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英雄:追随孙中山闹革命的贵州首任都督杨

辛亥革命网 2011-07-17 00:00 来源:重庆市秀山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作者:刘发生 杨敏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西部地区有一位朴素的土家族农民,他坚定不移地追随孙中山先生,闹革命、举义旗,讨军阀、建共和,在辛亥革命浪潮
 

  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西部地区有一位朴素的土家族农民,他坚定不移地追随孙中山先生,闹革命、举义旗,讨军阀、建共和,金戈铁马,驰骋疆场,在辛亥革命浪潮中挥洒热血、一世英名。他,就是贵州省首任都督、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场镇客寨桥村的杨柏舟先生。

  本文记述的是杨柏舟先生早年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的传奇故事。

  英雄名杨天下  辛亥革命马前卒

  杨柏舟(公元一八八○~一九二二年),字荩诚,学名光淮,乳名吉云,土家族,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场镇客寨桥村人,早年曾在本村教私塾,后就读于贵州省武备学堂,毕业后,以会考成绩第一名选送留学日本。

  在留学日本期间,他加入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学成归国,任贵州省新军教练。武昌辛亥革命爆发后,杨柏舟率革命党人积极响应,一举光复贵州,被推举为贵州军政府首任都督,继授中将衔,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九二二年七月,杨柏舟因病离开人世,时年四十二岁。他临终时说:“半世英雄终归土,一心革命付与天。”对未竞事业感慨颇深。北平民国中央政府闻讣,追赠陆军中将,拨款银洋二千元治丧,并加“辛亥起义,响应武昌,建设共和,蹶功甚伟,着宣付国史馆立传,以彰勋绩”等考语。

  读诗书耕田地  求学走上革命路

  清光绪六年(公元一八八○年)二月,杨柏舟生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场镇客寨桥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其父叫杨通熹,母亲黄氏。有姐妹、兄弟各三人,他排行第二。

  这个在古老的客寨桥边长大的孩子,十分聪明,自幼性格倔强,寡言笑。他七岁入私塾,拜读于当地秀才杨德光门下,勤奋好学,深得老师赞许。

  他九岁丧父,由母亲艰难抚养成人。十七,八岁即开始承担家庭生活重担,一面攻读诗书,一面帮助家庭耕作父亲留下的二十挑谷子田产。犁田,打耙、割草、喂猪、看牛,样样都能做,养成了勤劳节俭、善良正直的德性,对山寨劳苦大众深富同情。

  村寨附近有个名叫“强盗大毛”的年轻人,一次偷了他家的鸡蛋,被大哥杨光洪抓住正要打,柏舟急忙上前止住,说:“大毛,人要学好,以后不能再偷了。”“强盗大毛”感激不尽,发誓改正,后来果然没再干偷鸡摸狗的事了,并成为杨柏舟荣任贵州省都督期间得力的随从之一。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杨柏舟读罢私塾便设帐教学。收了二十几个学生,自谋生活出路。教学相长,知识愈益进步。当时社会废科举、办武学,立宪、维新、反清复汉,救国救民等风声水起,也时有所闻,并事事关心,他教书认真负责,深得学生爱戴。

  但人们轻视教师的社会积弊,仍普遍存在。

  一次,有个名叫洪朋光的顽皮学生有些调皮,杨柏舟要他背了课文才回家,他不听,被批评了几句,便把尿屙在裤子里,偷跑回家扯谎说“先生用水淋我”,其父不分青红皂白,是非曲直,到学校大骂。杨柏舟气愤已极,便弃文从武。

  他征得母亲同意,卖了黑牛,带着十几吊钱,只身跋山涉水,奔赴贵阳,谎称是松桃县人,报考武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九九年)考上了黔省武备学堂。当时已经录取十七名,他名列十八,因而便有“十八学土”的美称。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