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爱国革命志士杨谱笙(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0 00:00 来源:传记文学 作者:姚国强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杨谱笙名兆釜,是湖州旅沪公学的创始人兼校长,陈英士先生革命活动的积极支持者,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创始人,光复上海的领导人之一,是辛

  同盟会中部总会是在同盟会本部领导反清斗争屡遭失败,呈现出瘫痪无力的情况下成立的,因此它的成立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把同盟会的领导中心转移到国内,而且制定了以长江流域作为重点,较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出路问题,推动了革命进一步的发展。

  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策动下,实现了湖北共进会和文学社的联合,于1911年10月10日晚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武昌起义后取得革命的初步胜利。但由于兵力悬殊和帝国主义的干涉,武汉形势突变,宋教仁于10月31日和11月2日先后两次从武汉致函陈英士和杨谱笙等人“战争吃紧、极望各处响应”,并求上海力谋购买枪弹运往武汉。坐镇上海同盟会中部总会的陈英士、杨谱笙等人得到危急的信息(在武昌起义后,汉口和汉阳失守,武昌局势危急期间,武昌方面与上海中部总会的联系都是由杨谱笙通过电讯联络的)后,审时度势、衡量全局。为解救武昌,采取了系列措施,认为“武汉岌岌可危,不能坐视不救,且上海设有制造局贮存有大量军火,倘能占领到手,以所贮军火资助东南各省举事必定可以抢回武汉的颓势。”1911年阴历九月十三日(公元11月3日),陈英士、杨谱笙等革命党人发动攻打上海制造局战役。陈英士心中焦急,不听大家劝阻,独自一人进制造局,与其交涉,后被拘禁于局内。杨谱笙为营救陈英士到处奔波,召开多次会议,并联络青帮、潘月樵等艺人们和武术人士。于次日再次攻打制造局。杨谱笙亲自策划并亲临阵地参与战斗,无所畏惧。当杨谱笙、潘月樵等大队人马攻入制造局时,陈英士被绑于长凳上,杨谱笙亲自为陈英士解缚,得救脱险。上海光复后,随即成立上海沪军都督府,陈英士被推举为沪军都督府都督,杨谱笙被任命为参谋兼军需科长。

  上海的光复,这在辛亥革命的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武汉为华中之心脏,而上海又是长江之咽喉,为攻克南京等地奠定了基础。上海光复不久,陈英士、杨谱笙等人收到黄兴退守汉阳的急电:“极盼宁皖响应”。于是,杨谱笙与陈英士一起组织参与发动江浙皖各省的光复活动。在组织攻打南京时,由杨谱笙负责联系和兼管军需,筹措补充联系部队军需物质,最后南京光复成功。

  杨谱笙的一系列革命活动,为同盟会革命活动的顺利转移和成功的展开;为武昌起义的胜利、上海的光复及苏浙皖各省的光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保卫了整个武昌起义的成果。

  上海光复后,中国同盟会总部从东京迁到上海。上海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各项革命工作都移交于中国同盟会总部,从此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被中国同盟会总部所取代。杨谱笙保存了大量有关同盟会中部总会的珍贵史料,后移交给国家。

  在以后的岁月里,杨谱笙仍然积极追随陈英士参加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和反袁斗争。1917年陈英士被袁世凯杀害。杨谱笙悲痛欲绝,为陈英士写下了这样的挽联:

  以戚而附同人,廿年公谊私交相往返,知君最早;

  本牺牲岂云无妄,一生百折不挠之气概,举世无多。

  表达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和陈英士的高尚精神。这些事后,杨谱笙开始奉母息影吴门,逐渐淡出革命活动。当时他还参加了革命文学团体“南社”。

  1931年至1932年8月,杨谱笙出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长,帮于右任院长创建监察制度。1933年2月任监察院监察委员,后任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篡委员会委员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谱笙因病留沪。他热爱祖国,一再反对日寇侵略,宣扬抗战必胜信念,鼓励青年效命救国。他极力反对汪精卫对日言和,斥汪伪汉奸卖国贼。1943年春,汪精卫派褚民谊(汪伪政权行政院副院长,湖州南浔人)利用同乡的关系两次赴杨谱笙处,以高薪相聘,求其出任汪伪政权伪职,他不为敌伪所诱,严词拒绝。后又反对蒋介石政权的贪污独裁。宋庆龄曾写信予他以慰问和高度评价。

  1949年4月17日,杨谱笙因患脑溢血,逝世于上海,享年70岁。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