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盟先驱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1-06-1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广东民盟组织于1942年建立,其创始人和领导人如丘哲、李章达、张文、徐傅霖、陈汝棠、许崇清等也是同盟会员。同盟会作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
 

  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成为中华民族迈向独立、富强的历史起点,也是中国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伟大里程碑。民盟成立虽然晚于辛亥革命30年,但民盟的早期领导人黄炎培、梁漱溟、沈钧儒、马叙伦等早期曾经都是同盟会员,张澜领导的四川保路运动一度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广东民盟组织于1942年建立,其创始人和领导人如丘哲、李章达、张文、徐傅霖、陈汝棠、许崇清等也是同盟会员。同盟会作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丘哲等六位粤盟先驱作为同盟会会员,当年都曾追随孙中山,他们直接参加了辛亥革命或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革命战争,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乃至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六位粤盟先驱都出生于清末时期,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亡国灭种之祸,使他们从小便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热切变革的愿望。受革命进步思想的影响,他们逐渐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主张,立下救国救民的志向,并因此加入同盟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例如,丘哲自幼受父亲进步思想影响,常听到返乡华侨谈海外孙中山的反清革命事业,阅读了不少海外带回来的革命宣传品,萌发了反帝爱国和民主革命思想。李章达与在广东进行革命宣传的朱执信接触较多,从理论和实际上把爱国和革命统一起来,经由他介绍,加入同盟会。许崇清1905年留学日本期间,看到日本的工业、教育和军事的迅猛发展,与当时的落后贫弱的中国形成强烈的反差,逐步产生了要求改造旧中国的愿望。与留日学生中的同盟会成员的交往,使他逐步认识到要挽救中国就必须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他经由宋教仁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开始从爱国救亡的理念迈向革命的道路。

  第二、他们加入的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武昌起义,但发动起义的文学社和共进会,都以孙中山为革命的领袖,在同盟会革命精神的指导下进行活动。同盟会的纲领是整个辛亥革命的指导纲领,各地的起义在宣言或文告中都有“驱除鞑虏”和“民主共和”的内容。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其基本原则与政治制度均出自同盟会于1906年制定的《军政府宣言》。同盟会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南京临时参议院中都占有优势,掌握实际权力。在同盟会的主持下,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法令,扫荡专制余毒,实行民主政治。这些法令是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权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第三、同盟会培养了一大批像丘哲这样的青年革命骨干,他们宣传同盟会的政治主张,同时对革命者进行军事训练,发展同盟会会员,壮大了革命力量,为辛亥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丘哲借培训新学需体育教师为名,在梅县松口区成立革命外围组织“体育会”,对123名革命青年进行军事训练,这些学员后来大都成为孙中山在广东组织多次武装起义的骨干。丘哲为联络革命同志,进行革命宣传活动,推动岭东地区的革命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松口金谷街开设的“公裕源米店”,成为日本、香港及内地来松口的同盟会员接头联系点。1909年,丘哲奉命赴香港筹设革命的秘密机关,常常往返于广州、香港之间,联络同志,收集情报,运送武器,谋划武装起义。

     徐傅霖、许崇清是留日同盟会员,留学期间,他们经常参加集会,发表演说,为机关刊物《民报》撰写文章,向广大的留日学生和国内的知识青年进行革命宣传。李章达、张文、陈汝棠分别在南京陆军第四中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广州陆军军校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成为革命将领后,他们在军队中广泛地宣传革命思想,甚至影响到湖北新军,使得一部分思想进步的新军成为革命力量,在关键时刻发动了辛亥革命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