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外祖父焦子静的革命人生
辛亥革命网 2011-10-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汝芙蓉 查看:
值此辛亥革命100周年,举国上下、海峽两岸都在筹办各种纪念活动,藉以推动袓国统一大业之际,作为陕西辛亥革命先驱―焦子靜老人的外孙女,忆往追昔,感慨万千,故书此文,以示缅怀……
我在幼年时期,先父汝芳五先后就职于西安市公安局、湖北军界等部门,从军抗战时,阵亡于湖北沔阳县,我即随寡母常住舅家就读成长,直至西安解放。我在舅家成长的近二十年中,虽对外祖父在外从事革命活动的事迹仅为一知半解,但对外祖父生平为人处事的诸多往事却耳闻目睹,记忆犹新,至今印象颇深,教益匪浅。随着年令的增长及与舅父家人的长期交談,以及对外祖父生前有关史料的阅读和学习,才使我对外祖父从事民主革命的一生,有了更进一歩的认识。
作为外祖父焦子靜的后裔,对他老人家的革命事迹,本文所述,虽是挂一漏万,但亦属晚辈对他革命生涯一片虔诚地缅怀。
他老人家追随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历尽艰险,出生入死,无私无畏,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他关心国家大事和民众生活的疾苦,对反动、腐朽的清朝政府丧权辱国、残酷压迫剥削人民感到无限的愤慨和憎恨。清光绪年间,外祖父即担任陕西按察使驿传房经丞,兼管三原驿站事务。期间,他就巧妙地利用职务之便,积极传递反清信息,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成为陕西同盟会主要负责人之一。为了进一歩策划反清起义,外祖父曾倡导各方仁人志士创立“自治社” ,以开通思想、提倡地方自治为宗旨,并广泛联络地方进歩人士,设立革命据点,掩护革命活动,筹集革命活动经费等等,做了大量工作。
首先,他与张拜云、吴宝珊三个人在南院门(今中共西安市委对面的古旧书店)合资开设了公益书局(又名酉山书局)。书局对外名义上是经营书报、文具、纸张以及面向社会公开发表的印刷品等业务,实则把在上海、广州等地出版的进歩刊物,如:《民报》、《心理学》(其真实內容是宣传革命文章的汇集,外面标此名称,以祛人疑)、《铁卷》、《夏声》、《饮冰室文集》和-些官府查禁的刊物都由书局运回西安,再分发给各地革命同志。遇有需要向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宣传的刊物,则由书局秘密翻印,广为传播,扩大反清宣传。
为了培奍革命人材,外祖父还慷慨解囊,在西大街富平会馆建立了健本学堂,完全由他支持负责开办。教员都是他聘請的各方进歩人士,有王子端、常铭卿、陈会亭、范味膄、李天佐、马彦翀、景梅九、宋向宸等等,学员亦均来自各地,而且年令均较长,这样就易于接受宣传。学员中如胡景翼、尚武、焦援(我的大舅,曾留学日本)、贾绍、闵孝骞、景崇文、杨瑞轩、焦拯(我的二舅,曾留学日本)等等。这样以来,就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有风吹草动,他们即借健本学堂作掩护,方能化险为夷(关于健本学校的开设与演变情况,我的四舅焦天佑生前叧有专文记述,并拟另行投稿,这里不再赘述)。
外祖父还在他任经丞之际,利用其地址设在衙门內东偏院之便,因有官府衙门一块招牌做掩护,比较安全,遇有革命活动的秘商大事时,亦多在驿传房内会商。不但为革命秘密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是革命同志避难的良好场所。公益书局、健本学堂、驿传房这三个革命据点,为革命思想的传播,武装力量的组织,情报工作的传递,革命同志的营救与保护作出了很大贡献。
陕西辛亥革命起义,仅在武昌起义12天之后,就地理和战略上来讲,陕西不仅是西北五省的重要省份,而且秦居五关之中,省会西安更是西北政治、军事重镇。辛亥武昌起义,陕西首先响应,这就给清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辛亥革命成功后,外祖父任第-届国会议员,反袁(袁世凱)逐陆(陆建章)时,为请示机宜,外祖父即赴上海,谒见孙中山先生,被孙中山先生委任为护法军政府西北招讨使。他曾联络高峻、耿直、杨虎城等反对军阀陈树藩的统治,1917年,因势单力薄,讨陈失败后,他又二次赴广东谒见孙中山先生,汇报陕西战况。嗣后,奉孙中山先生之命,着他前往云南与滇、川、黔联军司令唐继尧联络,唐拟請外祖父出任西南盐运使,他却坚辞未就。1923年曹锟贿选总统,外祖父坚决反对,遂下云南、上海等地,一度曾任滇、川、黔联军第八军军长。1927年,外祖父受冯玉祥将军聘请,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高等顾问,并联合山东有关人士,组成游击队参与北伐。
民国十八年,旅居上海的外祖父被推举为“陕西赈灾会主席” 他及时以实物、捐款转输陕西赈济灾民。
他在陕西渭北督办民团,后来又参加护国、护法各次革命活动,对革命人士,凡是力所能及的都尽力帮助,因而同志们都称他为“及时雨” 。
“九·一八” 日寇侵占我东北事变发生,外祖父得悉冯玉祥将军在察哈尔组织民族抗日同盟军,这时他的健康己有问题,但愤于日寇的凶残,决定抱病前往襄助,行至北平时,惊闻抗日同盟军遭到日、蒋军队合击而失败后,悲愤交加,病情加重,遂返回故里,蛰居养病,于1945年7月9日在原籍逝世,享年67岁。当时有各界社会名流均亲赴吊唁。此间,曾由陕西省省长张凤翙、革命党人于右任联合倡议,报请国府应对外祖父与井勿幕、胡笠僧(胡景翼先生)等给以享用国葬礼遇,但当讣告报到国府时,因外祖父在其革命生涯中,曾参与过冯玉祥、阎锡山策动的反蒋活动,因而未被蒋介石批准。对此,革命先辈史新三先生曾感叹不已,并以“勿幕曾吃公益饭,笠僧也是健本生”(勿幕即井勿幕先生,笠僧即胡景翼先生)的挽词发泄对蒋的不满。于右任先生以“功在党国”为挽词致哀,冯玉祥将军则写了“天下第一等人”的挽词。遗憾的是这些宝贵资料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予以焚毁。
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我的外祖父曾给他的三儿子(我的三舅)起名辛亥,当时因外祖父参加革命,家属受到株连,曾数次逃离家乡,使年幼的三舅因受到惊吓而夭折,他还给他的五女儿(我的五姨)起名焦双十,(西安市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曾任西安市两届政协委员,民革西安市第一届常委八年之久),我的四舅焦天佑为纪念我的外祖父,给他的大儿子起名焦健本(曾任富平县政协委员、民革成员)。
外祖父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明磊落的一生。他待人亲善,乐于帮助他人,对乡邻更是和善可亲。他因病返回原籍后,得知约70余家乡邻借他家的钱未还(当时,外祖父家由他的一位亲戚掌管)他即令家人备上酒席,除款待了这些债户以外,并当场焚毁借据,告知乡邻免去债务,一笔勾销。这一举动,颇得众乡邻感激,一时传为佳话,债户们联名赠送了“冯驩高风”的匾额,以示敬意。
他经常教育子孙,要“日行一善”,要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如今的我,虽是已近耄耋之年的退休干部,但他老人家在革命生涯中那种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雷厉风行的处事理念,热爱祖国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却在我的灵魂深处打下了深深地烙印,并教育我的子孙后代要以我的外祖父为榜样,热爱祖国,忠于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奋斗终生。
汝芙蓉
2011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