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的赵凤昌

辛亥革命网 2011-07-20 00:00 来源:常州日报 作者:臧秀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赵凤昌,字竹君,号惜阴,常州人,一生历经风云沧桑,充满传奇色彩。1884年,他入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府,可算是他幕僚生涯的鼎盛时期。
 

  辛亥革命期间,位于上海南阳路10号的惜阴堂名流荟萃,许多左右时局的大事在这里密谋,其主人是被称为“民国产婆”、“民国诸葛”的赵凤昌。

  赵凤昌(1856~1938),字竹君,号惜阴,常州人,一生历经风云沧桑,充满传奇色彩。其幼年失学,在钱庄做学徒。因家里贫穷,私自挪用钱庄银钱被辞退,当时他年纪不到二十岁,一富户朱某识其聪明机警,替他捐了一个县丞,到广州候补,开始了他的封建幕僚生涯。1884年,他入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府,可算是他幕僚生涯的鼎盛时期。

  由于赵精明有为,设想周到,善于察言观色,深受张之洞的信任。据刘厚生回忆,张之洞生活不拘小节,办事没有时间观念,而赵凤昌记忆力犹佳,能替张之洞整理安排公事,一切井井有条。虽说他“读书极少,文理平常,但与之洞相处数年之后,居然能代拟公牍,而且摹仿之洞书法几能乱真”。张之洞但凡有要事,必密商赵凤昌。这种特殊优待遭致时人非议,于是社会上流传“两湖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昌”的讽语。1893年,赵因张之洞而以“有揽权招摇情节”,被革职。后张为其在盛宣怀武昌电报局谋一挂名领薪差使,常驻上海。赵凤昌经此一劫,深知腐朽的清王朝气数已尽。因此他便尽一己之力,为社会进步四处奔走。

  1900年6月,盛宣怀、李鸿章、刘坤一等谋划“东南互保”,赵凤昌在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东南互保的首倡者是谁,历来众说纷纭,赵凤昌本人在笔记中说他自己是“发议之人”,即幕后的策划者。庚子年义和团在北京围攻东交民巷外国使馆,慈禧太后宣战上谕通电各省。时北方混乱,上海更是传言四起。赵在笔记中有记,出面发动上海官绅和各国领事进行订约保护东南的“中心人物”是盛宣怀,但赵一直居于幕后为其出谋划策。

  1900年6月26日,经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并有两湖代表陶森甲、两江代表沈瑜庆以及盛宣怀等人参加,与各国驻沪领事谈判订约。会议前,考虑到上海道余联沅“拙于应对”,赵凤昌巧妙地安排座次,“外人以领袖领事在前,以次各领事,中则以沪道在前,盛以太常寺卿为绅士居次,与余道坐近,再次各省派来道员”。同时授意余联沅见机行事,如有难以置答处,与盛商后再答。一切顺利进行,当天签署了《东南保护约款》,实则是地方绅商与督抚公然违抗清廷的旨意,但此时,中央政权威力下降,也只能听之任之。东南互保使得富庶的东南地区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空前战祸,这也是赵凤昌首次参与幕后策划,并取得了成功。

  1905年12月,清廷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他们于1906年夏秋之际结束考察后,极力推崇立宪政治。清政府于9月1日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指出先从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订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作为实行宪政的“预备”。国内立宪运动掀起了一个高潮。为做好推动宪政工作,赵凤昌与张謇组织编译刊印《宪法义解》、《日本宪法》等书,分送各方重要人士,推广宪政思想。慈禧读后,颇为动心,不久,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瞿鸿禨命“其七弟来沪,托凤昌选购宪法各书”。可以看出,赵凤昌等人的活动对朝廷高官乃至慈禧的立宪态度都产生过影响。

  1906年12月,张謇等在上海组建预备立宪公会,郑孝胥被推为会长,张謇、汤寿潜为副会长,它成为江浙上海乃至全国推动立宪运动的重要团体。张、汤两人都与赵凤昌私交甚好,力主介绍赵入会。此时的赵凤昌虽然怀疑清政府立宪之诚意,但他认为“鼓动天下,必当有先开其风气者,譬之涉江,先以舟楫桥渡,立宪庶不失为舟楫桥渡耳”,因此积极“参与会事”。当时赵凤昌的居所惜阴堂也成了立宪派活动的大本营,“贤士大夫之过谈者,所聚益众”,惜阴堂也因此声名鹊起。

  赵凤昌从一个封建的知识分子向资产阶级转化,一方面传统的封建文化烙印曾深深地印入他的脑海,封建主义传统政治道德约束着他,使得他不可能马上完全抛弃清政府;另一方面社会动荡之际,新的知识新的思想不断冲击他的心灵,他意识到社会发展呼唤着变革。这也决定他的性格矛盾之处:既追求社会发展,又追求社会稳定,这两种政治倾向决定了他温和而渐进的政治态度和行为。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