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的回族名将——马玉贵
辛亥革命网 2011-01-04 00:00 来源:西安文史资料 作者:马寿千 查看:
马玉贵(1885-1957)字青山,出生于湖北省谷城县交风亭,回族,弟兄四人,青山行四,自幼家境贫寒,三岁时丧母,五岁丧父,随大哥马玉山生活。
光绪年,青山还不到二十岁,为生活所迫,即到新军入伍。时值中日甲午之役和八国联军之役,我国遭到惨重失败,割地赔款,国家频临被列强瓜分之际。青山生长民间,饱尝压迫剥削之苦,富有爱国反清思想,在新军中参加了反清秘密组织哥老会。几年后,由湖北分配到西安,在陕西新军主标一营左队为卫目,后升为队长。
到西安后的几年中,青山深受同盟会在新军中传播革命思想的影响,反清意织更加坚定,也更加成熟。西安回民从事小商小贩和出卖劳力者居多,他们与哥老会有着共同的反清要求,加哥老会的人不少,青山此时已是哥老会在新军的重要头目,本身是回民,因此,在回民中进行反清秘密活动特别方便。宣统二年(公元一九一O年六月三目,公历七月九日),马青山参加了由新军头目,哥老会头目和同盟会员在西安大雁塔举行的歃血为盟仪式,宣誓同心同德,共同反清。结盟者称作三十六弟兄,他们开始接受了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思想。马青山参加大雁塔结盟会议,不仅加强了哥老会与同盟会的联系,也进一步加强了回汉的民族团结,推动了西安回民积极参加起义前的准备活动。起义前夕,青山委托麦笕街回民杨三,组织五百回民,编成一个营,由小皮院回民乌登瀛任营长。
辛亥西安起义原来打算在宣统三年公历十月六日动手,因准备不及而向后推延。十月十日武昌起义消息传来,十月二十日(农历九月初一)西安的同盟会员、新军、哥老会联合发动起义。反清革命的第一枪打响后,青山即率领新军和哥老会成员以及所联系的数百名回族武装投入激烈的战斗。特别是第二天(农历九月初二)进攻满城芝役,青山他率领的新荤和回民武装,在西华门经过激烈的战斗奋勇冲进满城,成为第一个攻开满城部队。他率领的另一支回民军,由他指挥,与另一革命军头目刘世杰部队,协力由大小差市间对面残破城墙攻入满城。
起义成功后,由于哥老会中的成员文化水平低,又没有行动纲领,在革命阵营里,发生了一次权位之争,青山深明大义,以革命大局为重,恳切表示自己“既不为名,又不为利”。后来他一生作为,确是实践了自已的诺言。陕西革命军政府和秦陇复汉军建立后,任他为总理粮饷兼管军务都督,并兼任秦陇复汉军第二协协统。陕西是继武昌首义后光复早的一个省,光复后东部受到河南清军的进攻,西部受到马安良、陆洪涛各部清军在陕甘总督升允率领下的进攻,两面受敌,形势相当紧迫。东路以张钫为主帅出兵保卫潼关,马青山派参谋谢彩臣率部分回民军参加保卫潼关的战斗。青山任西安督运各路兵马的粮饷和处理军务。并曾多次率兵出西路与甘军马安良等部清军激战。一九一一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他曾亲率所部回民官兵参加了长武冉店桥战役。当时敌军陆洪涛部猛扑冉店桥,革命军向紫山营经英勇备战后,全营壮烈牺牲。后援各路革命军遭敌进遭后,纷纷败退,只有青山部回民军,因其严禁官兵,不许退却,敌荤见状亦不敢迫近,青山镇静自若,全师而归,有名将之风。一九一一年农历十一月初,西路乾州告急,陕西革命军大统领张凤翱亲自出援,分兵三路进攻乾州北原,兵马都督张云山当西张凤居中路青山居东路,十一月十五日三路会攻的时候,青山以数百人突入敌阵,因后无援军,致被甘军包围,青山见情势危急,乃振臂高呼,奋勇冲杀,终于赖官兵用命杀出重围得以脱险,这一仗青山腿部受轻伤。不久,青山率谢彩臣全标和炮卫队一营把守泾阳临潼渡口,捍卫咸阳,并曾在泾河对岸礼泉东部与清军激战。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宣统被迫宣布退位,而升允却封锁消息,仍迫令甘军出击。当马安良率军东犯的时候,马青山曾以同是回族的关系与马安良互通音讯,并号召甘肃回族官兵舍逆从顺,勿为升允所愚。所以当马安良闻知宣统已经退位的消息时,便不顾升允的命令开始向西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