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烈士——上校团长何贯中
辛亥革命网 2010-10-20 00:00 来源:百度百科 作者:百度百科 查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苦于没有一支受革命党直接领导、指挥的军队以及其他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而被迫辞职,全体同盟会员及革命党人无不扼腕叹息。
不久,一直跟随孙大总统,情同手足的老同盟会员何子渊便将自己最亲近的六弟:何贯中托附给孙先生,经革命党人内部举荐,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讨袁战争”胜利后,编入中山先生一手创建的援闽粤军,任北伐军第二十二步兵师八十七团第三营营长,是孙先生安插在陈炯明身边最隐蔽的“眼线”,也是孙中山大元帅早期最忠诚得力的干将之一。
1920年秋,为推翻盘据广东的桂系军阀,扫除北伐的障外,何贯中、邓仲元等将领奉孙大元帅之命由福建率师回粤,一路所向披靡,锐不可当!先取潮州、汕头,后在惠州淡水与敌军展开激战,因寡不敌众,被桂军重重包围,最后,弹尽援绝,邓仲元等人突围成功,何贯中不幸身负重伤被俘。桂军慑于贯中所任军职,不得不将他用担架抬送至广州医院(即现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抢救,担任粤军总司令咨议的何子渊陪同孙中山大元帅曾亲到床前探视,后终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时年32岁。 孙中山大元帅突闻贯中牺牲的消息,悲痛万分,泣不成声,连连哀叹:“我的眼镜打烂了,我的眼镜打烂了……”。北伐军姚雨平总司令闻讯,捶胸顿足,号啕大哭,三天三夜未曾合眼。
上校团长何贯中长眠之地——粤军第一师陵园
后敌军将贯中遗体薄葬广州北郊,民国十年(1921年),子渊先生到广州公干,见到当时已担任非常大总统的中山先生,孙大总统特授意何子渊将贯中烈士遗骸迁葬广州东门外二望冈“陆军忠烈祠”对面——浸水山安葬,并追授何贯中为上校团长。后迁至广州东门外牛眠岗——瘦狗岭“粤军第一师烈士陵园”,著名历史学家罗师扬(幼山)曾亲为何贯中烈士作传并题写碑文……
1939年九月,国民政府整饰墓园,并在园内兴建庄严雄伟的英雄纪念碑竣工。碑前不远即“粤军第一师烈士陵园”,呈斜坡状,烈士墓横竖排列,整齐划一,星罗棋布;分别在诸先烈灵位前竖立一尊尊立体小瓷像(景德镇制),一律戎装穿戴,造形逼真,气派威武;瓷像注明军阶、姓名。此一师将士坟场,方阵森严,军容整齐,既慰部属忠魂,又壮革命军威!恰似二十世纪南国大地上的兵马俑。中山先生若泉下有知,得知忠心耿耿追随自己的威武之师能有如此气势如虹的长眠之地,定当含笑九泉!
贯中墓离纪念碑正面约15米,碑文“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由蒋中正亲自题写,碑的上部嵌有巨大的中国国民党党徽。贯中侄女何瑛(国民革命军154师梁世骥中将师长夫人)每年都会带着亲属前往墓园拜祭,直至1959年秋……
孙中山先生创建的粤军第一师是中国国民革命军的摇篮,国共双方均受益良多……
据悉,“粤军第一师烈士陵园”现已是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7.20
本文节选自《老革命家、教育家何子渊先生诞辰145周年纪念专刊》、《石马区志》等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