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府里的洋记者——莫理循(3)

辛亥革命网 2011-07-11 00:00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雪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袁世凯当选总统后,莫理循被聘任为总统特别顾问,成为袁世凯22人外籍顾问团成员之一。 ,总统府里的洋记者——莫理循,

  1911年,莫理循正在筹划撰写一部袁世凯的传记,积极为袁进行国际形象推广。而这一年的中国政局,波云诡谲,以四川保路运动为主,日渐动荡。莫理循敏锐地认识到:“我深信,袁重新掌权已为期不远。我斗胆揣测,袁将接替荫昌掌管陆军部,其后升为内阁协理大臣,以接替即将退休之那桐……我还冒昧预测,上述变动将在10月间资政院再次举行会议之前实现。”

  不必等到资政院开会,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就宣告了袁世凯时代的提前到来。莫理循为武昌暴动而欢呼,认为这是一场“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当《泰晤士报》总部认为,武昌暴动还不能使用“革命”这个单词时,莫理循对此毫不理会,依然大量使用“革命”之词。

  尽管因为政府军拒绝提供任何保护,莫理循无法前往武汉交战前线实地采访,但他依然发回了大量报道。在10月11日到11月24日,莫理循给《泰晤士报》发回了8000多单词的电报,《泰晤士报》在为巨额电报费用心疼的同时,也高兴地看到了自己在全球新闻界再度遥遥领先。《泰晤士报》主编白克尔致信莫理循:“我们非常感谢你的关于这场革命的极好的电讯。全世界都从《泰晤士报》上了解到中国真正发生什么。你的工作得到普遍的称赞,你的文章被广泛引用……”

  莫理循告诉西方的读者们:“我遇到的所有人,不论是中国人还是中国人的外籍同事,都私下告诉我他们希望革命成功。”“清朝危在旦夕,中国知识分子的大多数皆同情革命党。很少有人怜惜这个使用太监、因循守旧、腐败没落的朝廷。”

  莫理循对袁世凯的大力推崇,也得到了大多数列强政府的支持。英国人认为:“我们一向对袁世凯极为尊敬,并怀有非常友好的情感。我们愿意在中国看到一个十分坚强的政府。”各国政府纷纷发表正式或非正式的表态,相信只有袁世凯才能救中国,才能避免中国遭遇一场极大破坏的大内战,并推动中国的继续改革。

  10月27日,在写给《泰晤士报》总编的信中,莫理循转述了日本驻华武官青木宣纯的评论:“如果这场革命或许不是清王朝的结束的话,它肯定是中国长期为之受苦的无道的暴政的结束。袁世凯的权力时时刻刻在增长。他会拥有独裁权力。他能得到他所要求的任何条件。他是皇室的唯一希望,他在中国有信誉,在外国有好名声,是唯一可望从目前的动乱中恢复秩序的一个人”。

  11月7日,袁世凯抵达北京,就任内阁总理大臣,莫理循表示:“政府变得更有希望了”。他在写给伦敦的信中说:“袁世凯到北京以来表现十分好。他显示出上乘的政治家品质,并且逐渐成为局势的主宰者。所有的事情均取决于他。万一他被暗杀,则将出现混乱。然而他被刺的危险总是存在的”。

  袁世凯进京后,莫理循与袁世凯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他们之间的主要桥梁,是曾经留学美国、精通英文的袁世凯私人秘书、莫理循的老朋友蔡廷干。11月16日,蔡廷干前来拜访莫理循,他刚刚奉命到汉口与黎元洪面谈,带回了大量的消息。莫理循据此认定,清政权必将完结。

  没几天,袁世凯亲自邀请莫理循密谈。在袁府,袁世凯儿子袁克定请求莫理循督促他的父亲不要再固执下去,“赶快行动自己当总统或是皇帝。”莫理循评论道:“袁世凯之子有野心,但是愚蠢之极。”袁世凯热情地接待了莫理循,并表示:“如果再多施加一些压力,也许朝廷就会选择撤到热河去。”

  莫理循在随后的报道中,积极为袁世凯做宣传,他预测:“满清政权不管以何种形式都不可能保存,中国人对袁世凯是否会把他自己推上皇帝宝座或是总统位置毫不介意;满族人必须离去。这是举国一致的看法。”

  12月13日,莫理循乘坐袁世凯提供的专列南下汉口。这次旅行,不仅弥补了他两个月前无法南下的遗憾,而且在采访之外,他开始充当袁世凯的非正式信使,向南方革命党传递消息。此次南下,莫理循坚信:“一定会出现一个共和国,而袁世凯只要在此期间不被炸死,会成为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

  莫理循推动英国政府出面斡旋,缩短中国的内战,并为袁世凯筹措巨额外资贷款。12月18日,南北和谈在上海正式举行,莫理循也赶到了上海出席。袁世凯的和谈代表唐绍仪,在上海公开表示同情共和革命运动,和谈的焦点其实成了袁世凯在即将到来的新政权的地位安排。莫理循说:“袁世凯派唐绍仪去上海时完全清楚唐绍仪的意图,我对这点从没有过任何怀疑……我毫不怀疑他(唐绍仪)是在袁世凯的充分认可下才这样做的。”

  但是,英国官方依然奉行“维稳原则”,希望能保留中国的帝制,而日本则担心共和运动波及自身,也赞同保留皇室。莫理循对此极为不满,他在《泰晤士报》上报道了袁世凯对英国和日本态度的担心,公开要求英国政府不必支持中国的皇室。这篇报道在英国引起极大的反响,英国外相训令驻华公使朱尔典:“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国,无论它采取何种政体,悉听中国人民自愿。”自此,英日两国协调了步骤,不再公开反对共和制,为袁世凯当国扫平了道路。

  莫理循与袁世凯的亲密关系,为他赢得了大量的独家新闻报道。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而当天的《泰晤士报》,已经刊登了莫理循的报道,题为《王朝的终结》。考虑到撰稿、发电报及报刊编辑印刷的作业时间等,莫理循的消息,至少比同行们提前了1天以上,这被后世称为“当年的独家新闻”。随后,莫理循又独家报道了袁世凯剪辫子等更受一般读者欢迎的八卦新闻,从细微之处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巨大变迁。

  “半中国人”

  在对袁世凯“在整个危机中始终表现出惊人的洞察力,在操纵本国人民方面表现出令人叹服的手段”深表钦佩的同时,莫理循对孙文似乎并无任何好印象。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