失败是因为它没有赶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孙中山认识到这一点,并要求继续革命。他在遗嘱中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推动革命。这一点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没有获得解放,我们必须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斗争,坚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进行的革命斗争,使我国在各方面实现现代化,并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孙中山对革命的抱负并不限于中国。他对各国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特别注意。从一九○○年以来,他同亚洲各国的民族革命志士保持密切的联系——为反对英国统治而斗争的印度人和缅甸人、反对日本统治的朝鲜人、反对法国统治的越南人、反对荷兰统治的印度尼西亚人以及在菲律宾反抗美帝国主义的阿吉纳尔多和其他爱国者。同时,他也同比利时和法国的社会党人有联系,包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号召欧洲工人不要为帝国主义的目的互相残杀而遇刺的让·饶勒斯。他建立所有这些关系都是为中国及各国的革命服务的。外国友人用贷款、通信联络、购运军火等行动帮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孙中山也在财政上和其他方面帮助他们的事业。至于孙中山和列宁相互之间的友谊和富有成果的通讯和合作,我在前面已经谈到过了。
孙中山还有另一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为了使自己在政治上适应当前革命任务的需要,他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教育。他不停地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寻找引向革命胜利、中国获得解放以及使中国在国际上取得平等地位、中国人民得到自由的道路。
我们也许可以说,孙中山政治上的成熟集中表现在这样一个问题上:在长期而曲折的革命实践过程中,他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掌握武装的重要性,必须“第一步使武力与国民相结合,第二步使武力为国民之武力”。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我们在估价孙中山及其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时,必须从这样一个前提出发,即整个世界和革命实践在孙中山诞生后的一百年、特别是最近的五十年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什么必须革命,应该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今天的认识来自我们的前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他们当时是根据他们所继承下来的对革命规律的认识行事的;只是在运用这些规律碰了壁,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时,他们才不得不去探寻新的规律。他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但他们的目标导向我们的目标,所以我们认为,他们是虽败犹荣的。
至于那些最后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而且勇敢地、坚决地改正这些错误的人,就显得更加光荣。孙中山晚年的生活和革命活动正是这样。一九二四年六月,他对黄埔军官学校的教职员和学生讲话时曾说:“在几十年的革命事业中,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也取得了失败的教训。中国革命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没有广大人民的基础……现在为了完成我们革命的使命,所以我才下定决心改组国民党,建立自己的革命军队……这就是创办黄埔军校的宗旨。”⑧
学习是一个逐步前进的过程。学习革命也是这样。只有经过一步一步的摸索,我们才能懂得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孙中山时代的中国是十分复杂的。这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特别是在清朝被推翻之后,由于军阀统治和军事割据发展到白热化的程度。而这些军阀又各有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作为后台,日本、英国、美国、法国、比利时、德国等都插手进来。孙中山要把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解放出来,但还不懂得人民只有用自己的双手才能赢得解放,因此他曾企图利用一个军阀反对另一个军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