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首功之臣——陈英士(3)

辛亥革命网 2011-04-01 00:00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肖国强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他是民国初期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被孙中山先生称为辛亥革命首功之臣,他为推翻帝制、维护共和立下了不朽功勋,他就是民主革命先

  血捍共和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具有开创历史新纪元的意义。清廷见大势已去,派了内阁总理袁世凯南下议和。袁世凯勾结帝国主义,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并阴谋称帝。

  1913年,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遭全国反对,陈英士出任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英士的部队几次攻打制造局都未成功,而且上海海、陆军又被袁世凯收买,陈英士的部队逐渐溃散,其它各省讨袁军在袁世凯的残酷镇压下,也都先后失败。这就是“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失败的消极影响是很大的。革命党人思想混乱,悲观失望的情绪十分严重,对革命前途信心不足,众人“大都垂头丧气”,“谈及将来事业”,他们“意见分歧,或缄口不谈革命,或期革命以十年,种种灰心,互相诟谇,二十年来之革命精神与革命团体,几乎一蹶不振”。

  在此形势下,多数革命党人开始逃亡日本,陈英士却留在上海租界,准备再起。看到“二次革命”的迅速失败和革命党人意志的普遍消沉,孙中山十分痛心,为了继续进行反袁斗争,孙中山决定成立“中华革命党”。陈英士赞同孙中山“革命须求彻底成功,决不中途妥协”的主张,拥护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并积极为孙中山讨伐袁世凯提建议。

  1914年7月8日,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推孙中山为总理,陈英士被推为党的总务部长,成为孙中山的主要助手和武装反袁的主力干将之一,是中华革命党实际上的第二号人物,而且是该党一系列反袁武装斗争的实际组织者和指挥者。

  1915年11月,陈英士派人刺杀了袁的死党、上海镇守使郑汝成,震惊中外,打破了当时沉闷的空气,广大革命党人受到很大鼓舞。各地武装讨袁起义也由此触发,此伏彼起。1915年12月5日,陈英士又发起了肇和舰起义,一度占领该舰并炮击制造局。虽然这次起义最后仍然以失败告终,但它是陈英士策动的一次有组织又有一定规模的武装讨袁斗争,在全国各地引起很大震动,是全国反袁斗争的先声。

  陈英士接二连三在上海发动武装起义,极大地触怒了袁世凯。1916年元旦,袁世凯粉墨登台称帝后,先是用重金收买,派人送巨款给陈英士,让他出国考察,被陈英士拒绝。他对袁说:“凡有倾覆共和者,我必反对之,拥护共和者,我当扶之。”

  袁世凯最后定下暗杀的毒计,他先派人收买了陈英士的部下,骗言有一笔资金可资助陈英士,陈英士当时正为革命经费不足而焦虑。1916年5月18日,袁世凯的爪牙将陈英士骗至上海萨坡赛路(曾改名为英士路,现为淡水路)14号,将其杀害,时年38岁。

  孙中山在上海得到噩耗赶到现场,抚摸他中弹的额头,失声痛哭,并手书“失我长城”以示哀思。黄兴从海外发来唁电,称“共和未固,遂失长城”,海内外党人、爱国志士也愤怒声讨袁世凯的血腥罪恶。

  浩气长存

  今天,位于湖州城南的陈英士墓,柏树森森,满目苍翠,曲径伸延,气势宏伟。入口处是一块巨大的石牌坊,匾额正中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成仁取义”四个大字,左侧是林森题的“浩气长存”,右侧为蒋介石题辞“精神不死”。走完长长的墓道,拾级而上,即为陈英士墓。墓前花岗石墓碑上,镌刻着孙中山手书“陈公英士之墓”六个大字。

  然而,这位革命志士魂归故里之路,却是格外地艰辛。因时局动荡不安,陈英士的遗体直到1917年5月18日其逝世一周年之时,才运回湖州安葬。当时,为防止袁世凯余党盗墓焚尸,革命党人甚至在几个地方建造了疑冢。

  英雄虽去,浩气长存。孙中山高度赞扬陈英士的革命精神,称赞他是“革命首功之臣”。陈英士死后一个月,孙中山又写了祭文,对陈英士致以沉痛的悼念,祭文开头便是“呜呼英士,生为人杰,死为鬼雄……”

  然而,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这位历史人物还有其行为的多重性,他也因此曾备受争议。因为,他是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陈果夫之二叔,他还是蒋介石的指路人——1907年,经他介绍,蒋介石参加了同盟会。在日本期间他认识了蒋介石,两人相处,如同兄弟。在回到上海期间,他参加过青帮,并且是青帮中“大”字辈的头目。辛亥革命之后,他又派人刺杀了光复会领袖陶成章,使革命队伍内部的矛盾更加尖锐。这些经历为他的一生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更带来了无休止的争议。

  相关文章:

  陈英士墓

  辛亥志士陈英士故居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