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辛亥历史人物解读(5)(6)
辛亥革命网 2011-04-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马萌 查看:
一路上,敌骑如潮涌,戒备森严,围着胡景翼西行,且不时左顾右盼,惶惶如惊弓之鸟,惟恐遭到胡的部下的拦截,让胡生了翅膀飞去,这实在让人可笑。抵达西安时,已是晚上,万家灯火。入城后,陈树藩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他将胡景翼带到位于北院的督军署,软禁于院后的百尺楼上,此楼约有一间大,四周有走廊,楼下有卫队看守。卫队的这些官兵其实大多为胡景翼的部下,对胡极为恭顺。
【笠僧楼】
靖国军起,胡景翼任第四路军司令,为扩大革命势力,胡景翼决定向反动势力薄弱的东部发展。于是,他首先想到拉他的“模弟”加入靖国军,所谓“模弟”是一个叫姜宏谟的人。姜虽系渭南人氏,但与胡的家乡相距不过百里。二人在民国初年同在陈树藩麾下充下级军官,交谊甚笃,关系至深,相互以兄弟称呼。这时姜宏谟已任陈树藩部下的独立团团长,驻在渭北固市镇一带,胡部则分驻临潼县以北之相桥、关山、栎阳等地。胡景翼认为他与姜宏谟交情不比一般,一定可以拉过来。遂于靖国军统一后不久,即率少数随从突然访姜。姜宏谟见到这位不速之客慌急不知所措:即畏惧陈树藩之威势,又难却胡景翼之旧情,遂一方面招待胡,一方面又以电话相告西安陈督军。陈得此喜讯,亲率部队到达固市附近,并要接管固市的防务,姜正在犹豫为难,而胡则毫无畏惧,挺身出城见陈,经过一阵寒暄,陈“邀请胡景翼去西安一趟”,胡应陈邀,毅然随其进了西安。陈树藩要胡景翼听从他的指挥,遭到胡景翼一口回绝。陈树藩恼羞成怒,就将胡囚禁在督署(北院)后面的炮台式高楼上(时在1918年9月18日)。陈素器重胡,说是囚禁,实为软禁,在生活上待之颇优厚,除每天飨以西安名贵之佳肴牛肉煮馍外,并聘名儒毛昌杰为之讲授经史书法,以后胡之体格魁梧健壮,书法流利苍劲,皆与此有很大关系。胡景翼在北院用过一方“鸡鸣砚”,上有他自作的砚铭,文曰:“鸡鸣而起,事事为义者,尧舜之徒也;鸡鸣而起,事事为利者,小人之徒也……世有好义之君子乎?吾当敬之重之,如遇势利小人,吾当起而击之!”由此可见胡景翼忠烈爱国精神。
此间,陈对胡大肆笼络,表示不究既往,劝他写信招降自己的部队,遭胡严词拒绝。直到1920年经过北洋军阀的直皖战争,皖系垮台,直系掌权,直军进入陕西,陈树藩的督军位子眼看不保时,陈树藩为拉拢民心,缓和矛盾,于7月27日,释放了被拘禁达两年之久的靖国军首领胡景翼。因之,西安人过去皆称北院后之高楼(今已拆去)为“笠僧楼”,以纪念其人其事(据笔者日前访问胡景翼之孙胡畯同志,称有冯玉祥题字的“笠僧楼”石碑,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勿幕遇害】
辛亥革命后,井勿幕被任命为陕西军总指挥、秦陇复汉军北路招讨使,平扫清廷余孽潼关商道瑞清和西逃的原陕西总督升允,功绩卓著。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派亲信陆建章督陕西,井勿幕又奉命讨袁逐陆,转战川陕,战绩赫赫。袁世凯垮台,皖系军阀陈树藩督陕,井勿幕于右任重建靖国军讨陈,历经艰辛,至民国七年陕西形势大转机。陈树藩惊恐万状,利用郭坚部参谋长马凌甫与井勿幕有隙,密令潜入郭部的奸细李东材,与马勾结谋杀井勿幕。1918年农历11月21日,马凌甫以郭名义致函井勿幕,请他到兴平南仁堡开军事会议,井刚至营部即遭刺客李东材杀害,年仅31岁。
井勿幕英年早逝,既是井氏家族之殇,也是三秦志士之殇,更是中华民族之殇。靖国军六路人马纷纷易帜,被北洋系收编。“秦中大好河山,为官僚军阀等糜烂者十年,以先生去之速也!”唯有原三路三支队杨虎城部拒绝收编,但终因势单力薄,败走陕北,避难于井勿幕胞兄井岳秀之处。井岳秀竭力维护杨的安全,抗拒北洋政府的通缉令,收留杨部,为靖国军保留了一支血脉,成就了其后的一番历史功绩。
二十四年以后,当“井案”已被人们所淡忘之时,民国元老华孝康状告马凌甫实为杀害勿幕的主谋之一,一时舆论哗然,疑案再起波澜。然而国民政府各院部会相互推诿,投诉无门,迫不得已,华遂将《井案纪实》公布,呼吁“为天地留正气,为万世树纲常”。谁料正在此时,华突遭暗杀,疑案之中又添疑案。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不敢清查,只能以立传、褒扬、追赠、公葬等形式搪塞民意,以息民愤。历史是公正的,是无法篡改的,更是永恒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井勿幕以中山先生的忠诚弟子,同盟会、国民党的左派代表而获得永生。井勿幕对革命的崇高信仰和为之献身的赤胆忠心,他的高风亮节、雄才大略和伟绩丰功将永载史册。光照千秋,日月同炯。“以同盟始,以靖国终,始终忠于民党者,唯先生一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