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从日知会走出的新儒家(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龙飞 查看:
走出政治,专力学术
图2 熊十力手迹
1913年至1916年间,熊十力发愤读书,潜心向学,思想也渐渐发生变化。1916年他在《某报序言》一文中表达了对社会秩序混乱,特别是价值失序的忧患:“民国以来,上无道揆,下无法守,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上下交征利,不夺不餍,是故上下之间,无是非可言。……常谓谈吾国今日事,当如佛祖说法,随说随扫,不立一说。民国五年之间,各种制度,各种人物,无一不经试验,而无一可加然否。自三五以降,吾国之不道,而至于无是非,未有如今日。故乱极而不知反也。”熊氏认为,报刊应主持社会正义,制约乘权处势者。
1917 年 10 月,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护法运动在孙中山先生领导下兴起。这年秋天,熊十力曾入湖南参预民军,并奔走于湘桂间,支持桂军北伐,抗击北洋段祺瑞军的进攻。不久即与友人白逾桓赴粤,佐孙中山幕。熊十力居广州半年,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与他当初参加辛亥革命、护法运动的理想,反差太大,刺激颇深。他此时对政治、政党,对国民党,都颇觉失望。他原来以为,政治革命理当促进道德进化,然而他所看到的是,政治运作只是一些肮脏的交易。在他看来,“鼎革以来,道德沦丧,官方败坏,(袁氏首坏初基,军阀继之。贪污、淫侈、残忍、猜妒、浮夸、诈骗、卑屈、苛贱,无所不至其极,人道绝矣。)士习偷靡,民生凋敝,天下无生人之气。”他目睹“党人竞权争利,革命终无善果”,内心非常痛苦,常常“独自登高,苍茫望天,泪盈盈雨下”。他根据自己的所历所见,总结出祸乱之起因皆在于军阀官僚之贪淫侈糜、卑屈苟且,以及国民之昏然无知。他深感“革政不如革心”,遂下决心走出政治,“专力于学术,导人群之正见”。他认为救国之根本似乎并不在于革命,而在于学术兴盛。从此以后,熊十力决然脱离政界,专心于“求己之学”,以拯救世道人心、增进国民道德为己任。这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他自己也认为“此为余一生之大转变,直是再生时期”。
从辛亥前后直至1918年,熊十力思考的重心,已逐渐转移到重建民族的道德、重建民族的精神上来了。熊先生决心置身于政治之外,专力做学问,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决不仅仅是他说的自己“非事功之材”的缘故,而是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看到了当时的国家与民族面临着更深层次的危机——社会价值体系崩溃,他潜心向学正是为疗救这一重大病症而来。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