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气长存 翰墨留芳——记辛亥志士吴适
辛亥革命网 2011-07-06 00:00 来源:炎黄纵横 作者:齐上志 查看:
家住福州法海路的吴正老人珍藏着一幅著名画家蔡鹤汀为辛亥革命元老吴适作的画像,画高110厘米,宽42厘米。画像卓然飘逸,坦荡简朴的造型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左边中部题款曰:“辛卯春,为任之道长造像,枕石散人蔡鹤汀。”并钤上三方印章。辛卯年即1951年。
紧靠题款右边上方是何公敢的题识:“任之曾为我画山水一小方,珍藏多年,流浪迁徙中失落已久。今观此幅画,思之抚然。公敢誌。丙辰七月廿二日。”钤印一方。丙辰年即1976年。上方原大片空白处,有三位文史书画名家的合作题识,标题为隶书:“吴任之先生造像”。下方小字落款:“一九七六年仲夏,谢义耕敬题。”钤印二方。正文由王铁藩撰文,沈觐寿先生书丹的禇体楷书,遒逸端丽,堪称书文两绝。正文曰:“吴适,字任之,号南园,连江县人,同盟会会员。在家乡组织光复会,被尊为大哥。辛亥三月,率领所属前往广州起义,失败被捕。光复后始出狱,因而有黄花岗生还义士之称。后追随孙中山先生北伐,任大元帅府秘书。在讨袁护法诸役中,奉命组织军队策应,任福建自治军总司令。中山先生逝世后,退居福州,以卖画为生。解放后,任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员、福州国画会名誉会长。工书能诗,擅山水兰竹。立学有所本,其山水画多摹拟古代诸家,构图以牛毛皴或披麻皴为之。落笔雄劲,敷彩简淡,令人有明净清爽之感。其兰竹随意挥毫,风生腕底,寥寥数笔,野趣盎然。一九五八年卒,年八十有一。王铁藩撰,沈觐寿书。”钤印二方。这幅国画包含了六位近现代名人的丹青造像、墨宝文采。其中吴适、沈觐寿、谢义耕、王铁藩四人均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确是一幅不可多得书画珍品,它人文内涵丰富、艺境高雅、耐人寻味观赏。
吴适,(1877-1958年)连江县东湖乡东塘村人。生于光绪三年(1877年)六月九日。父增昌,秀才。吴适三岁丧父,家贫,靠母亲黄氏和姑母吴瑞珍做女工、制豆腐维持生计。吴瑞珍年轻不嫁,愿随助寡嫂共同抚育吴适成人。1933年,省长萨镇冰亲笔题赠“贞节双辉”牌匾,赠东湖吴氏宗祠,即指这件事。
吴适自幼聪敏勤勉,能文善画,中过秀才,被连江县谘议局聘为文牍。他平生淡名利,重义气,富有民族爱国意识。他愤懑清廷腐败无能,民不聊生,到福州结交郑祖荫、刘元栋、林斯琛、刘通、郑烈、严骥等热血青年,有共同的民主革命思想,情同手足,1905年加入同盟会。他卓识过人,认为革命不但要靠知识青年,还要广泛发动大众,一旦行动起来,更要有武勇壮士。1907年,他辞去谘议局职务,就任晓澳乡小学校长。翌年,他探知素有爱国传统思想的南宋民族英雄郑思肖家乡透堡乡农民,聘拳师,设武馆,日夜习练拳术,组织广福会。就与该馆长、名拳师曾守辉结为金兰之交,加入该会。每逢周末,他都到武馆宣讲推翻满清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的革命道理,被大家拥戴为大哥,推举为会长。他就将“广福会”改名为“光复会”,成为名副其实的革命团体;但对外仍称“广福会”。又在潘渡乡开设“广福木柴行”,以做生意来筹集革命经费。会员从100多人迅速增加到300多人,大多是山村农民出身的猎手、拳师、手工业者。这个由劳动大众组成的革命组织,个个思想纯朴,忠勇矫健。福建同盟会领导人林文、林觉民等都对吴适的首创精神深表钦佩,并将连江光复会作为将来起义行动的主要依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