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美和辛亥革命(3)
辛亥革命网 2011-03-09 00:00 来源:兰州学刊 作者:潘健 查看:
三、辛亥革命后,紧随孙中山,三次举起反袁的大旗
1911年11月6日,陈其美由上海绅商及会党代表拥戴为沪军都督。他负责拟订了《沪军都督条例》,组织军政府。在军政府人选的构成中,除外交总长伍廷芳、民政总长李平书是赞成共和的社会名流以外,其余都是同盟会员。这是全国惟一没有立宪派插足其间的政权,是同盟会的有力支柱。另外据统计,“陈其美就任都督期间共发文牍- 0-件”,其中整顿机关者六件;整顿社会秩序、改变社会风貌者(女口戒赌、禁烟、缉匪、剪辫等)占12件;稳定政治经济秩序方面(女口安定工商,豁免苛税,筹建中华银行等)占17件;有关军事方面者23件;就全国或邻省重大事件(女口援宁、南北和议、筹建全国临时政府等)发表政见占29件。这些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沪军都督府贯彻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韵革命宗旨,证明了这个政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南北和议以后,袁世凯继任临时总统。这时的陈其美对袁世凯的本质并无深刻认识,缺乏警惕。他认为革命已成过去,‘‘止匕后共和巩固,已无冒险者可为之事”。幻想从事开辟边地的建设。他甚至在宋教仁被刺,自己亲自查出幕后元凶就是袁世凯时,仍然对孙中山立即讨袁的主张表示反对,主张依据“法律’解决。直到1913年6月间,袁世凯明令将江西、安徽及广东三都督免职,国民党人才被迫于七月举行反袁的“二次革命”,陈其美也在上海起兵,发起了第一次讨袁运动。1913年7月16日,陈其美被推为上海讨袁军总司令,19日宣布上海独立。袁世凯派郑汝成为上海镇守使,到上海加强对陆海军的控制与收买,使得上海的海军正式表示助袁。在这种情况下,陈其美派兵攻打江南制造局与吴淞炮台时寡不敌众,损失惨重,被迫撤退。各地党人的义军也先后被镇压下去,只两个月的“二次革命’即告失败。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当时的革命党内部一片混乱,许多人‘锬及将来事业,意见分歧,或缄口不谈革命,或期革命以十年,种种灰心,互相诟谇,二十年来之革命精神和革命团体,几乎一蹶不振”。有的党人甚至卖身变节,投入袁世凯的怀抱。这时的陈其美没有因此创伤而灰心,也没有被袁世凯的嚣张气焰所吓倒,他接受了孙中山“精神贯注,猛力向前’的号召,坚决地站到孙中山一边。‘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要求参加者在誓词上打手印,许多士家出身的如胡汉民、汪精卫等都不干,黄克强则更是反对,而陈其美却第一个宣了誓,打了手印。”1914年7月,中华革命党成立。陈其美以其激进的态度,成为反袁斗争最得力、最忠诚的助手。他不仅是中华革命党的首席部长一—总务部长,而且被孙中山任命为江浙皖赣四省讨袁总司令,还兼顾东北、山东、广东等地的起义运动,被孙中山倚为“睢-柱石”。
刺杀袁世凯的悍将郑汝成是陈其美第二次反袁的序曲。1913年11月10日,陈其美派东北同志王晓峰、王明山,在郑汝成去日本领事馆途经外白渡桥时,开枪将其当场击毙。外白渡的枪声,打破了全国沉闷的空气。当时长江和江浙方面都来报告说,时机已经成熟,要上海先发动,而后各省响应。陈其美决定发动第二次反袁斗争,这就是“肇和之役”。“肇和之役’是陈其美发动的最大的一次军事活动。陈其美通过策动肇和舰士兵起义,率军分别由水路和陆路向袁世凯进攻。虽然在起义的前期收复过一些失地,但由于寡不敌众,最后还是失败了。
肇和之役虽然失败,但是所发生的影响却是很大的,这实际上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袁斗争的先声。过后不久,蔡锷等人就在云南组织护国军,揭起讨袁的大旗。积劳成疾的陈其美,这时又积极地筹划发动第三次反袁起义。1916年4月,计划在上海发动海陆军起事,未果:同时派杨虎到江阴、夏尔屿到浙江举事。杨虎因孤立无援而遭到失败,夏尔屿因计划被泄露而遭毒手。这样,陈其美发起的第三次起事又告失败。
陈其美的数次反袁,令袁世凯大为恼怒,他悬重赏募人将时年仅三十九岁的陈其美刺杀于上海法租界萨坡赛路14号寓所。噩耗传出,孙中山亲临现场吊视遗体,大为哀恸,并手书‘失我长城”四字以挽之。黄兴也从海外发来唁电,称“共和未固,遂失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