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永年
辛亥革命网 2010-12-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谢未渊 查看:
毕永年(1870-1902),号松甫,一作松琥,湖南长沙人,近代爱国志士。
幼时,毕永年随父叔在军中往来,练得过人胆识。他好读王船山遗书,深受民族思想影响。时湖南人多崇拜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毕永年则颇不以为然。
1894年,江标督学湖南,提倡“变风气”,允许作文议论时事。毕永年写“民不新,国不固,新不作,气不扬”等语,认为中国“陈陈相因,气颓于寐”,已具维新思想。
毕永年像
1897年,毕永年与唐才常同时考取拔贡,从此便与唐才常、谭嗣同结下深厚友谊,时常聚会议论国事,忧国忧民。毕永年加入哥老会后,往来于湖北、湖南,结交哥老会豪杰人物。他为人豪放,轻财好义,很快便取得了哥老会领导人的信任。
1898年,积极加入谭嗣同、唐才常等在长沙举办的强学会,宣传维新思想。时谭嗣同号召“保种”、“保教”,毕永年却认为应以开民智为先。他的看法终而得到了谭嗣同的赞同,认为其可以交心。(谭嗣同语:“纵二千年,横十八省,可与深谈,惟见君耳。”)
同年,毕永年作《存华篇》,发表于《湘报》。在这篇文章里,他把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天赋人权结合起来,认为只有人人有自主之权,才可以同心合作,上下一心,救国于水火。之后毕永年还与黄遵宪、熊希龄等发起组织湖南不缠足会,与唐才常发起成立公法学会,为维新活动多方奔走。
4月,毕永年致函王先谦,邀请他来南学会讲学。不料王先谦抱守古训,不仅不予支持,反而训斥毕永年等。之后湖南守旧派开始攻击《湘报》。
8月21日,谭嗣同被光绪皇帝召入北京,毕永年也与同月北上,追随谭嗣同。抵达北京的第二天,毕永年即前往拜会康有为。康有为通过谭嗣同介绍,知道毕永年是运动会党好手,便令他留京相助。后康有为策划“围园杀后”时,便有让毕永年引百人杀慈禧的安排。毕永年认为袁世凯不可信任,且自己初到北京,短期内无法收买人心,让其卖命,故而犹豫不决。当他得知谭嗣同已将计划悉数告知袁世凯时,便已预感计划必败,劝谭嗣同早做离京准备。9月20日,毕永年匆匆离京,次日,慈禧太后下令逮捕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毕永年逃至上海后,始知谭嗣同等牺牲的消息,激愤之下,他剪去发辫,不久东渡日本。
到达日本后,毕永年在横滨会见了孙中山,随后加入兴中会,走上了革命反满的道路。毕永年又介绍唐才常与孙中山会面,商量起义计划。12月,毕永年回到上海,开始起义的准备工作。然而,今不如昔,在清廷的严密控制下,有识之士都不敢轻动。1899年,毕永年回到上海。
这时,毕永年接到康有为来信,要求他在湖南制造事端,以激起民气。毕永年对此相当不满,索性将康有为昔日围颐和园,杀慈禧太后的密谋记于《诡谋直纪》中公诸于众。不久后,毕永年又协助王照继续揭露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篡改光绪密诏一事。自此,毕永年与维新派彻底决裂。
毕永年回到日本后,将湖南之行报告给孙中山,孙中山决意在湖南、湖北、广东三省大举起义,再派毕永年回国运动哥老会。毕永年多方联系,终与众人聚会香港,议决将哥老会、三合会,兴中会合并为中和堂兴汉会,以孙中山为会长。不料康有为暗中破坏,赠与哥老会头目钱款,哥老会遂倒向康有为一边。毕永年愤慨不已,削发为僧,易名为悟玄。他的淡出令兴汉会与会党的联系大受影响。
1900年,毕永年恢复斗志,重新投身革命。他在上海与唐才常会面,组织正气会。此时唐才常在保皇和革命道路上徘徊不定,毕永年与他辩论无果,痛哭而去。之后毕永年南下福建、广东,联络会党。他还致信给宗方小太郎,请求他协助孙中山的起义计划。
7月16日,孙中山抵达香港,布置起义事项,毕永年被任命为民政部长。但惠州起义终因弹尽粮绝告失败。毕永年回到广州,隐居于白云山。
1902年1月14日,毕永年在惠州逝世,年仅32岁。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