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亚伯与《武昌革命真史》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龙飞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曹亚伯是辛亥革命先驱,资助过孙中山,有大功于建立民国。不料革命成功民国成立后,他不但被出了局,抓起来,并且国民党政府还查了他写
 

  《李敖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我在省立台中图书馆用功看课外书,看到一部曹亚伯的《武昌革命真史》,大为惊讶。曹亚伯是辛亥革命先驱,资助过孙中山,有大功于建立民国。不料革命成功民国成立后,他不但被出了局,抓起来,并且国民党政府还查了他写的《武昌革命真史》,查禁的方法是把该书切去一角,不准上市。”这让人不禁发问:辛亥先驱写辛亥为什么还会被查禁?曹亚伯究竟是何许人?

图1   曹亚伯(1875-1937)

  1900年,时年16岁的曹亚伯从阳新考入武昌两湖书院,在学校里认识同学黄兴,并结为至交。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清廷更加腐朽无能,国难日益深重,革命思潮风起云涌。怀着满腔爱国热情的曹亚伯于1904年7月初同吕大森、宋教仁、张难先等12人在武昌发起成立“科学补习所”,以补习文化、研究科学为名义,实行光复汉族、革命排满的宗旨,其中曹亚伯负责宣传事务。黄兴在筹备起义时,曹亚伯被任命为湘鄂联络员,事情泄露后冒险护送黄兴脱险。曹亚伯虽然借助教会势力暂时没有危险,但由于新任湖南督抚端方大肆搜捕革命党,他在湖南也站不住脚了,只是端方碍于自己曾督抚过两湖书院,与曹亚伯有过师生之谊,最后只好以调查宗教的为名打发他去了日本。1905年7月,黄兴领导的华兴会和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联合组成新的组织——同盟会,曹亚伯第一个签名加入,并宣称“我凭我良心签名”。不久后,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出版,但初期的发行工作进行的很艰难。有过相关经验的曹亚伯主动请缨,积极开辟发行渠道,甚至亲自背着报纸去有关地点发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报》发行越来越广,同盟会的革命主张也为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同情。1909年,孙中山自南洋来到伦敦,因旅费不足而犯难,身为留学会会长、正在牛津大学留学的曹亚伯努力为其筹款,一解燃眉之急。

  在同盟会发展初期,多次组织起义失败,得出的教训是要把革命思想灌输到军队中去。湖北的日知会正好具备这方面的优长,经过曹亚伯在中间牵线搭桥,日知会会员集体加入同盟会,为武昌起义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1913年“二次革命”后,曹亚伯再渡日本,并加入中华革命党。其后多次筹款资助孙中山革命,1921年秋被孙中山聘为总统府高等顾问,参与北伐事宜。1926年隐居昆山的他精心组织和发动了昆山乡民起义,英勇抗击孙传芳部,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受到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的高度赞扬。

图2   曹亚伯手迹

  孙中山逝世后,曹亚伯因与汪精卫、胡汉民难以共事,遂退居上海,不久移居昆山。隐居昆山后,他将收藏多年的日知会文书笔记及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告、信函、电报文稿、照片等加以整理,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历经数个寒暑笔耕不辍,约45万字的《武昌革命真史》基本完稿,正式定稿于1927年6月。在得知曹亚伯在写作此书时,汪精卫和胡汉民在孙中山面前抗议说:“武昌革命时,亚伯尚在伦敦,书中不免多数杜撰。”孙中山回答说:“亚伯为我至交,生平不作谎言,彼所撰之《武昌革命真史》,所有资料,均由当日首义之主要军政人员及中下级干部所给予,盖彼等皆亚伯之知交或门人,亚伯穷数月之精力及奔走,始由各人之日记或经历中得来,事实详实,较之个人撰述更为可靠,汝等不必质疑。”1930年3月《武昌革命真史》由上海中华书局代正式刊行。其书有精装、平装两种,分前编、正编两个部分,前编为上册,正编为中下册。主要记述了自武昌起义前的革命准备活动到1912年4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解体的详细经过。此书出版后不久,汪精卫、胡汉民等以“突出日知会功绩,批评起义人员过于露骨,记载失实,讥评总理”等为由,由行政院通知中华书局,禁止发行,并将已发行的书籍及纸型图版予以销毁。

  1982年上海书店按中华书局1930年版的《武昌革命真史》原本影印,再版此书,并公开发行,是研究辛亥革命必备的主要参考书目。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