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

辛亥革命网 2010-12-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谢未渊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罗振玉,字叔言,号雪堂,15岁应童子试,名列第七。但在1882、1888年两次乡试中落地,至此罗不再致力于科举而一心搞学问。,罗振玉,
 

  罗振玉,字叔言,号雪堂,1866年8月8日生于江苏淮安,祖籍浙江上虞。罗振玉自幼聪颖,4岁入塾读书,15岁应童子试,名列第七。但在1882、1888年两次乡试中落地,至此罗不再致力于科举而一心搞学问。

  1890年至1895年罗振玉在乡间做塾师,以薄酬维持全家生活。但是塾师非罗志愿所在,1896年与蒋伯斧合作,筹资到上海创办“农学社”,次年创办《农学报》,传播国内外农业方面的知识和消息。1898年,由于缺乏翻译人才,罗振玉又创办了东文学社,主要培养翻译人才,大量翻译了日本农学书籍。

罗振玉

  至1900年,由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造成的形势动荡,罗振玉把东文学社解散。不久,应张之洞聘请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从此走上仕途之路。这期间,他编辑的《农学丛书》, 共7 集, 包括233 种译著,内容相当丰富, 不仅汇集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不少要籍, 增添了不少民间农业生产调查内容,还全面引进了欧美、日本的丰富经验, 在传统农学与实验农学的汇合点上, 他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1901年辞职。在年底,由刘坤一、张之洞等人保奏朝廷,罗振玉被派往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创办了江苏师范学堂。1906年任清政府参事兼京师大学堂监督。不久,又主政经理清廷内阁大库档案。在任期间,他曾奏请学部购运敦煌石窟古文物,自己还大力搜购安阳出土的甲骨,为以后从事考古研究准备条件。

  辛亥革命爆发后,罗振玉身为晚清官吏,顽固地站在愚忠的立场上,反对革命,后应日本京都大学内藤虎次郎,狩野直喜等教授之邀,携家移居日本,前后共八年。在日本期间,利用他的大量收藏,先后著录《殷墟书契前编》《后编》及《殷墟书契菁华》等书,并由王国维协助,撰写了《殷墟书契考释》与《流沙坠简考释》。

  1919年春,罗振玉归国,先居上海,后迁天津。蔡元培邀他就任北京大学考古学讲席,他没有答应,却追随尚留在紫禁城内的小朝廷,为旧主溥仪效犬马之劳。1921年主持北京城内旗人的赈灾事务,并组织京旗生计维持会。此后,纠合封建遗老,以保存封建文化为宗旨,组织所谓东方学会,不久自行解散。1924年,奉废帝溥仪之召,入清宫南书房行走。同年底,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罗振玉秘密将其护送至天津,在日租界“张园”住下。后来,罗在遗老之间惹起怨忌,于1929年迁居旅顺。

  九一八事变后,罗振玉认为复辟帝制的时机已到,频频奔走于东北汉奸与日本军部之间,怀着恢复“大清帝国”主权的愿望与日本磋商并参与劝说溥仪出关。1932年参与策划成立伪满洲国,被授为参议府参议,不就,又授临时赈务督办,亦未就,只随侍溥仪左右。1933年6月,他出任伪检察院院长,10月出任满日文化协会常任理事。1936年出任满日文化协会会长。

  1937年6月,罗振玉去官请辞,获得批准,返旅顺寓所闭门著书,并继续整理刊行所藏的古文物史料。1940年因风寒转肺炎去世,卒年七十五岁。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