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庵
辛亥革命网 2010-12-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谢未渊 查看:
刘静庵,亦作敬安,原名贞一,于1875年出生于湖北潜江县。父亲刘淇,务农兼商,有子四人,刘居长。少时,刘静庵在李书城父亲李金山的私塾读书,后来结识李书城,李向他介绍民主革命思想,并赠给《湖北学术界》、《革命军》等进步书刊,激发了刘静庵的爱国思想,使他怀有救世之心。
刘静庵
受革命思潮影响,1903年刘静庵随李书城到武昌,经吴禄贞推荐入清军管带黎元洪营中当文案。后来因为黄兴由长沙给其来信,落入他人之手,被迫辞差出营。1904年7月初,刘静庵与宋教仁等人在武昌多宝寺组织“科学补习所”,借研究科学为名,行运动革命之实。是年,黄兴在长沙起义之事失败,科学补习所受到牵连,张之洞将其查封,并缉拿党人。刘静庵等人得长沙日知会会长黄吉亭预先通知,得以逃逸。
刘静庵避居武昌美国基督教中华圣公会,该会设有书报阅览室,名为日知会。刘静庵与圣公会会长胡兰亭早已相识,被胡兰亭聘为日知会司理,同时还兼任武昌文华书院神学系中文教席。后来刘静庵接受教会洗礼,取教名保罗。刘静庵在日知会工作后,以日知会为阵地,积极宣传革命。他用教会名义,从上海、日本等地订购许多进步书报,如《猛回头》、《黄帝魂》、《警世钟》以及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等,供人阅读,开导民智。每周周末还举行演讲会,亲自登台讲演,历数清廷暴政,号召国人起来将它推翻。日知会已由一个圣公会的阅览室,逐渐变成反清革命活动的阵地。
在刘静庵的积极努力下,以“日知会”为名的革命团体于1906年2月正式成立,刘静庵任总干事。1906年,法国人欧几罗由同盟会会员乔义生陪同来到武汉,刘静庵亲自到江边迎接,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公开宣传革命,引起清政府当局的注意。1906年10月,湖南萍浏醴起义爆发,孙中山派朱子龙、梁汉忠、胡瑛等人回湖北,与刘静庵商议,准备联络武昌革命党人响应。12月26日,刘静庵召集日知会干部和孙中山的代表胡瑛等在汉阳伯牙台秘密召开会议,商议起义事宜,留日学生郭尧阶也参加会议。会后郭尧阶向湖北巡警冯启钧告密,结果朱子龙、胡瑛等人被抓,刘静庵避居黄陂乡下学生家中,也被郭尧阶带领军警前往捕获。当时,清廷正悬赏缉拿萍浏醴起义的党羽,其中有哥老会首领刘家运,郭尧阶为冒功领赏,诬告刘静庵就是刘家运。
刘静庵被捕后,张之洞令按察使梁鼎芬组织会审,强迫其承认是刘家运。但刘静庵大义凛然,承认自己是革命党人,但不是刘家运。为逼供定罪,清吏对刘施以酷刑,并趁刘不省人事,强行按捺指印,判处死刑上报,并将于1907年1月29日执行。刘静庵等人的被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同情,在多方的压力下,清廷电令张之洞暂缓办理,直至1909年夏才重新宣判,刘静庵与胡瑛被判处长期监禁。
刘静庵最初被囚于省城臬司狱,后转模范监狱。刘虽身受摧残,但仍念念不忘革命,暗中组织“铁血军”,以团结难友;还以诗言志,与难友共勉。恶劣的牢狱生活,加之伤病的无情折磨,刘静庵与1911年7月7日病死,时年36岁。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