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衢云:远离主流视野的辛亥志士
辛亥革命网 2011-08-19 00:00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卜松竹 查看:
2009年上演的电影《十月围城》中,张学友扮演的角色在开演不久便遭刺杀。他被慌乱的学生们抬出的镜头惊悚而血腥,将电影情节推进到第一个高潮。这个人物的原型叫杨衢云,中国近代最著名的革命家之一,兴中会的首任会长。如果不是因为这部商业大片,没有多少人听过他的名字;即使在这部影片播出之后,人们对他的经历仍所知寥寥。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位重要的人物不见于历史教科书?又是什么原因让安息多年之后,后人仍不能用故乡的一抔黄土,为他立一座可供凭吊的坟丘?
他发起的“辅仁文社”或是近代中国首个革命团体
杨衢云生于1861年,逝于1901年,人生短短40秋。他名叫飞鸿,衢云是他的别号。他是福建厦门人,在广东东莞出生,年幼随父到香港,入圣保罗书院接受教育,14岁时进入船厂学习机械,因工业意外失去右手三指,于是改习英文。
1887年,杨衢云结识了香港域多利书院学生谢缵泰,并引为知己。1890年二人联络爱国青年在香港酝酿成立“辅仁文社”,提倡反清运动。近来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革命团体,因它比1894年11月24日成立于美国檀香山的兴中会的成立时间还早。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曾言:“一部‘中国近代革命史’,是应该从杨衢云开始写的。”
唐德刚指出,辅仁文社比兴中会更早成立,所提出的“推翻满清、创立合众政府、选举伯理玺天德”等主张,却跟兴中会几乎一样。而且杨开始搞革命时,孙文尚未决心推翻帝制。1894年,他还亲赴天津,意图上书李鸿章,可见思想仍属温和。
杨衢云与孙中山的携手,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关键事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可说它对杨衢云之后为历史淡化的命运,埋下了一段伏笔。杨衢云的堂侄、香港小说学会会长杨兴安言:“1895年春,孙中山经尤列介绍认识杨衢云,当时杨衢云已是辅仁文社领袖,杨比孙中山大五岁,两人都对国事深感痛心,一见如故,一拍即合。以辅仁文社成员为基础,共组兴中会。”杨衢云被选为会长,孙中山为秘书,在香港中环成立商号“乾亨行”作掩饰。
在时人的一些说法中,有所谓杨孙“争位”,及孙中山“让会长”给杨衢云之说,但杨兴安称,“辅仁文社早已孕育推翻满清的意识,在香港有地头蛇的势力。其间革命意识的宣传、会党的紧密结合,资金的捐输,密运枪械,都以香港人作主力。如此背景,杨衢云在起义前被选为‘总办’,意即今日会长,是顺理成章的。”
兴中会首任会长 广州首义的领导者
兴中会成立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1895年10月的广州首义。这次起义由杨衢云在香港任总指挥,由于事机不密,清廷获知风声后抢先动手,陆皓东等七十多人被捕,杨及孙同被通缉。港英政府受清政府压力,迫令二人离境,五年内不准入境。杨衢云经新加坡,前往南非约翰内斯堡,之后再转往日本,并辗转在各地发展兴中会。杨兴安指出,此次起义距离杨孙在港成立兴中会只有短短几个月,“兴中会短期何来如此巨大的力量革命?实是辅仁文社人员早几年暗中筹措之功”。
1899年11月,孙中山指示陈少白、毕永年、宫崎寅藏等人邀请哥老会、三合会首领集于香港,成立兴汉会,会上推举孙中山任会长。会后,孙以不宜两个会、两个会长并存为由,请杨辞去兴中会会长职。杨当即表示拥护孙中山领导。1900年1月,杨从日本到达香港,经与谢缵泰商量,正式提辞职书,辞去兴中会会长,荐孙自代,但他仍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00年惠州起义筹备时,杨与陈少白、李纪堂在港担任接济军饷和武器弹药等事务。
惠州起义失败后,清廷先派出杨的姻亲去招降,报酬是让兴中会统率五千军队。杨认为可将计就计,借势扩大兴中会基础,遭孙中山激烈反对。孙中山让陈少白对杨的行动提高警戒,认为清廷劝降失败后必定铲除杨。果然,清廷悬红三万杀杨衢云。孙中山欲安排他流亡日本,但杨以“男子汉死有何惧”而拒绝。1901年1月10日,杨正在寓所授课时突遭枪击受重伤,次日身亡。死后他葬于香港,为怕清廷派人破坏,遂墓碑不着一字。民国成立之后谢缵泰等人曾请求将杨衢云迁葬广州,但当时政府负责人却以杨在革命活动中的“错误”为由而拒绝批准,遂成遗憾。
与孙中山关系很好 蒋介石欲贬损其成就?
杨衢云身后的评价,远不如生前的革命事业般轰轰烈烈。杨兴安认为,杨衢云是“被有计划的贬没,甚而诬蔑其人格。最大原因是有人认为杨衢云不该是革命首义的领导者”。而这个人,有可能是蒋介石。
其实杨衢云与孙中山交情不错。第一次革命失败后,两人在日本比邻而居,杨衢云三女出生,是孙中山教杨衢云接生的。他们两家相通,家属往来有如一家。杨衢云十多岁便到社会做事,懂技击,早谙英语,结识到香港社会上层中英人士,对西方学识及进步的政治思想可说比当时的孙中山深刻得多。孙中山的文化气质,来自中国的学养又非杨氏可及,故两人乍逢,相见恨晚。
杨兴安认为杨衢云被贬没,最明显的证据是蒋介石下令要出资一百万购买杨衢云的照片。原因是照片中杨昂然坐在前排,孙中山站在后排。此事在蒋前妻陈洁如的回忆录中有记载:“给他一百万!蒋介石不耐烦的大声说:本党必须取得这张照片及其底片,不计任何代价,尽早把它们销毁。”见载于陈洁如回忆录第三十一章。杨兴安称:“蒋介石尊重孙中山先生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需要贬没孙中山的创业同志兄弟?无论如何,杨衢云不会、亦不能取代孙中山,两人是相互辉映的。2009年,香港致群剧社公演话剧《无名碑》讲述杨衢云之事迹,杨衢云终于又重新回归大众视野之中。但近百年来的功勋与毁誉,却远不是一台话剧,或者一部电影可以说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