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度

辛亥革命网 2010-12-2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谢未渊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杨度一生跌宕起伏,坎坷曲折,他从爱国志士到改良主义者,从宪政专家到帝制余孽,从佛教学徒到国民革命策士,最后又加入中国共产党,其
 

  杨度(1874-1931),字晳子,湖南湘潭县石塘铺人,出身于农民家庭。10岁丧父,其伯父时任总兵之职,在伯父的接济和培养下杨度得以博读诗书,练拳习剑。1892年,杨度考取秀才,1893年中举。1894年第一次会试落第,1895年二次参加会试,卷入了康有为组织的“公车上书”再次落第。次年归乡后,投入名士王闿运门下学习帝王之学 。

杨度

  1902年初夏,杨度自费前往日本留学,进入弘文学院师范速成班学习,期间与黄兴等创刊了早期留日学生刊物《游学译编》,以输入文明增益民智。1903年,参加清廷召集的经济特科考试,因其在试卷上大谈新学,被指为“康梁余党”遭到密令通缉,杨度再次出逃至日本。在日期间,杨度关心时事,积极参加留学生之间的各种集会活动,担任《湖南学生界》、《游学译编》的主编,发表《湖南少年歌》等爱国励志文章。杨度为人洒脱,不拘小节,从不介入派别之争,在留学生中颇具声望,被推为东京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从事留日学生的组织、联系工作。

  救亡图存是杨度长久以来一直思索的问题,当时留日学生界存在着保皇和革命两种主流思想,杨度虽不反对但认为二者皆有偏颇之处,在长期的考察和研究中,杨度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以救国的主张,即“君宪救国论”,从此杨度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

  1904年粤汉铁路废约自办运动兴起,杨度积极参加,他多次发表演讲、发起成立湘鄂粤三省留日学生“铁路联络会”、发表《粤汉铁路议》、以留日学生代表身份上书湖广总督张之洞请求支持,还回国奔波筹划,不久粤汉铁路收回自办,杨度声望大增。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诚恳邀请杨度加入,却遭杨度拒绝,两人遂有了“革命救国”和“君宪救国”两种不同救国途径的激烈争论,据说当时二人约定各走一途,以实际行动见证孰对孰错。1906年,在熊希龄牵线下,杨度不计前嫌,约同梁启超一起为出洋考察宪政回来的清廷五大臣撰写宪政考察报告书。1906年9月,清廷据此报告颁布预备立宪谕令,清廷立宪活动自此开始。

  1907年,在东京创《中国新报》月刊,发表《金铁主义》等文章,大肆宣传君主立宪,主张成立政党,召开国会,实行宪政,与革命党之《民报》和保皇党之《新民丛报》大有鼎足之势。10月回国,发起成立湖南宪政公会,自任会长,起草《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开清季国会请愿运动之先河。1908年,在张之洞和袁世凯的联名保奏下,杨度以“精通宪政,才堪大用”被清廷以四品京堂候补,到宪政编查馆行走。但因杨度思想激进,为人锋芒毕露,虽然满腔激情与才华却始终不被重用,杨度逐渐对清廷心灰意冷,其君宪救国论遭到第一次挫败。从此,杨度将实行立宪、伸展抱负的希望寄托于其他贤明君主的出现,而此时袁世凯也正想纳杨度之才为己用,便对杨度积极拉拢,杨度遂入袁世凯幕下。

  武昌起义爆发后,杨度同汪精卫组成“国事共济会”,他作为袁世凯代表积极促成南北议和。1914年,接受袁世凯任命,为参政院参政。袁世凯密谋称帝时,杨度积极为其奔走,亲自撰写了1万余字的《君宪救国论》,并于1915年出面联合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发起“筹安会”,替袁世凯称帝大造舆论准备,成为臭名昭著的“筹安六君子”之首。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举国激烈反对,不久,袁世凯抑郁而死,杨度以帝制祸首被北洋军阀政府明令通缉,遂避居天津,其君宪救国论第二次遭到挫败。

  1917年张勋复辟帝制,邀杨度参加,杨度识破其并无立宪诚意,发表通电表示反对。张勋复辟闹剧失败后,杨度的君宪救国论彻底破产,他备受打击,转而学佛。

  在长期的反省深思后,杨度逐渐转向民主共和。1922年,陈炯明叛变,杨度接受孙中山委托,成功说服曹锟阻止了吴佩孚援助陈炯明的计划,危难之中为孙中山解围。不久,加入国民党,从此,跟随孙中山,帮助其进行国民革命。杨度的人生开始新的转折。

  1923年,杨度结识李大钊,两人交往甚密,在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杨度开始深入了解共产主义。1927年,李大钊等人被军阀张作霖逮捕前后,杨度多方奔走营救,事后,又多方帮助和维护被难同志的家属。1929年秋,杨度经潘汉年介绍、周恩来批准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之后,他利用自己是杜月笙座上客的特殊地位和关系,为党收集和传送了大量情报。1930年加入鲁迅、田汉等人组织的自由大同盟,同年6月,参加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1931年,于上海病逝。

  杨度一生跌宕起伏,坎坷曲折,他从爱国志士到改良主义者,从宪政专家到帝制余孽,从佛教学徒到国民革命策士,最后又加入中国共产党,其身份先后反差极大。他的一生光怪陆离、错综复杂,但在近代中国的艰难蜕变中,他始终凭着一腔浓浓的爱国热情,执着的探寻着救国的道路。其间,他有成功更有失败,有功更有过,他是历史的推动者也是阻碍者。但不管怎样,他永远是不羁的,洒脱的,奋进的,热情的,特立独行的,是一个无法用词语名状的怪才,奇才!

  正是:帝道真如,而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