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清楼主”廖仲恺与何香凝(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龙飞 查看:
何香凝:苟利于国,则吾举家以殉
图2 1953年2月,毛泽东同何香凝交谈
廖仲恺牺牲后,何香凝继承廖仲恺未竟事业,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宣告:“苟利于国,则吾举家以殉,亦所不惜。”她更加坚定地维护“三大政策”,决心同国民党右派斗争到底。国民党二大上,何香凝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仍任妇女部长。北伐战争开始后,她组织慰劳队、救护队,支援前线。国民政府迁往武汉后,她立即北上,在武汉和宋庆龄一起领导华中一带的妇女运动。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后,何香凝极为愤慨,毅然辞去国民党方面的一切职务,与国民党反动派决裂,并于1929年离开广州出国。此后在英、法、德等国过着流亡、旅居的生活、
作为母亲的何香凝十分支持儿子廖承志和女儿廖梦醒投身革命。1933年廖承志在上海遭国民党逮捕后,何香凝闯进警备司令部,表示要陪儿子坐牢。廖承志几经周折获释后,又表示要去川陕苏区找红军,何香凝又一次给予了支持。此一别,四年后才接到廖承志的音讯!抗战期间,为了让儿子专心革命,她还在辗转流离中带着小孙子。这被当时的进步报刊誉为“世界母性之楷模”。
“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从欧洲回到上海。随即举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筹款支援抗日救亡运动。又发表《对时局之意见》,怒斥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和独裁统治,重申必须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以挽救民族的危亡。全面抗战爆发后,何香凝更加积极投身于抗战运动。他在上海发动妇女,成立“抗敌后援会”等组织,支援抗战。还通电蒋介石要求其停止反共。尽管在抗战期间,何香凝辗转多处,历经千辛万苦,但反蒋抗日的立场一直坚持不动摇。在桂林时曾拒绝蒋介石派人送来的一百万元,并写上“闲来写画谋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退回。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这是何香凝为之奔走多年,耗费大量心血的成果。同年五月,她和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一起,发表声明,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1949年9月,她受邀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这是对她为中国民主革命作出卓越贡献的高度肯定。建国后,何香凝尽管年逾古稀,但依然活跃在统战工作战线上,并为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图3 廖仲恺何香凝墓(南京钟山南麓天堡城下)
1972年,何香凝不幸与世长辞,根据生前与廖仲恺“生则同食,死则同穴”遗愿,灵柩运往南京与廖仲恺合茔,“双清楼主”实现了另一个意义上的重逢。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