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见证——辛亥革命中的常州人(2)
辛亥革命网 2011-01-11 00:00 来源:常州晚报 作者:常州晚报 查看:
吴殿英吸收德国、日本的军校经验,并聘任留日军事人才为教官。由于吴殿英有较高学术素养,且早有办学资历,湖北新军的编制及组训方法,武备学堂的办学规则、课程设量、授课之法,都有别于旧式军队,使湖北新军与北洋新军平分秋色,同为清末精锐之师。吴殿英思想开明,在清末最早支持革命党人,使湖北新军在清末十年间成为革命党人开展宣传与组织活动的良好舞台。辛亥武昌起义前夕,湖北新军中直接参加革命组织和受影响的官兵占三分之一。纪念辛亥革命及武昌首义不能不论及湖北新军,而湖北新军的编练历史及其在武昌起义中的作用,吴殿英作为张之洞在军事教育方面的得力助手、是具有进步思想的清末老臣,成功参与组建了湖北新军,在促成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中功不可没。
吴稚晖(1865—1953)
名脁,又名敬恒,江苏常州武进雪堰桥镇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世纪60年代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学术伟人”。
吴稚晖世居武进雪堰桥,历代以种田为生,家境贫困。母亲早逝后,由无锡外祖母抚养成人。他天资颖特,学习刻苦,为缓困境,18岁就应聘当私塾教师,边教书,边学问。1891年中举人,先后到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大前身)和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前身)教书,后去日本留学。早年参加“公车上书”,崇尚维新,推行新政。甲午战争失败,丧权辱国,清廷腐败,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由维新转向革命。1902年,蔡元培、吴稚晖等发起成立爱国学社,吴稚晖任学监兼国文教员,并在张园发起演说会登台演说,痛斥清廷腐败。1903年,由常州人陈范主办的《苏报》聘章士钊为主笔,章太炎、蔡元培、吴稚晖为撰稿人,他们以《苏报》为阵地,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宣传共和,号召推翻满清政府。《苏报》被清政府查封,章太炎、邹容等被捕入狱,馆主陈范逃往日本,吴稚晖亦离沪由香港转赴英国。他在英国为当地留学生排忧解难,声望很高。1905年春,孙中山赴欧洲,在伦敦拜访吴稚晖。吴稚晖崇尚孙中山的人格智慧,接受三民主义,是年冬在伦敦参加同盟会。1907年5月吴稚晖与李石曾、张静江在法国巴黎组织世界社,创办《新世纪》周刊,鼓吹革命,宣传教育科学救国思想,共出121期,吴稚晖始终主持其间,使之成为革命党一大喉舌,与在东京出版的《民报》东西相应辉。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崩溃已成定局。孙中山为革命筹措资金,由美国至英国准备返回国内。吴稚晖在伦敦为孙中山处理各种函电,共商建国大事,定青天白日旗为国旗,于伦敦唐人街首先悬挂。孙中山回国时关照吴稚晖及早回国。这样吴稚晖在孙中山抵达上海后三天即12月28日也回到上海。随即与常州同乡“惜阴堂”主人赵凤昌谋划筹组中华民国政府和推举孙中山为大总统之事。民国初建,各种政治势力争权夺利,孙中山非常看重吴稚晖,要他出任教育总长一职。吴稚晖抱着革命不是为了做官,坚决推辞。但仍十分关心国事。1913年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国民党重要领导人宋教仁,吴稚晖愤然离开北京,回到上海与蔡元培创办《公论报》,抨击袁世凯的专制统治,竭力鼓吹讨袁运动。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流亡日本,吴稚晖出走英国。1915年1月,当法国报纸披露袁世凯与日本谈判签订“二十一条”内容后,吴稚晖与蔡元培函电往来,揭露袁世凯丧权辱国。为拉笼有影响的人物,袁世凯授勋于吴稚晖。不料,吴稚晖毫不领情,立即写信回绝,其中有言:“切盼公等宝贵精神,专注于国难勿更以揶揄为消闲,侮辱书生。公民吴敬恒敬上”。这封信诙谐而讽刺,传颂一时。1922年,孙中山在组织第二次护法运动中发生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被迫逃往永丰舰,返回上海。吴稚晖得知,便从法国回国奔走于京、沪、粤之间,劝陈炯明悔过讨贼,虽因陈炯明不听劝告未成,但吴稚晖的一腔爱国热忱和深入虎穴的勇气是令人钦佩的。
吴稚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颇具特色而有过较大影响的人物。他学贯中西,坚定爱国,创建民国,致力国语注音和勤工俭学,生活淡泊,赢得了当时人们的崇敬并受到其深刻的影响。蒋梦麟称赞他是中国学术界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胡适誉之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四大反理学的思想家之一。
陈范(1860—1913)
字叔柔,号梦坡,晚年更名蜕庵,祖籍湖南衡山,从曾祖父起移住江苏常州。他是《苏报》馆主,以报纸宣传革命,是民国功臣和近代中国新闻史的杰出人物。1889年举人,1891年任江西铅山县知县,因“教案”牵连而罢职,举家迁往上海,“思以清议救天下”,1898年接办《苏报》,聘常州人汪文溥为主笔,宣传立宪改良,有一定进步倾向。在革命派的影响下,支持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的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与立宪派决裂,走上反清革命之路。1903年,陈范聘章士钊为主笔,章太炎、蔡元培、吴稚晖等为撰稿人,使《苏报》成为革命党的宣传阵地。《苏报》提倡民主自由,发表推荐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驳斥康有为改良主义的政见和文章,报道各地的学生爱国运动,公开鼓吹革命,号召推翻清朝统治,使朝野震动。由于《苏报》反对满清,放言革命,清廷恨之入骨,随同帝国主义勾结,《苏报》被查封,章太炎、邹容和陈范次子陈仲彝等人被逮捕入狱,制造了中国新闻史上声震百年的“苏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