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倾力于教育的革命者(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龙飞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黄炎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一生兴学办校,桃李满天下。赫赫如张

图2  青年黄炎培

  辛亥革命前,先后创办和主持广明小学和师范讲习所、浦东中学,在爱国学社、城东女学等新教育团体和学堂中任教,并参与发起江苏学务总会。辛亥革命后,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全力以赴改革地方教育,全面规划建设了省立高、中等学校和县立小学。期间,黄炎培主持创办了浦东中学,在当时与北方的南开中学齐名,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美誉,又陆续参与创办东吴大学(今南京大学)、暨南大学等若干大学。在兴办教育的实践中,黄炎培结合当时中国的世纪情况,渐渐形成了发展中国教育的思路。1913年,黄炎培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1914年2月至1917年春,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山东、北京、天津等地考察了五个月。后又随中国游美实业团体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座学校,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尤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黄炎培还到日本、菲律宾、南洋各地考察。每次考察均有记录,并结集出版。他认为办教育如同治病,知病源才能开好药方,做到对症下药。而广泛而深入的考察便是解决问题的良方,黄炎培认为:“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国内考察,寻病源也。方书诚不可不读,而病所由来,其现象不一,执古方治今病,执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1916年,黄炎培主持组织职业教育研究会,提出职业教育之目的在于“解决社会国家最困难的生计问题”,得到工商界人士的积极支持。1917年创建中华职业教育社,设中华职业学校,以“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出“劳工神圣”、“双手万能”的实用教育,要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五四运动时,他以江苏省教育会负责人身份,召集上海各校校长开会声援,发动全市罢市罢课斗争。

  在严酷的社会形势下, 黄炎培意识到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1926年他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主张,认识到“专守教育岗位,不足以救国”,于是创办《生活周刊》,经邹韬奋接办后,逐渐关心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甚广。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以“学阀”罪通缉黄炎培,黄遂逃亡朝鲜和日本,进行考察。回国后撰写《朝鲜》和《黄海环游记》两书,以朝鲜亡国的痛苦告诫国人,并向蒋介石面陈日本图谋侵华日亟的形势。“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创办《救国通讯》,宣传爱国主义,主张抗日救国;组织上海市民维持会(后改为上海地方协会),支持淞沪会战。

  在积极支持抗战,为民族民主事业奔走的同时,黄炎培对于教育事业仍旧热情不减。1932年6月25日,黄炎培与蔡元培、史量才、穆藕初等123名著名人士联名发起筹建上海图书馆公启。1933年4月3日,上海实业家叶鸿英捐款100万元,设鸿英教育基金董事会,专办图书馆和乡村教育,蔡元培为主席,穆藕初等为副主席,黄炎培、钱新之等为常务理事。董事会决定人文图书馆全部图书归入鸿英教育基金董事会所拟办之鸿英图书馆。1946年,黄炎培在上海创办比乐中学,探索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的普通中学。至1949年前,他先后又创办重庆中华职校、上海和重庆中华工商专校、南京女子职业传习所、镇江女子职校、四川灌县都江实用职校等。

  1949年9月,黄炎培受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破“不为官吏”的立身准则,欣然从政,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在武装斗争成为最流行的改造社会的方式的时代,黄炎培选择了将主要精力奉献于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这种历史功绩同样影响深远,值得铭记。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