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一)(2)
辛亥革命网 2011-03-04 00:00 来源: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张玉龙 查看:
鼓噪民族民主革命,使其深入人心、化为常识是于右任和他所筹办的四份报刊进行革命舆论动员的主要使命。作为四份报纸的主笔和思想灵魂,于右任采用多角度的手法散播“排满”革命。
揭露和抨击满清王朝的黑暗腐朽、苛政加重灾情、卖国残民,酿造“鼎革”思想。“中国自有历史以来,每际历朝末运,常有两种异象趸乘于一时,而后大命以去,鼎革之祸以兴,殆已为一成不易之公例。所谓两种异象者,一为裨政以失民心,一为水旱以夺民命,两者交乘,盖未有不亡。”天灾人祸交相频仍是中国古代谶纬之学预示社会变革的重要征兆。这一学说对习惯于皇权崇拜而又被现实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的中国民众而言,无疑为他们变革现实提供了最朴素的心理依据。于右任等革命舆论巨子,充分利用了民众的这一心理特点,故而,《民呼日报》从创刊到终刊,连篇累牍地充斥着灾荒报道。不仅报道灾荒所造成的赤地千里、人互相食的惨状,而且着重披露官吏贪污受贿、罔顾民命与国运、匿灾不报、加重税收、残民以逞的黑暗现实。在于右任的笔下,贝勒子是“个个手笔都大得很,那里看得上这几千两银子!”军机大臣则“勿负责任只吃饭,饭吃饱了只去睡;两目朦胧,两只手受贿,也不管他人民痛,乾坤碎。”不仅如此,这些贪官污吏还滥杀无辜,残民以逞。因而有“广州得一首级赏一百元。杭州之米贵风潮出现,竟日格杀勿论。”针对在陕西因“加税病民”被逐而后卷土重来的墨吏余诚格被擢升为巡抚一怪事,于右任沉痛地指斥道: “凡病国病民之吏,其升官无一不速是也。噫!天下事可知矣。”并进而感叹:“民命之贱如此,官吏之横行如此,中国前途之为危如此,呜呼,欲上下不解体,岂可得呼!”在于右任看来,诸此种种恶果,无一不是“政府失职之所致”。满清政府这一“鬼混之政府”,“荒淫之政府”,“万恶之政府”
是其恶因。如此大量的报道,无外乎是借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改朝换代征兆——天灾人祸,来预示清政府的覆亡为期不远,而“鼎革之祸以兴”的局面行将来临。
揭露和抨击满清政府的卖国政策,呼吁革命救亡。于右任的民族民主革命舆论动员是把满清王朝和帝国主义侵华联系起来予以考察的。在于右任的笔下,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蚕食鲸吞,亡国灭种的危机迫在眉睫,而满清政府却不但不思拯救,反而“有心误国”。西藏、云南、蒙古、满州、新疆等边疆告急,而满清政府大小臣工却“依然歌舞不已”,无动于衷。甚至奉行“宁增友邦,不与家奴”的卖国政策,大肆举借外债、出卖国家利权、实行屈辱外交,包庇、纵容那些“卖路卖矿、失国权、通外国”的大卖国贼,以换取专制统治之苟延残喘。他进一步指陈道:满清政府的即定方针是“国可亡、民可弃,而孤寡专制之政体不可变异”。“中国其亡,是皆政府之专横”。因此,“吾人为我国民今日欲保存固有之权利,不可不先破坏外人之权利,欲破坏外人之权利,尤不可不先破坏独夫民贼之权利。盖外人尚间接以亡我,而政府则直接以亡我也。”要救国,只有铲除满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这是于右任的结论。
面对改良与革命风潮的日益高涨,清政府不得不宣布“预备仿行宪政”,以期达到消弭革命、挽救其摇摇欲坠统治之目的。因此,揭露满清政府预备立宪之本质、呼吁国人放弃对满清政府的幻想,为革命呜锣开道成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党人舆论关注的焦点。
在于右任主持下,满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虚伪性很快成为四份报纸披露的重点。《神州日报》指出:满清政权的专制本质决定了它所实行的预备立宪实质只能是以“宪政之浮文,蒙专制之实体”,是“存其名而惟恐蹈其实”。《民呼日报》则言辞恳切地告戒读者:国人自今而届,“勿以革新诸事业再望诸政府”。而作为四份报纸的思想灵魂,于右任一开始就对预备立宪骗局给予深刻的揭露和批驳。他认为,宪法问题关系到国民的生死问题,如果国人将立宪的希望寄托于满清政府则无异于“非缘木以求鱼,必南辕北辙。”表面看采,在预备立宪之喧哗声中,中国产生了谘议局和资政院、有了海陆军大元帅的名义,立宪君主国的诏书也已下达,然而,透过表象的场景却是:“人群焉迷其所向,官吏昏暴于上电如故,人民憔悴于下也如故,外入之恣肆言论之摧锄也亦如故”。满清政府所谓的改革不过是“欲借此名目收拾人心,使不为党人所煽惑”,不过是“滑稽游戏之文章”。
“满清预备立宪拘结果:不仅无益于国家政治,而且使广大民众有“未受宪法大纲之利,”反有“先受宪法大纲之害”之苦如此“以四万万人托命之宪法,而国家篡定无一代表,其权利义务之不平也可想。”而对于当时反对革命、热衷于预备立宪的康、梁等立宪派的批驳,于右任更是不惜笔墨。他认为,立宪派此举的目的不过是借立宪之名,使各省举议员,凡向日无钱捐官、无资格出洋、无科举进身者,“借以干预公事,为升官发财之基址而已。求之政府,既日以牢笼操纵为得计;求之人民,又日以钻营幸进为本图。”因此, “立宪之事,当望诸国民,不当望诸政府。”在于右任看来,既然满清政府的“立宪”不足信,那么,欲让立宪化为现实也就只有通过革命的途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