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先驱者——《苏报》馆主陈范

辛亥革命网 2011-07-05 00:00 来源:炎黄纵横 作者:周宇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03年,在中国报业界发生了一件大事——“苏报案”,这是辛亥革命走向高潮过程中的一起事件,影响深远。对于这起事件,人们早已耳熟能详
 

  陈范(1860—1913年),, 字叔柔、叔畴,号梦坡、瑶天等,祖籍湖南衡山,生于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

  陈范接受了几年正规的封建教育后,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够取得功名,谋得个一官半职。开始差强人意,中了秀才,但接下来竟是“累试不第”。直到1889年才中了乙科举人。1891年就任江西铅山知县。

  1895年,铅山县的河口镇爆发了一起教案——河口教案。事发后,陈范被弹劾落职。1897年,他来到上海谋生。一日,从朋友处得知,《苏报》欲出售,正在寻求买主,考虑到自己对文字工作的兴趣,心想买下它,尝试一下办报。

  《苏报》创刊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六月二十六日,日刊,是一家日本商报纸。该报因销售不畅而亏折日多,1898年出售给了陈范。陈范接管《苏报》后,摘去了外商的牌子,将它变为中国人自己的报纸。陈范的妹夫汪文溥、儿子陈仲彝、女儿陈撷芬也赶来报馆帮忙。

  此时正值戊戌政变后,舆论普遍低调,即使是上海租界也是如此,陈范不为时局所动,一改其原先的平实内容和陈腐气息,毅然坚持维新立场,倡导立宪保皇,乃至“时人多以康党目之”,连连受到了流亡日本的梁启超的称赞。但是,《苏报》一开始就面临着严重的困境,一是稿源匮乏,其次是销售不畅,有倒闭的危险。为了改变了《苏报》的命运,陈范努力寻找解决办法。此时正值1900年夏,唐才常、林圭等人在上海组织正气会,“务合海内仁人志士,共讲爱国忠君之实,以济时艰”, 陈范参加了这个会。这次会议与随后急剧变化的时局对他影响很大,从而及时地进行了自我思想调整,由保皇、勤王而渐趋激进。陈范思想的转变,促使《苏报》的政治态度也悄然发生转变。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4月,由蔡元培、蒋智由、黄宗仰等人发起,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教育会,共有会员100多人,陈范也是成员之一。中国教育会成立后,于11月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成立了爱国学社。爱国学社教员蔡元培、吴稚晖、章太炎等7人轮流每日为报社写评论,并发表爱国师生言论。比如,从1903年2月起,《苏报》特辟《学界风潮》一栏,将各地学堂中的腐败黑暗现象公之于众,赞扬进步师生的抗争。这样一来,《苏报》大为世人瞩目,不但稿源不成问题,而且销售量也节节攀升。到了1903年5月27日,陈范正式聘请爱国学社学生章士钊为《苏报》主笔时,“《苏报》迅速向辉煌的顶峰攀升”。 6月1日,章士钊对《苏报》进行了大改革, 使得形式更加活泼,内容更加充足、精练,论说的分量重了,战斗性更强了,几乎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众家报林之中。6月7日,章士钊在《苏报》上发表《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一文,矛头直指满清大吏。陈范对他赞扬有加。 陈范心存革命信念,他对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十分仰慕,但只闻其名,并不认识其人。这时有个镇江人叫钱宝仁,自称是“孙中山”,刚从日本秘密返国“策动革命”,陈范对此“深信不疑”,让他到苏报馆工作,甚至于“一切革命策略,惟钱宝仁之马首是瞻,不自违异”。吴稚晖、蔡元培两人看出了此人的虚假与不可靠。可是,陈范却不以为然。

  《苏报》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澎湃的激情、犀利的文笔,发表了邹容的《革命军》一书和章太炎批驳康有为的政论文等一系列有着强烈革命色彩的文章,将革命声浪发挥到极致。

  《苏报》如此的张扬和无所顾忌,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震惊和仇视,清统治者再也不能容忍了,决定向《苏报》下毒手了。1903年6月20日,两江总督魏光焘派遣江苏候补道俞明震到上海,要他联络租界当局共同查办爱国学社和《苏报》。陈范接到警告后,根本不理睬,依然我行我素。6月26日,竟刊出文章《论江南陆师学堂指退学生为革命党事》,指名斥责俞明震。27日、28日又连续发表了言词激烈的文章,抨击清廷,声称“革命之事不可一日缓”。 29日,更是登峰造极,将章太炎驳康有为的长文摘录一段,冠以《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的标题发表,矛头直指清朝皇帝载湉,斥之为“小丑”。清朝当局忍无可忍,查封了《苏报》,并通缉陈范,制造了轰动一时的“苏报案”。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