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辛亥志士(下)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龙飞 查看:
詹大悲
图1 1927年三月,宋庆龄出席在武汉举行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重申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坚持国共合作的革命原则。这是她与部分委员合影,后排左五为詹大悲。
詹大悲1907年考入黄州府中学堂,加入证人学会(熊十力发起的讲学修养之同人组织,所谓“证人”即“证明人所以为人之道”),倡言革命。1908年任汉口《商务报》主编,并与革命团体群治学社建立联系,使《商务报》成为群治学社的机关报。1910年任《大江白话报》主笔。1911年1月,改《大江白话报》为《大江报》,自任主编兼经理。参与组建革命团体文学社,任文书部长,起草社章,《大江报》亦成为文学社的机关报。由于《大江报》“攻刺时政,鼓吹革命不稍讳”,很快成为当时革命派在武汉最重要的宣传阵地,被辛亥革命史研究者刘望龄先生誉为“革命的号角”。7月26日《大江报》发表“奇谈”(黄侃)所作《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一文,号召激烈改革。鄂督瑞瀓得知后,震怒,立即派兵军警包围《大江报》馆,以“宗旨不纯,立意嚣张”、“淆乱政体,扰乱治安”为名逮捕詹大悲,并封锁了报馆。武昌起义后,詹大悲一出狱即联络革命军收复汉口,并组建汉口军政府,任汉口军政分府主任兼管军事处,率民军在汉口与清军激战。汉口失守,转赴烟台,辅助山东都督胡瑛。1912年8月,孙中山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詹大悲率先加入,并被任命为汉口交通部长,负责联络川、湘、皖、豫诸省党务。“二次革命”期间,在江西、南京积极参加讨袁军事活动,失败后亡命日本。1914年在东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后受孙中山派遣,与王宪章等回上海策划起义,事败,再度避走日本。1915年护国运动爆发后返国,拟策动湖北讨袁起义,抵沪时被捕入狱,袁世凯死后获释。1917年7月南下广州,参加护法运动,嗣由孙中山派往四川,争取川军刘湘援鄂,出任四川援鄂军鄂西总司令部参赞、秘书长,参与援鄂战事。1920年协助孙中山重组军政府,并任桂林大本营宣传员。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危居兵舰50余日,詹大悲随侍左右,与孙中山共患难,同进退。1924年1月李大钊通过孙中山指定其为湖北代表,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参与大会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1926年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他联合恽代英、吴玉章、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促成会议作出一系列决定,继续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同国民党右派进行了不懈斗争。1927年年12月17日詹大悲被桂系军阀、国民党武汉卫戍司令胡宗铎以“赤化分子阴谋暴动罪”逮捕并立即杀害。
李四光
图2 青年李四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10月26日,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祖父库里,蒙古族人。父亲卓侯,改为李姓,是一位乡村私塾的教师。李四光5岁入塾学习。1902年到武昌考入新办的第二高等小学堂,误将年龄“十四”填进姓名栏,旋将“十”改成“李”,又觉“李四”不雅,凝思间,见大厅中悬一横匾,上书“光被四表”四字,受启示,在“四”字后加一“光”字,从此改名李四光。在校学习成绩优异,1904 年获官费保送赴日本留学。抵日后,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结识宋教仁、马君武等人。1905年8月,三人一起参加了孙中山倡导的革命活动,成立中国同盟会时为创建会员,李四光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仅16岁。孙中山见他年轻,曾赠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给以勉励和期望。1907年7月,李四光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造船机械。1910 年 7月毕业归国,任教于武昌昙华林湖北中等工业学堂,并参与了一些革命社团之间的联络活动。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全国响应,湖北成立鄂军都督府。李四光立即赶回武昌,任都督府理财部参事,随后被选为实业部部长,是当时最年轻的部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湖北实业部改为实业司,李四光仍任司长,为调整恢复工商业支援革命战争做了大量工作。次年3月,袁世凯任大总统,倒行逆施。鄂军都督黎元洪归附袁世凯。李四光愤于辛亥革命失败,辞去了一切职务,并且意识到:“力量不够,造反不成,一肚子秽气。计算年龄还不太大,不如再读十年书,学会一套本领,以对抗外来的侵略、压迫和剥削”。按临时政府稽勋局规定,李四光被列为对革命有功人员,再度公费保送出国留学。1913年7月,李四光远涉重洋,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了两年采冶,再转入地质系,专攻地质学。7年后谢绝国外高薪聘请,毅然回国,并成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