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楚楠对辛亥革命的贡献(2)
辛亥革命网 2011-03-09 00:00 来源:东南亚纵横 作者:向军; 高伟浓 查看:
二、创建同盟会分会,致力革命组织建设
陈楚楠与孙中山先生的联系始于19 04年秋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对《图南日报》的知悉。其时,“孙总理与楚楠永福二人素不相识,癸卯年冬在檀香山获读图南日报请求隆记日报(又名檀山新报)交换报纸函,始知南海同志大有人在,乃移书尤列,查询该报为何人组织,尤俱告之”。
陈楚楠与中山先生第一次相见是在1905年明。当时中山先生从英国往日本,途径新加坡。因这时新加坡政府还禁止中山先生登岸,陈楚楠、张永福等人只好在尤列(一作尤烈)的带领下上船与中山先生会面。在这次会面中,中山先生一方面对陈楚楠等人在南洋地区的革命工作表示肯定,“总理对楚楠赞扬备至”,一方面也对南洋地区以后的工作加以布置,“告以欧洲留学界已成立革命党团体,此行赴日本,谅不日亦可成立。令楚楠等在南洋预为布置,以利进行”。陈楚楠后来曾深情地回忆中山先生对他的勉励,“革命党总要苦斗,将来自然有好结果。’当时中山先生对陈楚楠以及南洋地区华侨革命工作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离开新加坡港口不久,还在赴日本的途中,中山先生又给陈楚楠写了一封信。全文如下:
楚楠仁兄大人足下:
星洲一会,欣慰生平,惜为时匆匆,不能畅叙一切,为憾。弟今不停西贡,直往日本,先查探东方机局,以定方针,方针一定,再来南地,以招集同志,合成大团,以图早日发动。今日时机已熟,若不再发,恐时不我待,则千古一时不会,恐不再来也。日前所言林氏之亲戚,祈将其姓名住址详开寄我,以得有便,或请他来,今或派人往见他,以联合闽广,而共大事。有信寄横滨如左之住址便妥。
日本横滨邮箱二百六十一号黎炳垣先生转交孙逸仙医生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190 6年夏,孙中山再次访问新加坡,“寻开设同盟分会,为南洋英荷两属之革命总机关部”。
对新加坡同盟分会的成立情景,同为发起者之一的张永福后来作了生动而详细的描述:
“那晚孙先生就先同李竹痴商量起稿写盟书,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好一会功夫,然后招余与楚楠、李竹痴三人在晚晴园楼上商议,各人自己把盟书缮抄,依照入党手续,就联盟起来。……宣誓之后,他(中山先生)就解释那誓章上三民主义的意旨,并严重地说,我这同盟会的组织,是希望发展得很大很大的。我们的责任,当然是牺牲,但是牺牲到什么程度,我们总不能预说。设使牺牲到剩二个人存在,亦算是同盟会存在的一日。这话何等悲壮,我们听了魄战魂摇,感极欲泣!当时就举楚楠兄为正会长,余则副之,孙先生的盟书交楚楠兄收去,我们的盟书交孙先生取去。最后又授给我们握手符号及会话的秘诀。’ 陈楚楠自己也对新加坡同盟分会的成立情况进行过描述,情形与张永福的记述大致相同,还特别提到新加坡华侨李竹痴加盟的情况,谓中山先生前一次经过新加坡的时候,曾经吩咐陈楚楠替他找一位能够说各种方言并熟识各方面情形的同志,预备他再来新加坡时,可以帮他到各处去工作。经过陈楚楠的努力,终于找到了李竹痴,李竹痴遂成为最初加入新加坡同盟分会的重要成员。
新加坡同盟会分会是东南亚地区第一个成立的中国同盟会分会。它的成立标志着新马地区的华侨革命运动开始进入了有组织领导的斗争阶段。该分会成立后,在中山先生的指导下,陈楚楠和张永福等人又积极筹划在其他地区建立同盟会分会。
1906年7月,中山先生又来到新加坡,“同李竹痴、林义顺并兄弟到了吉隆坡和槟榔屿去设立分会”。吉隆坡分会的设立颇为顺利,但在怡保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因为怡保的保皇派势力很强大,华侨资本家对革命很仇视。但过了一段时间,中山先生又委派陈楚楠、林义顺两人往槟榔屿,很快就成立了以吴世荣为会长的槟榔屿分会。
“由是会务日渐发达,逐渐增设分会于英荷两属及缅甸各埠,楚楠之力为多焉。’陈楚楠后来也说:“此后本党在南洋的势力,好像雨后春芽,蓬蓬勃勃的生长起来。国内每次起义,南洋的同志,出钱或出力,儿乎无一次不参加的,就是现在祖国的抗敌,南洋的华侨,能够热热烈烈解囊捐输,以纾国难,我们若欲追源溯流,那末现在爱国救国的运动,可说是从前我们的革命传下来的势力的积极表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