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自由与辛亥革命史实整理(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龙飞 查看:
史学家冯自由
在国民党“一大”前后,冯自由等反对孙中山的联共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破坏国共合作的行动,孙中山去世后,他继续从事反共活动,以至于被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开除党籍。蒋介石主政后,冯自由尽管被恢复了党籍,但在政治上亦被冷落。在这种郁郁不得志的境遇中,冯自由走上了“写将逸史寄平生”的撰史道路。于是“发愤搜集三十年来所宝藏之各种书札、笔记、表册、报章等等,并广征故旧同志所经过之事迹”,撰写了洋洋百万言的《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这部书被章太炎评价为“阿私之见少矣”,后来的学者也认为这部革命史“不虚构、不夸张、不隐晦,是尊重事实的”。
1936年,冯自由基于国人对于辛亥革命伟业“多数典忘宗,喜谤前辈”的现状不满意,遂开始编撰《革命逸史》。这部书直到1948年才得以全部完成,历时12年。此书与《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互为补充和印证,后者主要记载了海内外革命党人起义建国始末,而《革命逸史》则侧重于个人传记和逸事,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一手材料,具有较高的价值。曾担任《逸经》、《大风》两刊物主编的陆丹林认为它“全在事实为本,绝不以个人道听途说来做依据”。不过,严格而论,冯著《革命逸史》也难免其局限性,譬如在地域上基本限于广东、香港及海外华侨集居地,而对于当时的革命中心——两湖地区、江浙地区着墨较少。
图2 新近出版的《革命逸史》
从1895年加入兴中会起,冯自由亲历辛亥革命史上的诸多重大事件,与辛亥人物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等重要人物都非常熟悉,加之冯自由曾担任过15个月的稽勋局长,接触过大量的一手材料,这些因素都构成了他撰述革命史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华侨身份,则使他对华侨在革命中的作为和贡献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这种以亲身经历为基础的历史研究不仅具有史论价值,还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对后人而言是一笔丰厚的遗产。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