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革命军总司令王庆云 [投稿]
辛亥革命网 2011-10-06 00:00 来源:安徽省长丰县委 作者:严斌 查看:
前 言
100年前的江淮大地,曾活跃着一支革命武装,这支武装在总司令王庆云的带领下,打响了响应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那是江淮儿女反对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和清王朝腐朽统治的一场起义,无数健儿血染疆场,多少英雄泪洗征程!这段悲壮的历史,给苦难深重的安徽人民带来了推翻封建帝制的希望曙光。三起三落的淮上军,孕育出的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民族大义,至今光耀江淮大地。盛世不忘百年辱,民族复兴任尚艰!新时期的安徽人民,应重温淮上军那段光辉的革命历程,共同站在时代的前列,为实现富强、民主、统一的中华民族继续努力。
牢记历史,展望未来,愿淮上军的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姓名:王庆云,号龙亭(廷)。
籍贯:原长丰县水湖镇王圩。
生卒:1879年—1936年。
官职:淮上革命军总司令。
家庭资料:
父:王本焕。
弟:庆森、庆彬。
妹:庆芳。
子:积愉、积悃、积愔、积惇。
女:积功、积瑗、和珊、积瑚。
相关人物:孙中山、袁世凯、柏文蔚、陈独秀、冯玉祥…。
终属:国民党。
一、王本焕励子仕途,倡新学功名未就
长丰县县城水家湖北行十余里,便是四时景佳,风景秀丽的高塘湖。高塘湖与淮河水系相连,朝晖夕阴,互为吞吐,湖面上烟波浩渺,渔舟点点;湖岸边水草丰美,林荫翠翠,此地风光独特,湖汊纵横,老人们又称之为“阴陵大泽”,千百年来,在此生息的人们,孕育出无数英雄的淮河儿女,创造出敦厚、纯朴的淮河文化。
高塘湖的上游,有条天然的涧湾河,潺潺的河水借淮入海,终年川流不息。河岸旁,有十来户王姓人家,躬耕渔猎,祥和安静世代繁衍,默默地守候着这片古楚之地。由于此处地势底洼,浸淫易涝,农闲时节,村民们自觉地组织在房前屋后,积土围圩,以防水患,因而,南来北往的商旅,习惯地把这个村子称作王家圩子。清德宗光绪五年(1879年),隶属寿州东乡的王家圩子,有位乡绅王本焕喜得贵子,人丁兴旺,族人欢心!由于王氏祖上世代务农,无有功名,大伙都盼着这孩子日后能够平步青云,按“庆”子辈份,给孩子起名庆云,得到亲朋一致认可,众人祗酒相贺,一连数日。王本焕名为乡绅,也不过仅有祖上传下来的百亩湖地,勉强养家糊口,每年非旱即涝,收成微薄,加之晚清时期的税赋沉重,家道逐渐衰落,为邻里所轻。为转变命运,王本焕意识到:“地是死宝,人为活宝”!长久之计,应该让孩子识文断字,谋取功名,日后好光耀门庭。年过一年,孩子渐渐长大,有心四周打探,得知临近的马厂集,有位塾师,学生众广,颇有授业经验,在家设馆,广招门生,于是决定将庆云送去求学。
光绪十四年(1888年),王本焕备足学钱,领着刚满10岁的庆云前去马厂集拜师学艺。先生名叫李永,惜才重义,为人耿直,乡亲们公推其为里中董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李永发现小庆云读书勤奋,聪颖好学,于是更为细致调教,渐渐地庆云学业大进,文章吐翠,且处事灵活谦让,先生甚为器重。一幌五年学期已满,为使孩子仕途有望,李先生又将16岁的庆云介绍至水家湖,转从一位王姓塾师进一步深造。从此,王庆云更加刻苦自励,勤奋努力,才华出类初显。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春,寿州开科取士,王先生觉得庆云学业有成,鼓励他前去应试。时庆云已年满20岁,文思敏捷!独自前往寿州应试,未料试题为“吾道一以贯之”,众人无以应对,庆云思索良久,信手而发,一气呵成,其文中“譬如游鱼、譬如飞鸢”,句句珠玑,颇受主考宗师欣赏,一举中得案首,进学寿州生员,乡亲们闻报,为之荣耀。此后,村民们遇见庆云,俱尊称其王秀才!乡里一时小有名气,众人仰慕。王庆云中了秀才后,按照规定,还须定期前往州府,接受学官定期考核,以便日后乡试(中了为举人),进取功名。
寿州城外柏家寨有位青年,志向高远,在城内创办“阅读报社”,推崇洋务,立志新学,远近闻名,励志青年纷纷前往,与其纵论时事,宣扬改良思想。庆云闲暇之余,慕名前去拜访。主人名叫柏文蔚,号松柏居士,比庆云年长三岁,其父颇爱藏书。幼时的柏文蔚受父影响,博览群书,曾随父赶考,一发即中,可谓兰杉鹤顶,乡人羡慕。这时正值甲午战争,清廷对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仁人志士莫不疾首,文蔚对庆云谈到朝廷科举制度时说道:“余终以认为,经国大事,不在此雕虫小技也”!在柏文蔚的启发下,庆云深觉双方志同道合、话语投机,颇有相见恨晚之意。在“阅读报社”的这段日子里,王庆云又结识了孙毓筠、张树侯等一批莘莘学子,同学们视清廷不政,媚外求安,致使国力日弱,深为忧之!大家以《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以及《革命军》等书传阅,比照现实,更加蔑视清政府苟延残喘,仇视各帝国为分割中国领土,造成国家半殖民地化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眼看国难当头,王庆云和柏文蔚等众人决定组织“天足会”,成立进步组织,把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付诸初步实施之中,寻求救国图存。“天足会”是提倡不缠足的一个民间组织,在王庆云等人的的倡导下,积极提倡去除妇女缠足的陋习,与变法维新相互联系。不料时隔数月,柏文蔚考进了安庆求是学堂,即日与庆云告别辞行,王庆云只得继续准备应对乡试,虽经一番不懈努力,可惜还是南闱落第,只得暂时设帐于乡里,受聘于炉桥储才学校任教。
二、应父命登科拨贡,“信义会”同志结盟
千年的炉桥古镇历史悠久,民风淳厚,历代多文贤武杰。一百多年前,此处的乡绅方绍舟,捐资兴办了一所储才学校。方家为明、清两代宦族,人称“元老家声,黟矣世泽”!方绍舟生于1868年,为人耿直,健谈时政,经常在朋友面前发表些进步言论,颇有些变革维兴的思想主张,平日里,他利用办学的有利条件,将学校作为联络革命活动的据点,聘请许多革命志士前来任教,切磋砥砺,储备人才,立志反清革命。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王庆云应邀前来炉桥储才学校执教,在此结识了田亚豪、杨跃南、凌铁庵、张润斋、张万绍等一批进步人士,共同以教育作掩护,秘密进行革命活动。不久,八国联军攻陷北京,逃亡中的慈禧太后强令签订《辛丑条约》,极大加剧了社会的贫困和衰败,使国家步入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形态。王庆云同储才学校这批知识份子,目瞩丧失主权的社会现状,纷纷觉醒,切齿痛恨满清政府专政无能,思想彻底趋向革命,大家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向学生们宣传革命主张,坚定推翻满清王朝的必胜信心。此间,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和反抗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思潮已播扬全国,在这场社会变革的浪潮中,王庆云与安庆的柏文蔚相互探讨对时局的认识,设法联络各方有识之士,痛陈清廷丧权辱国之非,由于柏文蔚的行动过于激进,引起清吏大怒,在清政府的迫使下,只得退学而去,投身于反帝斗争的洪流。
王家世代务农,清贫度日,在庆森、庆彬、庆芳等几个孩子相继出生之后,生活日显艰难,琢磨了良久,王本焕决定开办个油坊,对外加工经营,贴补零用,如此或许安稳度日,他惟恐世道动荡,影响庆云的发展前程,常托人捎信,劝庆云勿忘学业,早日谋取功名,再图大业。然此时的王庆云早已厌弃科举,倾向新学。因父命难违,无奈只得参加癸卯会试(慈溪68岁恩科)。临考之际,他告别了方绍舟以及诸多友人,轻装前行,经一番笔耕努力,待到揭榜之日,得知自己的成绩又一次一等前列,内心愉悦!从此,被荐为拨贡,朝廷入册,年享奉银四两、月米六斗之资。虽费用有限,却解决了一时生活所需,闲时可回乡替父劳作,向乡亲们宣传进步言论,时刻不忘推翻满清政府。此时,全国上下的革命思潮高潮迭起,好友柏文蔚早已应巡抚诚勋招摹,加入安徽武备练军营,托人捎回《猛回头》、《警世钟》等进步书刊,鼓励王庆云坚定革命信念,从事反清活动,深深影响着王庆云。为唤起民众觉醒,王庆云不辞劳苦,积极奔走于江淮间,广结爱国志士,积蓄革命力量。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2月,陈独秀与柏文蔚联合安徽武备练军营和安徽公学中的先进分子常恒芳、宋少侠、杨端甫等人在芜湖发起成立“岳王会”,以陈独秀为会长,反清为宗旨,尽力排满。紧接着又设立南京、安庆两处分会,分别由柏文蔚、常恒芳分任会长(俩人都是寿州人),运动新军。是年秋,已是“岳王会”首领的柏文蔚回到了寿州,立刻联络王庆云,要求其秘密协助发展“岳王会”组
一同前来的还有日本监警学校毕业回国的张汇滔和寿州秀才袁家声。张汇滔小庆云3岁,寿州西乡张大郢人,刚刚加入同盟会,早年曾弃文习武,入安庆武备学堂从军,与熊成基、倪映典、范传甲、柏文蔚为故友。袁家声比王庆云年长1岁,寿州梨树乡人,岳王会会员,曾与常恒芳等早年创办寿州芍西学堂,宣传革新主张。四人相聚,常在一起谈论时局,阅读新书,启蒙爱国意识,大家决定,在寿州成立“信义会”,等待时机成熟,在江淮间策动起义,推翻清政府。经众人努力,“信义会”与安徽“武毅会”建立了密切的组织联系,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权,平均地权”的入会誓词,使“信义会”这一组织实质转变成了同盟会的正式分支,成为皖北外围组织中力量最强、声势最大的一支革命队伍。“武毅会”实际为同盟会江淮别部,由安徽主盟吴旸谷(长丰县双墩人)创办,推行孙文主张,两会结合,强强联合,为革命军席卷江淮大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蓄了有生力量。这期间,同盟会员孙毓筠、权道涵、段云以及张树侯、张子和、石芝兰、史立斋、岳相如、阎子固等人活动踊跃,营造出安徽革命的崭新局面。
根据徐锡麟起义失败的形势需要,王庆云和张汇滔等人密议,戊申初春(1908年春),寿州城外四顶山要举办一年一度的3月15庙会,此时的香客商贾必定涌满街道,城门一旦开启,防守定然松懈,如果发动武装起义,分兵占领总兵署和州署,建立革命据点,将为安徽革命打下良好的基础。未料此次起义的机密不慎外泄,为保存实力,大家只得取消行动计划,另择时机。寿州起义虽未获成功,寿州的革命组织却得到了强有力的考验,消息传到安庆,同盟会人员深受鼓舞,倪映典、熊成基决定策动安庆新军起义。 恰巧此时,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亡,二人认为这是起义的极好时机,于是约来范传甲、薛哲,张劲夫等数位革命党人举行紧急会议,决定乘近期部队将开往太湖(安庆对岸),城内防守空虚之机,率马、炮营官兵,挥师攻城,占领安庆。未料巡抚早有防备,事先采取了防范措施,起义军与清军激战一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向合肥方向退守,准备再图进取,未料待转至合肥时,部队已是伤亡惨重,散失殆尽,起义因而失败。
新任巡抚朱家宝命令各地官府四处排查,清缴余党,“信义会”一下子引起了清廷的关注。为避免追捕,隐蔽组织,王庆云与张汇滔研究出一套对策,将“信义会”改称为“农会”,利用“农会”这个合法组织,继续保护革命党人,并积极争取反动统治的上层人士对革命的同情支持,继续秘密推行孙文主义。
三、为革命入资议会,朱巡府出枪壮威
宣统元年(1909年)春,随着革新旧政的呼声愈演愈烈,清廷无奈推行《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强令各省年内成立咨议局,要求以县为单位,推举一名咨议员,作为民意代表,出席咨议会议,推行君主立宪,以此加强皇权。由于咨议局乃新生事物,民主选举在当时国人的眼里更是陌生,安徽新任巡抚朱家宝也不知从何处入手,迫于朝廷时限,朱家宝在仓促中临时决定,每县举荐的代表,应有五千元以上的营业资本或不动产作为担保,这样,即可体现地主们的利益,又可通过控制代表们的财产,让这些人屈从与自己专政。
各地的官吏学子,大多数因经济实力有限,被朱家宝的这一规定限制了提名入围,还有部分乡绅商贾,恐怕自己的钱财一旦露白,官府会多征赋税,因此,对当选咨议员这一职位毫无兴趣,多为放弃。此时的寿州农会,各项工作正紧锣密补地筹备开展,农会组织渐有生气,大家得知,朝廷近期要组建咨议局,一直建议王庆云参加议会,王庆云在农会各界的热心鼓动和积极推举下,决定报名一式,心想,一旦入选为咨议员,可以此掩盖身份,更好地寻求起义时机。
时值安庆马、炮营起义失败不久,巡抚朱家宝正四处缉拿革命党人,稍有革命动机的人员皆在网罗之列,安徽四面血风腥雨。亲友们惟恐王庆云身陷测隐,多方劝阻其莫去参选,皆未能移其志向,坦然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毅然告别乡亲,前往省城安庆。王庆云到达省府,向朱家宝出据了众多的人保、物保证明,朱家宝暗地里使人调查,也未发现王庆云曾有何反叛端倪,为此将其录为正试议员(安徽首批88位正试议员)。
这时的国家内忧外患,安徽的财政日显艰难。5至7月,寿州大水,屡灾不断,兼虞匪徒滋事,百姓生灵涂炭。在首次召开的咨议会会议上,代表们一致要求朝廷赈灾,减免税负,以此安民,朱家宝心知国库空虚、囊中羞涩,又恐不能安民以致流民反逆,坐卧不安。王庆云瞅准机会,逆来顺爱,至巡抚面前进言道:“皖北濒临淮河两岸,匪势日炽,人心浮动,似宜组织团练,以资镇慑”?一番娴辞,恰迎朱家宝探幽索隐之心,陷入了沉思。王庆云见有机可乘,接着指陈时势,剖析利害,对形势的发展分析的有理有据,独到见解赢得了巡抚的频频赞许,深感此人所言颇具道理,于是决定在寿州设立团防局,委任王庆云为团防局长,平定皖北贼乱。立令刘统领调拨700支毛瑟枪支持王庆云,为平乱作震撼壮威之用。刘统领慌忙劝阻道:“让此人回乡兴办团练,会不会变成苗沛霖那样投靠太平军呢”?朱家宝不以为然,反问曰:“安见不为曾国藩呢”!王庆云意外获此军火,异常欣喜,急速打点行装,准备还乡。
岳王会首领陈独秀闻讯,暗派岳王会成员韩衍、孙传瑗前来道贺,建议道:“当前革命之首要困难是唤起民众意识的觉醒,我们最好能够办份报纸,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引导全民参与。”一番论断得到王庆云的高度肯定,于是主动资助,积极运酬,由此《安徽通俗公报》在即将停刊的情况下,再次焕发了战斗力,它以通俗的文体,锐气十足地抨击时政,鼓吹革命,唤醒了江淮民众,坚定推翻满清王朝的信心。一切安排妥当,王庆云整备军火,回归故里,将在省城所见所闻以及准备成立团防局所事告知乡亲,群心振奋,众人商议,主张应将团防局设在马厂集一带,一来此处地处交通要道,信息便于传递;二来王庆云在此同学众多,基础牢靠,且地理位置背靠山峦,易于防守。于是,连夜转赴马厂集,找到好友李诱然从长计议。李诱然乃恩师李永之子,乐善好施,为人豪爽,自从先生不久前病故,现替父兼任里中董事,族中甚有威望,闻听庆云荣升团防局长,心中大喜,决心协助其大干一场。
四、众英豪云集马厂,总指挥破城遣将
宣统元年(1909年)秋,为尽快组织成立寿州团防局,王庆云只身前往马厂集,找来同学李诱然,商谈相关事亦,两人通宵达旦,分析利弊,信心大增,急忙让家人吴锦堂邀请好友张汇滔、袁家声速来决断,两人闻讯急速前来,随后赶到的还有同盟会员权道涵、段云、张伦等人,众人相见,十分高兴。张汇滔建议:“我们应以现有农会的力量为基础,马上组织建立团防局”;袁家声表示:“可以将寿州东乡作为革命力量发展的立足点,把各乡青壮年组织起来成立联庄会,分区发展会员,以维护秩序为名,伺机发动起义”;众人争相发言,讨论激烈,最终决定:“以每村10人编成班,每3班编成一个小队,每3个小队编成一个大队,大队归团防局直接领导,局长由王庆云担任。”
时有徐庙小河东私塾塾师杨穗九闻讯,前来探听团防局事宜,准备弃文从武,此人毕业于北京清河陆军学校,颇具军事理论基础,富有革命热情,王庆云当既决定,由杨穗九管理军事,李诱然管理内务,其余人员分头宣传和发展联庄会组织。从此,王庆云四处奔波,昼夜操劳,积极联络下塘、义井、杨庙、曹庵、杨公、三和等地农民,组织革命武装。经过数月辛勤工作,各地群众纷纷请缨入伍,队伍逐渐壮大。寿州东乡的部分草莽英豪,深受王庆云革命思想的熏陶,也纷纷走向革命道路,马厂集附近的程华亭,组织村民,揭竿而起,啸聚百多人枪,涌跃入伍;姚皋店的费子良,朱葆贞等也引领本地乡勇民团并入王庆云的团练队伍;下塘的余亚农,义井的朱朗轩,杨庙的杨士杰,纷纷组织联庄大队,接受团防局的统一指挥,革命的热情荡涤着江淮大地。
王庆云办团练,秘密进行革命活动的消息不胫而走,辐射皖北各县,凤台的廖海粟、廖梓英;凤阳的田淑扬、刘武安;定远的方绍舟、张万侯;怀远杨修斋、杨耀南闻风而动,带领民众纷至踏来,一时间,寿州团防局被王庆云扩展的兵强马壮,声势浩荡。从此,皖北的民心得以宁聚,民众得以安居,匪势得以震慑。1909年秋至1911年秋近两年的时间内,安徽北部各县的联庄会相继成立,王庆云抢抓时机,强化军事,运筹适时发动武装起义。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消息,迅速播及江淮大地,王庆云为之鼓舞,为减轻武昌压力,迅速召集江淮同盟会组织,召开皖北革命党代表和联庄会队长会议,酝酿发动武装起义。会上,袁家声首先发言:“黎元洪已在武昌起义,我淮上同志应马上发动响应,将寿州东乡作为革命力量发展的立足点,把各乡青壮年组织起来成立联庄会,分区发展会员,以维护秩序为名,伺机发动起义,壮大革命声势。”张汇滔接着说:“武昌据长江上游,寿州乃长淮重镇,我们据江守淮彼此呼应,为军事所必须,况南京系京浦铁路终点,长淮当京浦要冲,直捣北平朝发夕至,驱除鞑虏在此一举。”各路代表情绪高涨,一致要求攻占寿州及周边县城,继而兵合一处,进军省城安庆,促成皖省独立。为避免刀兵起、黎民苦,伤及无辜,王庆云首先以咨议局代表身份劝促巡抚朱家宝主动宣布独立,遭其顽固拒绝:“家宝食清之禄,死清之事,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王庆云见难移其志,义愤填膺,更加激起了革命斗志,立即宣布九月十五日(1991年11月5日)发动对寿州的全面进攻。
为保障起义胜利成功,做到运筹帷幄、有备无患,王庆云暗派李诱然、张纶等带领部分队员伴作商贾,化装潜入寿州城中,观察署衙动静,了解具体敌情,为策应主力攻城做好准备。各路军马已陆续陈兵城外,大战将至,为做到万无一失,王庆云沉着冷静,从容指挥,将部分精锐之师按插进城内,分别以萧良璞、李家锐、李子久率300精兵扮作农民,进驻农会,预备攻击州署;廖海粟、廖传召,王绍久领200余众,预备攻占清军马营;张少山率百余将士预备攻打关帝庙清军巡防营;李鸿勋、杨延璞、韩广生等30人,分布城中,打通进军路线,拆除一切障碍;袁家声、张汇滔、郭行健,孙舫轩组织农会机关,编成预备队,接应大军。
李诱然进城后,一连两日秘密地走访调查,敌情已基本掌控,迅速派人将消息传递给指挥部,深感胜利在望,心潮澎湃,决定同张纶、权道涵、段云等分头赴州衙和总兵镇防军作劝降瓦解工作,运动社会各界支持革命,工作取得了有效进展。此刻,有人禀报:“尚有知州魏业簵无人敢劝,”4日上午,李诱然毅然决定,亲临州衙说服知州。未料李诱然刚踏进州府的大门,被不知情的衙役将其被捕,报知魏业簵。当日下午,魏业簵升堂提审,指责李诱然疑有图谋造反之举,欲加其罪。李诱然临危不惧,从容不迫,面对公堂、痛呈满清腐败无能,道明各省独立是大势所趋,革命军已将寿州团团包围,劝其主动配合,顺从归降,免遭血刃之灾。愤叹之声,不绝于公堂。魏业簵本就胆小,经李诱然一番责备辱骂,吱唔一番,让兵丁将其押于牢营,深感气氛空前紧张,自己实力有限,为保全性命,从后门溜至晚清状元孙家鼐府中藏匿不出。此时,另一路劝降人员权道涵、段云等也相继被捕入狱,形势突变紧张,起义面临严重考验。
五、举义旗兵不血刃,淮上军众志成城
公元1911年11月4日,为响应武昌起义,皖北革命党在王庆云的指挥下风潮激荡,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5时许,各地联庄会员及临县义军,有秩序地兵临寿州城郊,只等指挥部发布攻城命令。忽有卫士庞升禀报:“城中数位革命党已被捕入狱,速请大军攻城解围”。王庆云闻报,心急如焚,立刻向各路人马发布“围城”命令,并要求将士们臂缠白布,以资识别。倾刻间,数路义军对寿州城形成合围之势。此时城中的600余清军,分步、骑、炮三个兵种分处驻守,戒备森严,守备力量最强的南门和东门成了起义部队进军的最大障碍,王庆云命令将火力相对集中这两处,亲自指挥登城;另将一部民兵分至防守相对薄弱的北门,由岳相如指挥攻城,以此分散敌人的兵力,大军瞬间兵临城下。
此时城内的先遣预备队已在张汇涛的引领下,已抢先占领了南城楼,急令士兵放火为号,打开城门。王庆云所率万余义军如潮水一般,浩浩荡荡冲进城内。先期入城的袁家声率郑善先等300余众已将总兵署团团包围;程华亭部早已控制了清兵炮营,满清官吏及其家属也在其掌控之中;凤台的廖梓英按照王庆云指示,及时占领监狱,砸开牢门,营救出被捕的革命党;其它各路义军进军也非常神勇,控制了清军的各个兵营。当即,王庆云在城东考栅内设立了临时指挥部,连夜向知州魏业簵,知县孙绍英,总兵官李定明与清军各营管带发出通牒,阐明起义宗旨,令其缴械投降。总兵署以下守备,游击、都司、千总、把总等一百多员见势不妙,纷纷借故弃城逃匿,余下的兵丁,军心涣散,军容不整,慑于义军声势,未敢抵抗,纷纷归降,起义将士顺利地占领了州署和总兵署。当夜,起义部队未发一枪一弹,兵不血刃,光复了寿州。王庆云一面令人张榜安民告示,一面令人清点总兵署军械库弹药,发现共计缴获钢炮2门,旧式铁炮10门,马梯尼枪600余支,比枪200余支,五响毛瑟枪200余支,一响毛瑟枪200余支,来复枪1000余支,马来复枪500余支,土枪1000余支,十三响子弹3000余箱,一响毛瑟弹5箱,五响毛瑟子弹100箱,马梯尼枪子弹100箱,钢炮弹20箱,洋药100余篓,土药50余篓,丰备存粮2000余斛。王庆云顺利地接收了文武各衙,军械粮草得以补充,士气旺盛。次日凌晨,一夜未眠的王庆云连续传令,鸣锣通告全城,宣告光复,商店可照常营业。于是,街头巷尾,户户张灯结彩,相互庆贺。青壮年纷纷剪去辨子,踊跃参军入伍。根据工作需要,王庆云将指挥部移至总兵署,立即召集各路指挥酝酿下步行动计划,众人情绪高涨,欢天喜地,步入会堂。王庆云以其特有而洪亮的声音主持发言:“当今天下,朝政靡烂,奸臣当政,贪官横行,民不聊生。满清与外国勾结,已沦为洋人的朝廷,被吓怕了的官僚们对内是主子,对外是奴才,我等英豪起义暴动为着什么?就是要早日推翻满清,促成独立,为天下苍生平复乱世,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众人从王庆云大而有神的双眼中看到兴奋的光芒,不停拍手称赞:“先生不愧读书人,一番话说到咱们心坎上”!袁家声接着发言:“命不可延,时不可待,我们应乘胜夺取皖北促成独立……”。张汇滔说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军不可一日无帅,群龙不可无首,要立即完善组织,成立淮上革命军司令部”。此番建议得到众人认可,经大会公选,一至要求王庆云出任总司令,将此次行动定为淮上国民革命军起义。随后大会选举了郭行健任监军,张汇滔、张伦、袁家声为副总司令。根据总司令王庆云的推荐,参谋长由张汇滔兼任,决定淮上国民革命军司令部作为淮上临时政府,段云任财政局长,权道涵任军械局长,向外颁发通行军用告示,为革命军筹集军饷,保障物资供应。
为统一协调军事,合理编织部队,“淮上军”设立军统。分由王庆云、权道涵、张汇滔、张伦、袁家声、段云、杨穗九、岳相如、廖海粟、毕镜波、王占一、李子久、李诱然十三人担任,下设支队(团)、大队(营)、队(营)、组织,统一在司令部的领导之下,着手整编工作,收降的清兵一部分遣散,余者均编入“淮上军”。经细致挑选,共编成步兵18个营,1个骑兵营,2个炮兵营。扩编后,“淮上军”军容整肃,声势逼人,震惊了江淮大地,荡涤着淮河两岸,为扫清满清余孽打下坚实基础。
六、王庆云经略淮上,武卫军围攻颍州
寿州地理形胜,襟带江淮,古称要害,是谓南北之要枢,东南之屏蔽,故历代为屯兵重镇。正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1911年11月5日发动的淮上军起义,震动了国人。安徽巡抚朱家宝闻报,忧形于色,坐卧不安,未想到启用王庆云,刘统领的一番预言变成了现实,深恨王庆云比苗沛霖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朝反正,天下震动,眼见形势越来越严峻,愁眉紧蹙。袁世凯获悉安徽政局,紧急密电朱家宝:“宜顺应时势,静候变化,不可胶垫书生成见,贻误大局”,朱会其意。此时,全省的革命党和咨议局代表联合向巡抚迫使加压,逼迫朱家宝于11月8日以咨议局的名誉宣布安徽独立,自己接任安徽都督。
皖省独立,兵事未尽,盘踞在全省各地的清军旧部尚未解除武装,为争取主动权,彻底消灭清军残余,安徽独立的第二天,王庆云决定经略江淮,定夺皖中。当天,淮上革命军司令部召集会议,决定以寿州为大本营,除预留4个营驻守防卫,余部人马兵分三路,进军周边各县。第一路军由袁家声率领,出征怀远、定远、蚌埠等地;第二路军由王传禄率领,奔袭合肥、六安、霍邱等地;第三路军由张汇滔率领,直取颍上,颍州(阜阳)诸县。翌日,各路部队整备军马,整装待发。
第一路军,士气高昂,沿淮而下,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在岳相如、孙寿亭、杨穗九、朱复初等将领的积极协作下,迅速光复了凤台、怀远,收俘降兵数百,枪械俱全,声威大振。于是袁家声决定将指挥部设于怀远,负责淮河下游军事管理,兼防津浦铁路之安全。第二路军,配步兵4个营,骑兵2个营,炮兵2个营,在吴寿明、权道涵、段云等将领的共同努力下,进军也十分顺利,行至合肥时,闻听庐州革命党人孙万乘与首练袁斗枢已率领庐州团练举行起义,宣告独立,于是挥师转向六安、霍邱,两地清兵闻风逃窜,淮上军迅速控制了这些地区,将指挥部设于六安。第三路军,配步兵2营,骑兵2营,在孙多荫的协助下,部队经正阳关沿河而上,向颍上、颍州等地区推进。 总司令王庆云坚守寿州,调控各路军事,保障后勤供给。连日来战果捷报频传:庐州革命党人孙万乘和淮上军相互配合,接连光复巢湖、舒城、含山等地;颍州同盟会员程恩普响应淮上军起义,召开“安仁会”,宣布独立。知府长绍、知事胡汝霖闻风潜逃,程恩普协同张汇涛所部随即光复了太和、蒙城、涡阳诸县,部队迅速扩充至3000余人,准备西征豫东,直捣河南。11月18日,王庆云抽调一路军杨穗九部东征凤阳,凤阳县驻军头目与杨穗九原是北京清河军校同学,主动引领淮上军精锐人马入城,知府听说革命军征讨凤阳,偷偷溜走,革命党人田淑扬领民军大开城门,淮上大军长驱直入,活捉了兵备道台,缴获了大量枪弹钱粮,遂领兵驻守临淮关,凤阳顺利光复。12月2日,王庆云获悉柏文蔚策反南京九镇统制徐绍桢起义成功,赶跑了张勋,光复了南京,孙中山为扩编柏文蔚所部,成立了革命军第一军,已将安庆原新军编入一军第一师,胡万泰任师长;淮上军编入一军第二师,王庆云任师长。此时,淮上军已先后光复了淮河南北23个县,有力地摧毁清政权。
1911年12月10日,袁世凯趁着王庆云引领淮上军,组建革命政权之机,遣武卫军左翼长倪嗣冲阻击淮上军西征豫东,接着又派第三镇清军2000余人赶到河南永济县,配合倪军袭击淮上军,倪嗣冲引领军马急速南下,20日攻至太和,疯狂向颍州反扑。张汇滔引兵迎敌于城外刘家寨,与倪军选头部接火,连战2日,敌军遭到沉重阻击,倪嗣冲见围剿淮上军意图难以得逞。23日,鼓动土豪周家凯,暗中拉拢颍州地主武装2万余人,协助倪军参战,淮上军势弱退归城内,构筑工事严防死守。敌军连续进攻,淮上军冒雨苦战,数次击退倪军。倪嗣冲见正面进攻不能奏效,乃变更计划,暗派特工潜入城内,策动原投降淮上军清军管带朱启勋、徐振清做内应,暗开北门放倪军进城,淮上军突遭内外夹击,只得展开激烈的巷战,人人拼死,个个奋勇!杀的清军死伤枕籍。此次战役,双方均伤亡惨重,终因众寡悬殊,张汇滔于12月15日命令突围,退守正阳关,颍州失陷。
三路军突围后,只剩下1600余人,牺牲584人,另有300余人被俘,其中张氏族人有57名阵亡,成为淮上革命军起义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员伤亡。倪嗣冲攻下颍州后,下令将被俘的300多名淮上军战士,牵往城外枪杀,搜集城内操有外地口音人员,当作乱党绞死示众,恐怖笼罩着颍州城上。
七、张勋兵败小南山,南北议和成被动
1911年底是个新旧交替、南北交替的特定年代,革命与反革命的两派阵营,在安徽大地上展开了连续的争夺战,淮上革命军第三路总指挥张汇滔所部,在北线御敌相继失利的同时,陆军少将袁家声率领第一路军,在东线的战事也进行的十分残酷。
12月15日,被柏蔚赶走的清江提督张勋,领着旧部残余,准备反扑江浙联军,忽闻淮上军控制了津浦线,恐后路被断,仓皇弃宁北撤。王庆云急令凤阳守军杨穗九进行阻击。是时,张勋已兵抵至临淮关,企图血洗凤阳。杨穗九率准上军500壮士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百余将士英勇献牲,成功地阻击了张勋猛烈的进攻,敌军见凤阳短时难克,
不敢念战,继续北撤。王庆云连忙指令袁家声率廖扑纯、廖海粟第十二、十三营及一个炮兵连直趋蚌埠设伏,断其逃跑后路,又恐兵力不足,组织寿州公学500名学生军星夜前往前线支援。一路军刚在蚌埠铁路沿线摆好兵阵,张勋余部所乘的火车已抵至城东,廖海粟即令开炮截击。
张勋无奈,兵分南北两路,北路以火车开道,虚张声势,吸引淮上军火力;南路秘密绕道抵进淮上军阵地小南山背后。此时扼守小南山阵地的淮上军只顾炮击正面列车,未识敌军诡计,对清军的偷袭毫无防备,至使敌军攻入阵前。十二营营长廖璞纯身先士卒,率兵迎战,只身冲入敌阵,在他的带领下,全营士兵舍身奋杀,冲向敌群,冒死激战一昼夜,终于将阵地夺回。
两军混战的紧要关头,淮河北岸百余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利用树木、乱石阻塞淮河铁桥,利用自制土枪,向南岸清军猛烈射击,策应淮上军抗敌,清军伤亡惨重。张勋无心恋战,只得急忙夺回铁桥,乘隙北逃,等逃至徐州时仅剩百余残兵。小南山一战,淮上军以牺牲160余人的代价赢得胜利,由于伤亡过重,加之颍州战场失利,王庆云感到兵力不济,急电孙中山和柏文蔚增兵御敌。
1912年1月中旬,在王庆云的呼吁下,安徽革命党人愤于倪嗣冲在颍州屠杀淮上军民的暴行,迅速在安庆组织成立了北伐军,以段志超、管鹏所部,率步、骑7个营兵力,火速增援颍州战场,合肥军政府又派刘文明率步兵一个团会同讨倪。各路兵马行至正阳关,与淮上军张汇滔部及柏文蔚的宁军卢慈甫部会师,很快顺利收复颍上。28日与清军主力相遇,激战于颍州城东十八里铺,倪军大败。次日,北伐军乘胜追击,倪军不支,节节败退,自相践踏,死伤者不计其数,仓皇逃回颍州城。倪嗣冲随即电禀清廷,向袁世凯告急,“外援缓不济急,万难坐以待毙”。30日,倪嗣冲重赏部下,分路与北伐军决以战死,革命军继续迎敌,与清军大战三湾一带,清军管带马联甲身受重伤,士兵死伤甚众。战至次日,倪嗣冲士气不振,即向城内且战且退,北伐军追至城下,分兵围攻。正在此际,倪嗣冲三弟倪毓莱得知颍州告急,忙率民团万余人,由樱桃咀偷渡颍河,突然从北伐军背后发起攻击,倪嗣冲见援军赶到,复从城内杀出。北伐军腹背受敌,只得败退。
革命军再次集合军力,向清军开展更为强大的攻势。此时的国内形势发生转变,袁世凯急电孙中山要求和谈,南北议和告成,北伐联军只得停止作战。王庆云力主革命军乘胜追击,占领黄河以北军事重镇,在谈判桌上争取主动权,于是,口头上奉命停战,秘密受意一路军沿津浦线继续向北进攻,进占徐州。但是,革命军内部妥协派此时占领上风,南京参谋本部电斥淮上军:“奉令停战,竞前进不止,是有意破坏和局,特令申斥,匆得再误。”从而使革命半途而废。同年除夕,柏文蔚接连收到参陆两部4封急电,召柏回宁。柏文蔚在孙中山面前坚持王庆云的正确观点,反对南北议和,并在陆军部军事会议上,阐明自己立场。然政局风云突变,其主张未被妥协派认可。王庆云获知消息,只得率准上军撤离皖北。
安徽北伐之战,沉重的打击了清朝反动势力,对稳固安徽新的政权起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援了全国各地的武装反清斗争。但颍州被倪嗣冲所占,为袁世凯实现夺取安徽,进而夺取东南地区的野心建立了前哨阵地,创造了反攻的条件。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任命孙毓筠为皖督,柏文蔚与王庆云等人奉命协助其统一安徽政局,此时,安徽军政归于统一。但王庆云因政治见解与袁氏不一,袁世凯采取削减兵权,压减财政,逐渐将淮上军缩编为混成旅。二路军王传禄,所部在六安与地方绅商磨擦,造成地方团练与之对抗,事为孙毓筠获悉,立即给二路军有关人员法纪处分,权道涵,段云等部分军官被解除军职,兵留六安,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四师第七、第八旅,不复隶淮上军,进一步削弱淮上军军事实力范围。三路军被南京留守黄兴编为混成旅,后改为屯垦团。
七、张勋兵败小南山,南北议和成被动
1911年底是个新旧交替、南北交替的特定年代,革命与反革命的两派阵营,在安徽大地上展开了连续的争夺战,淮上革命军第三路总指挥张汇滔所部,在北线御敌相继失利的同时,陆军少将袁家声率领第一路军,在东线的战事也进行的十分残酷。
12月15日,被柏蔚赶走的清江提督张勋,领着旧部残余,准备反扑江浙联军,忽闻淮上军控制了津浦线,恐后路被断,仓皇弃宁北撤。王庆云急令凤阳守军杨穗九进行阻击。是时,张勋已兵抵至临淮关,企图血洗凤阳。杨穗九率准上军500壮士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百余将士英勇献牲,成功地阻击了张勋猛烈的进攻,敌军见凤阳短时难克,
不敢念战,继续北撤。王庆云连忙指令袁家声率廖扑纯、廖海粟第十二、十三营及一个炮兵连直趋蚌埠设伏,断其逃跑后路,又恐兵力不足,组织寿州公学500名学生军星夜前往前线支援。一路军刚在蚌埠铁路沿线摆好兵阵,张勋余部所乘的火车已抵至城东,廖海粟即令开炮截击。
张勋无奈,兵分南北两路,北路以火车开道,虚张声势,吸引淮上军火力;南路秘密绕道抵进淮上军阵地小南山背后。此时扼守小南山阵地的淮上军只顾炮击正面列车,未识敌军诡计,对清军的偷袭毫无防备,至使敌军攻入阵前。十二营营长廖璞纯身先士卒,率兵迎战,只身冲入敌阵,在他的带领下,全营士兵舍身奋杀,冲向敌群,冒死激战一昼夜,终于将阵地夺回。
两军混战的紧要关头,淮河北岸百余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利用树木、乱石阻塞淮河铁桥,利用自制土枪,向南岸清军猛烈射击,策应淮上军抗敌,清军伤亡惨重。张勋无心恋战,只得急忙夺回铁桥,乘隙北逃,等逃至徐州时仅剩百余残兵。小南山一战,淮上军以牺牲160余人的代价赢得胜利,由于伤亡过重,加之颍州战场失利,王庆云感到兵力不济,急电孙中山和柏文蔚增兵御敌。
1912年1月中旬,在王庆云的呼吁下,安徽革命党人愤于倪嗣冲在颍州屠杀淮上军民的暴行,迅速在安庆组织成立了北伐军,以段志超、管鹏所部,率步、骑7个营兵力,火速增援颍州战场,合肥军政府又派刘文明率步兵一个团会同讨倪。各路兵马行至正阳关,与淮上军张汇滔部及柏文蔚的宁军卢慈甫部会师,很快顺利收复颍上。28日与清军主力相遇,激战于颍州城东十八里铺,倪军大败。次日,北伐军乘胜追击,倪军不支,节节败退,自相践踏,死伤者不计其数,仓皇逃回颍州城。倪嗣冲随即电禀清廷,向袁世凯告急,“外援缓不济急,万难坐以待毙”。30日,倪嗣冲重赏部下,分路与北伐军决以战死,革命军继续迎敌,与清军大战三湾一带,清军管带马联甲身受重伤,士兵死伤甚众。战至次日,倪嗣冲士气不振,即向城内且战且退,北伐军追至城下,分兵围攻。正在此际,倪嗣冲三弟倪毓莱得知颍州告急,忙率民团万余人,由樱桃咀偷渡颍河,突然从北伐军背后发起攻击,倪嗣冲见援军赶到,复从城内杀出。北伐军腹背受敌,只得败退。
革命军再次集合军力,向清军开展更为强大的攻势。此时的国内形势发生转变,袁世凯急电孙中山要求和谈,南北议和告成,北伐联军只得停止作战。王庆云力主革命军乘胜追击,占领黄河以北军事重镇,在谈判桌上争取主动权,于是,口头上奉命停战,秘密受意一路军沿津浦线继续向北进攻,进占徐州。但是,革命军内部妥协派此时占领上风,南京参谋本部电斥淮上军:“奉令停战,竞前进不止,是有意破坏和局,特令申斥,匆得再误。”从而使革命半途而废。同年除夕,柏文蔚接连收到参陆两部4封急电,召柏回宁。柏文蔚在孙中山面前坚持王庆云的正确观点,反对南北议和,并在陆军部军事会议上,阐明自己立场。然政局风云突变,其主张未被妥协派认可。王庆云获知消息,只得率准上军撤离皖北。
安徽北伐之战,沉重的打击了清朝反动势力,对稳固安徽新的政权起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援了全国各地的武装反清斗争。但颍州被倪嗣冲所占,为袁世凯实现夺取安徽,进而夺取东南地区的野心建立了前哨阵地,创造了反攻的条件。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任命孙毓筠为皖督,柏文蔚与王庆云等人奉命协助其统一安徽政局,此时,安徽军政归于统一。但王庆云因政治见解与袁氏不一,袁世凯采取削减兵权,压减财政,逐渐将淮上军缩编为混成旅。二路军王传禄,所部在六安与地方绅商磨擦,造成地方团练与之对抗,事为孙毓筠获悉,立即给二路军有关人员法纪处分,权道涵,段云等部分军官被解除军职,兵留六安,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四师第七、第八旅,不复隶淮上军,进一步削弱淮上军军事实力范围。三路军被南京留守黄兴编为混成旅,后改为屯垦团。
八、北伐军寿州失守,众将士分散潜伏
南北议和,袁世凯依靠帝国主义支持,迫使革命党向其妥协。此时革命党内部意见分歧,派系支离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为保存自身利益,反对内战。种种不团结因素,导致孙中山于1912年4月1日自行解除临时大总统之职。袁世凯因促成共和有功,顺利地接任了临时大总统。为进一步瓦解革命,图谋“帝制自为”,袁世凯立即改任柏文蔚接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长,妄图以此笼络人心,强化独裁统治。王庆云协助柏文蔚在皖行政期间,不为袁氏所诱惑,与陈独秀等一批有识之士共同协作,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与法令,对安徽的教育、实业、交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地努力。
是年,全国各地根据“选举法”选出参众两院国会议员,安徽省政府根据民意,推举王庆云作为中华民国国会临时参议员,这期间,各党派秣马厉兵,为竞选积极准备。8月25日,宋教仁斡旋,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等4个政团合并,组建国民党,选举孙中山为理事长。次年,王庆云与曹玉德、江 辛、俞道暄、胡璧城五位安徽代表一道赶赴北京,选举国会内阁组建。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于1913年4月8日上午11时在北京举行。参议院274名议员,以张继为议长,王正廷为副议长。众议院596名议员,以汤化龙为议长,陈国祥为副议长,选举了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后,因在制订宪法过程中,王庆云等一批革命党拒绝扩大总统权力,致使成立不到一年的国会遭到袁氏解散。
袁世凯窃据大总统后,蔑视议会,独断专行,不断地残害革命党人,导致辛亥革命的成果只剩下一块“共和”招牌。宋教仁被暗杀后,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早已愤愤不平的王庆云,力推柏文蔚出任安徽讨袁军司令,重举义旗,起兵反袁。袁世凯恼羞成怒,于6月30日下达命令,免去柏文蔚在皖的一切职务,王庆云获悉,毅然退出军政,陈独秀、张汇滔、袁家声也随之纷纷辞呈,以示抗议。辞职后的王庆云,引领淮上军部分将领转徙上海,积蓄力量,再图反袁。
与此同时,黄兴向全国发表讨袁通电,并敦请柏文蔚召回王庆云,重组淮上军,支持全国北伐战局。柏文蔚携陈独秀立即赶往上海,敦促王庆云回皖,王庆云感到责任重大,迅速召集淮上军在沪将领讨论定夺,众人情绪激动,枕戈待旦。王庆云建议,由于不娴熟军事,战场指挥经验不足,提议本次讨袁行动由张汇滔全权指挥,负责淮上军在皖的一切行动,自己设法筹积经费,购置军火,做好战前物资保障。会后不久,张汇滔、袁家声、管鹏等大批革命志士云集于正阳关,准备起兵。袁世凯获悉,急命倪嗣冲为安徽都督兼民政长,调集重兵,围攻正阳。倪嗣冲迅速调集万余兵力,从颍州出发,东西两路并进,直扑寿州。敌军来势凶猛,东路军首先击败淮上军毕少山部,占领了凤台;西路军紧接着打败卢慈甫部,攻取了颍上。由于倪军装备精良,以致长驱直入,兵临正阳。情况万分危急,维护淮上治安的淮上军军统岳相如,率领精良悍勇长淮水上警察火速增援,无奈敌军势大,难以抗衡。
8月8日,倪嗣冲集20余营兵力,数十门大炮,强渡淮河,迅速攻克据守正阳关的淮上军,张汇滔立即指挥部队向寿州转移,继续在平顶山上设防阻击。为攻克淮上军大本营,倪军合兵一处,向淮上军疯狂猛扑,在敌众我寡的情形下,众将士浴血奋战,阻击敌军多次进攻。由于敌军的严密封锁,造成兵力不足,物资不济,张汇滔只得命令放弃阵地,南撤合肥,寿州旋即失守。
淮上军将要退至合肥,闻听先期撤退的廖少斋团兵变,营长夏永伦受倪嗣冲收买,杀了团长廖少斋,叛变投敌。张汇滔、袁家声一行只得转走安庆,寻求柏文蔚支援。8月10日,途中又闻安庆一师胡万泰也叛变投敌,柏文蔚在其胁逼下已去往芜湖,众人只得再向芜湖转移。28日,倪嗣冲兵进安庆。29日,胡万泰进占芜湖。淮上军余部只得南撤屯溪,辗转上海。至此,淮上军讨袁行动完全失败。
倪嗣冲入踞安庆后,大肆搜捕革命党人,淮上军星散,部分逃至上海的淮上军余部无处栖身,王庆云妥善安排大家暂住安徽会馆。袁世凯受意上海镇守使郑汝成“指挥一切事宜,均按戒严法办理”。于是上海开始全面戒严,通缉革命党首领。郑汝成先后派兵搜缴各商团、公会的枪支弹药,搜查进步团体驻所,接着下令解散驻上海的安徽商会。为保障安全,王庆云再次密秘组织众人转至法租界避难,柏文蔚随孙中山东渡日本。王庆云在法租界打通关节,多方求助,妥善地把方绍舟、岳相如、程华亭等一批淮上军将领妥善地安顿下来。
1913年秋,淮上军将领水百川引领数人秘密来沪,水百川是王庆云表弟,曾一度随之转战南北,淮上军二次北伐失败后,倪嗣冲为清剿淮上军残余势力,经常窜至寿州东乡抓夫抢掠,残害百姓,水百川迫于无奈,组织发起暴动,在朱家集打死倪军数十,并于九龙岗附近成立司令部,唤起2万民众,攻打寿州和凤台驻守的倪军,倪军顽强抵抗,大举反扑,使起义群众伤亡惨重,无奈解散余众。水百川起义失败后,为保存实力,带领部分将领潜至沪上,以图再举。王庆云听后,感慨万千,深为江淮民众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动,为一批批英雄献身革命的淮上儿女深感惋惜,决心以必胜的革命信念,彻底推翻袁世凯独裁专制的军阀政权。
附: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姓名錄
(1912年4月29日)
議 長 吴景濂
副議長 湯化龍
全院委員長 谷鍾秀
法製委員長 張耀曾
財政委員長 殷汝驪
庶政委員長 鄭萬瞻
請願委員長 曾 彦
懲罰委員長 彭占元
奉 天 曾有翼 李秉恕 孫孝宗 劉興甲
吉 林 王樹聲 金鼎勛 楊 策 何裕康 李 芳
黑龍江 高家驥 王赤卿 戰雲霽 關文鐸 喜 山
直 隸 王振堯 籍忠寅 李 榘 谷芝瑞
山 東 劉星楠 丁世嶧 侯延爽 周樹標
山 西 李 素 苗雨潤 宋汝梅 張聯魁 劉盥訓
陝 西 趙世鈺 李述膺 景志傅 茹欲立 陳同熙
甘 肅 王鑫潤 田駿豐 秦望瀾 宋振聲
新 疆 蔣舉清 劉 熺
河 南 陳景南 阮慶瀾 劉績學 孫 鐘
湖 北 劉成禺 張伯烈 時功玖 鄭萬瞻
湖 南 歐陽振聲 劉 彦 彭允彝 覃 振 陳家鼎
四 川 李肇甫 熊成章 鄧 鎔 楊 芬 劉聲元
江 西 湯 漪 盧士模 曾有瀾 李國珍 陳鴻鈞
安 徽 王慶雲 曹玉德 江 辛 俞道暄 胡璧城
江 蘇 楊廷楝 秦瑞玠 汪榮寶 張鶴第 王嘉賓
浙 江 殷汝驪 周珏 王家襄 王文慶 陳時夏
福 建 劉崇佑 李兆年 周 翰 林 翰 連賢基
廣 東 楊永泰 徐傅霖 梁孝肅 盧 信 司徒穎
廣 西 蒙啓勛 曾 彦
雲 南 張華瀾 段宇清 席聘臣 顧視高
貴 州 劉顧治 陳國祥 陳廷策蒙 古 葉顯揚 張樹桐 阿穆爾靈圭 博迪蘇那彦圖 祺誠武
鄂多台 熙凌阿 達 賚
青 海 唐古色
九、冯国璋挑起内战,陆建章被杀会馆
1914年2月24日,袁世凯为稳固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抹煞辛亥革命所倡导的民主共和制度,妄图把革命党斩草除根消除祸患,迅速任命郑汝成为上海租界事务专使,重颁通缉令,连续清查潜伏于各租界的革命党,疯狂捕杀。王庆云协同淮上革命志士,借以各种身份,东躲西藏,幸免遇难,延至11月10日,郑汝成被革命党暗杀毙命,方得稍许安定。 郑汝成毙命后,袁世凯忌恨于心,操纵各方势力加紧对革命党清缴,环境十分窘迫,形势更加严俊。为保存革命的火种,寻机再次讨袁,王庆云积极鼓励淮上军在沪人员坚定斗志,密秘筹办武器,利用一切有生力量壮大战斗力,致使上海的革命与反革命的两派力量形成交织状态。1915年,倪嗣冲秘派特工人员潜入法租界,寻机嗅出淮上军的行踪,于是,买通租界在押盗匪,诬称方绍舟等人为其同伙,军警立即将其住所包围,严密盘查,虽未证实其革命党身份,但在寓所搜出了武器,为此,方绍舟与淮上军数人被捕入狱。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忧惧中病故,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王庆云积极呼吁动员各界人士,呼吁政府释放政治犯,黎元洪迫于政治上压力,被迫恢复旧约法,并将方绍舟及其他30多名淮上军人员释放出狱,旧约法恢复不久,即遭到复辟帝制的张勋破坏。7月,段祺瑞重新上台,公开声称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不久,孙中山发表了关于恢复《临时约法》宣言,号召组建“非常国会”,于是,津、沪等地国会议员纷纷南下广州,谋划护法事宜。与会人员在王庆云说服下,力推方绍舟任东南护法军皖北总司令,回皖发动群众,响应孙中山开展的“护法运动”。不料方绍舟回归途中,身份显露,再次被政府兵捕获,王庆云多方函电营救,放得幸免于难,不过,被政府借以反叛名义判处无期徒刑,送往江宁分监。
1917年,冯国璋上台后,为限制段祺瑞政府的独断专行,指派自己的高等军事顾问陆建章迅速抵沪,秘密联络王庆云,企图通过淮上军力量,削弱段祺瑞南方用兵,稳固其总统地位。陆建璋得令后,领着孙毓筠急速来沪。孙毓筠曾因立场多变叛变革命,一度为袁世凯称帝担任大典筹备处副处长,后因帝制失败遭到通缉。 凑巧被刚上任的冯国璋有意特赦,感恩之心油然而生,从此便成为冯大总统的死党,此次随陆建章抵达上海后,多次秘密约见王庆云,王庆云从中得知,冯国璋的本意是想利用自己和冯玉祥的力量,消灭在皖的倪军势力。丰富而敏锐的洞察觉务使王庆云意识到此人的险恶用心,但冷静细加分析,觉得袁世凯死后,倪嗣冲已失去了靠山,其残害淮上军的暴行难以平愤,中山先生正组织各省力量北伐,何不如利用冯玉祥南下的有利时机,响应“护法运动”,歼灭在皖兵匪。
经一番秘密的激烈交涉,王庆云要求,讨倪军应改称“护法讨倪军”,总司令由陆建章担任,袁家声为中路军司令,岳相如为西路军司令,王建芳为东路军司令,薛宜民、毕靖波、程华亭、廖传铭、李厚生、姚铁铭、陈亚东为团长,同时联络柏文蔚等34人联合签名,向全国发出正式讨倪电文。3月22日《申报》正式对外发表消息,“讨倪军现已组织完备,已推定炳武将军陆建章为讨倪军总司令,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冯玉祥为副总司令,其联合兵力2万以上。”名为“讨倪军”,实则“淮上军”。这支英勇顽强的革命武装再次现身,让安徽土皇帝倪嗣冲寝不安席,深恨陆建章借刀杀人之险恶用心,决心要除此心患。3至4月间,倪嗣冲多次赴京津面见段祺瑞,请示处置皖事之方略,决心对护法讨倪军实施大举围剿,在此千钧一发之际,秘密潜皖的淮上军忽然揭竿而起,提前与倪军展开激战。程华亭首先返乡,利用职务之便,联系郑天真、邹龙亭在九龙岗;周云甫、张少山在益城寺;程丽生、仇汇川、徐午楼在马厂集;王小文、鲁庆甫、杨小东在汤王庙;李乾云、崔筱斋、李武德、朱郎轩在下塘集和杜师娘岗,号称五大处,每处均聚集数百人枪,发起暴动。于此同时,正阳关、霍邱、怀远、凤阳、定远等地,各自组织起千人讨倪军,与政府军开展激战。紧接着,挥师南下的徐紫枫、李雨村所部义军,联合含山团防队,组织3000多兵力,一举占领县城,释放囚犯,宣布独立。由此,邻近暴动中心的和县、合肥、来安、天长等县官员,深感兵力不济纷纷向政府告急。此役经王庆云振臂一呼,散居各地的淮上军志士,迅速集结,声势浩大,打的倪嗣冲措手不及。
倪嗣冲惟恐军事要地寿州有失,急令寿州周围驻军,集中全部力量向东南清剿,以攻为防。朱郎轩闻报,速将所部集结于杜师娘岗设伏阻击,两军相遇,激战一昼夜,淮上军阵地及其附近村庄毁于倪军猛烈的炮火。陆建章眼见讨倪军装备落后,兵力分散,急忙电令内侄婿冯玉祥火速增援,可惜冯玉祥虽兵至安庆,却因种种原因未敢登岸,王庆云觉察支援无望,急令朱郎轩率部分散南撤潜伏,待机再起。由于冯玉祥保守不战,造成淮上军势单力簿,至此,冯国璋挑起的“淮上军二次起义”宣告失败,1918年,冯国璋的亲信陆建章,因煽动王庆云、冯玉祥所部反对段祺瑞,遭到皖系派别的嫉恨,同年6月14日,护法讨倪军总司令由陆建章被皖系将领徐树铮诱杀于天津中州会馆。
十、孙中山改组政党,反内战荣归故乡
淮上军护法讨倪失败,导致安徽革命前景再次陷入迷罔,此刻,国内外形势急剧发生着变化,苏联十月革命的爆发、马列主义的传入、“五四”运动的兴起、瓜分中国的巴黎和会等事件的发生,迫使王庆云深刻反思和总结革命成败的缘由,审时度势,意识到应当重新寻求救国方略。
1919年10月,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发布《中国国民党规约》,规定以维护共和,实现三民主义为宗旨的指导思想,为王庆云重新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在孙中山的引导下,王庆云联合同志,以极大的热情维护与支持孙中山组建南方根据地,开展二次护法运动。正当王庆云倾尽心力,克勤克俭地落实中山先生的革命意愿之时,引起了安徽土皇帝倪嗣冲对此行为的深为忌恨。1920年1月,倪嗣冲以数万元银票为酬,买通淮上军叛徒夏永伦、高运等人,暗杀在沪革命党,张汇滔不幸遇刺身亡。王庆云痛心疾首,淮上军将士沉静在无比的悲愤中。5月23日,在王庆云等人的组织下,千余名革命志士召开公祭大会,深切缅怀张汇滔献身革命的丰功伟绩,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应邀到会,亲挽“国魂不死”慰奠忠魂。为破解案情真相,早日抓获凶手,王庆云与巡捕房多次交涉,要求严查速办,在众人的精诚协作下,岳相如从凶犯失落的礼帽中发现线索,案情有所突破。王庆云密令岳相如回皖,进一步走访摸查,经周密安排部署,很快将帮凶高运抓获,夏永纶闻迅连夜隐名潜逃,虽未能及时捕获,倪嗣冲雇凶杀人的罪恶行径终于大白于天下。
“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1920年陈独秀发起成立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持起草《中国共产党宣言》,向好友王庆云作了积极推荐宣传,主张中国革命应废除政权,铲除现有的资本制度,让王庆云深受启发,高兴地说:“安徽多人杰,文有陈仲甫,武有柏烈武,革命终将成功”!他对革命的革新理念,深深影响着淮上军将领。至1922年4月,孙中山允许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基本确立联俄政策。6月,黎元洪重任总统,召集国会,孙中山抓住时机,指示王庆云立即组织国民党在北平参议会的议员,向总统呈请提案,特赦包括方绍舟在内的所有政治犯。经王庆云、陈策、常恒芳等13名议员的联名呼吁,终于将长达5年半铁窗生涯的方绍舟特赦出狱,自由后的方绍舟前往广州,任大元帅府参议,负责苏皖地区联络工作,与王庆云常相来往。1922年后,直奉战争连续爆发,不断地军阀混战,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的灾难,北洋军阀自身的实力也受到削弱,全国反对北洋军阀罪恶统治的群众运动此起彼伏。孙中山在第三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1924年,为彻底铲除复辟帝制的阴魂,冯玉祥将废帝溥仪逐出紫禁城,使辛亥革命遗留下来的这一未竞大事得到最终解决,国民革命军从此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性质。
1924年8月倪嗣冲病死,王庆云将隐蔽于江淮间的淮上军重新组织起来,掀起反对北洋军阀罪恶统治的群众运动,发动第三次淮上军起义。为有效地提高战斗力,亲命袁家声为军事总指挥,并由岳相如、廖梓英、王绍九组织淮上自卫军,领导程华亭、邹龙亭、费子良、余亚农、郑少臣、李雨村等数员猛将,分别举行暴动,程华亭北进凤台,余亚农南下霍山,各部均取得了显赫战功,后因敌强我弱,淮上军全部撤离安徽,退至河南,被迫改编为国民军第2军第15混成旅,袁家声任旅长,挥师夏邑,旋奉河南督办胡景翼命,讨伐直鲁联军,与张宗昌在山东多次作战,节节胜利,兵锋直指泰安。期间,国民一军冯玉祥部忽然中途转移阵地,导致淮上军退守大汶口,联军总司令吴佩孚和前敌总指挥靳云鹗,梦想扩充实力,收编淮上军,多次派人携带大批物资登门协商,淮上军将士们始终未受其诱饵,屹然坚定革命主张。
淮上军退出安徽的那段时日,安徽几股残余势力相互争夺权力,岳相如几经曲折,终于在宣城将杀害张汇滔的首犯夏永伦抓获,在王庆云等同盟会元老的督办下,安徽省高院勉强判决罪犯死刑,烈士的英灵至此才得以安慰。1926年7月,国共两党共同合作,组织发动了北伐战争。此时,二军督办胡景翼已患病暴卒,豫督改由岳维峻继任。不久,因形势所迫,淮上军开往柘城、鹿邑驻防,改编靳部第一独立旅,国民二军殆尽。同年九月,北伐军到达武汉,打垮了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吴佩孚焦急万状,亲自南下督师,却令淮上军袁家声旅开往关外,追击国民一军冯玉祥。是时,淮上健儿已获悉革命军抵至武汉,通宵欢呼未息,袁家声严令全体将士,轻装前行,星夜回师,兼程南下,呼应革命军。大军一路欢歌,经丰台、涿县、保定、沿京汉线昼夜兼程,夜渡黄河,复低豫东,中途残遭豫、皖边界驻军马祥斌部拦路阻击,淮上军边打边撤,从沈邱退至金寨。连续五昼夜激战,部队早已弹尽粮绝,不得已向大别山隐退。在此关键时刻,王庆云组织地方革命党人和热血青年,火线争援,号令江淮民众精诚团结营救子弟兵。江淮父老闻知淮上军回归乡里,奔走相告,田间地头扶老携幼,箪食壶浆,冒死相迎,谱写出一幕幕鱼水情深、撼天动地感人画面!1927年,袁家声率淮上军余部起义,被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33军第11师。1928年部队编遣,缩编为新编第3旅。1929年后,中原大战爆发,为反对新一轮的军阀混战,王庆云率袁家声退出军政职务,离沪回皖,归隐阔别已久的故土。二人回乡后,乐善好施,周济乡亲,兴修水利,创办学校,积极通过各种渠道,设法安排好幸存的淮上军战士,照顾好烈属子女,跟随其革命的数十名淮上军将领也人人有着落之处。1936年,王庆云病逝,江淮民众无比沉痛。悲泪别英雄,老战友袁家声与其家属安葬好王庆云遗体后,避世不出,潜心研究佛学,解放后任安徽省佛学会会长,1960年病逝于合肥。
拂去岁月的尘烟,牢记辉煌的历史,王庆云领导的淮上军起义,成就和留下了许多彪炳史册、光照千秋的感人事迹,成为今天家乡人民发奋努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王庆云的一生,清风惠民,浩然正气,敢于直言,不畏权势,博大的胸怀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在安徽人民的心中竖起一座丰碑,他的忠魂永远扎根于淮河儿女的心田。【全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