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首义元勋蔡济民传 [投稿]

辛亥革命网 2011-10-05 00:00 来源:《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 作者:辛亥革命首义元勋蔡济民后裔蔡俊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首义元勋蔡济民传 [投稿],
 

蔡济民,原名国桢,字幼襄,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蔡家榨镇蔡官田村人。出生于1886年。生长在清贫农家。母亲郭太夫人,勤劳持家。父香圃公在村中设帐课徒,耕读为生,是位颇具爱国思想的塾师。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割澎湖旅大给日本,公曾有“伤心怕看澎湖月,妙手难回旅大春”的诗句。蔡幼承庭训,天资敏慧,读诗书,习经史,少时即能诵诗属文,诗文颇有根基。长而接触进步书刊,胸怀革命大志,为除虏政挽神州,十八岁便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张之洞举办的新军。后以操课优良被选入湖北陆军学堂学习。一年即提升为陆军第8镇15协29标2营后队司务长、排长等职。

蔡以排长身份着重在新军里发展革命力量。先与范滕宵等人组织日知会进行活动。日知会遭破坏后,蔡在军营里转入秘密活动,暗中联络营中的“柳觉诗社”、“自治团”、“振武尊心社”等秘密社团,合并组成“军队同盟”,蔡为其主要负责人。为吸引少数下级军官参加进步活动,蔡还与本标的高尚志、杜武库、甘绩熙和30标的王宪章、吴醒汉等人秘密组织“将校研究团”。蔡在军队里进行艰苦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先后与彭楚藩、牟鸿勋、甘绩熙等发展革命同志达数百人,为武昌起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蔡既是“共进会”会员,因素与蒋翊武、王宪章、张廷辅友善,故又为“文学社”成员。查光佛介绍他入“同盟会”(国民党的以前组织,是孙中山在日本时成立的)并任同盟会湖北分会参议长。以此之故,当“共进会”与“文学社”各图发展而彼此有抵触时,蔡居间起斡旋团结作用。他在团结社党、集中革命力量上致力颇多。当四川保路运动进入高潮时,他认为革命良机已到,便竭力促使“文学社”和“共进会”于1911年9月联合成立起义领导机构,会上推选蒋翊武为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蔡济民为参议长。9月24日(八月初三)开第三次联席会议,讨论军事领袖问题,大家再一次推定蒋翊武为起义军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蔡济民为参谋部长。原两团体中许多骨干分子,如刘尧徵、吴醒汉、祝制六、杨洪胜等分别担任参谋、交通、理财、外交等职,于是起义军有了统一的领导。

1911年10月9日(辛亥八月十八日)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制造炸弹,失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此时牟鸿勋等写信给蔡决定当晚12时由南湖炮队发动起义,要他迅速通知各同志届时响应。蔡立即动员并派人各方联络,准于当晚起事,但闻炮声出动。不料城内外互待信号致误。蔡等到天明不见动作,心知情况必有变异,当即派人探听消息,同时约集同志在莲溪寺另筹办法。清晨传来牟鸿勋被捕、30标3营正在带操的排长张廷辅也被捕的消息,情况愈趋紧张。清吏大捕党人,有人询问第29标统带张景良有无蔡济民其人?张回答只有蔡国桢,因之蔡得以幸免。

革命正处于千钧一发,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领导起义的主要负责人孙武受伤,蒋翊武避匿,刘尧徵、彭楚藩等牺牲,处在第二线的各标营代表蔡济民、熊秉坤等人就自觉挑起发动起义的重任,创造了推翻帝制的丰功伟绩。当日12点钟整,各营执勤换岗,恰好29标2营是排长蔡济民带班,30标2营是吴醒汉和徐达明带班,他们三人借机凑会在一起计议必须马上动手起事,蔡低声对吴、徐二人说:“今晚点头道名时就干起来。你们带30标1、2、3营的同志占领楚望台,然后由汉水闸、保安门攻督署左翼,我带第29标三个营的同志由黄庙殿、王府口进攻督署右翼,工程营和炮队由我通知同时发难。”就这样具体地议定了攻打清督署的进攻路线计划。说毕各人回营部署。后来得知工程营已有当晚发难的周密准备时,蔡极为兴奋,于是蔡济民、吴醒汉、熊秉坤、金兆龙、方兴等商定同谋发难。蔡对熊保证:“只要你工程营一动手,我马上带队响应。”两人约定工程营发难后,带队经过右旗西营门时向营内鸣枪三声为号,到楚望台会合。

八月十九日(即阳历10月10日)下午7时许,工程营发难,熊如约鸣枪为号,蔡闻声立即带队呼啸而出,继工程营后到达楚望台。30标的吴醒汉、方维,测绘学堂的方兴、李翊东等都带领起义兵先后到达楚望台。当时守台者吴兆麟知事起应之。众拥推吴兆麟为总指挥。由蔡济民、熊秉坤、马荣等分别率队攻打清督署。当日中午围攻湖广总督衙门的战斗进入紧张激烈的决定性阶段。清方瑞徵凭固死守。当炮兵入城后革命党人决定在炮火支持下,三路并进发动强大攻势。傍晚,蔡济民由右路率领队伍出王府口沿长街进攻督署左侧。战斗开始时并不顺利,进展缓慢。到王府口小菜场时即行停止,此处距都司巷仅一箭之隔,敌人有兵驻守。蔡即派战斗队搜索前进,大队尾随之。当时正下着小雨,夜黑如漆,炮兵瞄准困难,炮弹命中率低。后来蔡济民情急智生,就在王府口、小都司巷一带取衣庄的衣被浇油纵火,顿时火光烛天,并延烧至清督署大门,为炮队显示射击目标,于是炮手以请督署衙门的大旗杆为目标猛烈射击,弹无虚发,于是各路起义军奋力攻下督署,瑞徵仓皇逃走。于次日晨蔡复举兵和吴醒汉等夹攻鄂藩署,清布政使连甲略事抵抗即行逃窜。到正午12时,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取得了首义的伟大胜利。

照预定计划,起义得手之后,齐集咨议局会商大计。当时群龙无首,刘公避匿未出,孙武受伤就医,蒋翊武存亡未卜,而新政权的建立刻不容缓,当时蔡济民是革命中心人物,必须马上解决革命的中心任务问题。正在此时,工程营士兵把原清军第21混成协协统黎元洪挟持到了楚望台。蔡与文学社原有推黎任都督出面主事之拟议,后经大家同意由蔡和刘赓藻往迎黎元洪。

20日下午,黎被迫到会,众议纷纭,黎默然无一语。有人请黎在布告上画押签字,黎表示拒绝。有人骂黎不识抬举,不如杀之为快。蔡为顾全大局一直好言相劝,又劝慰同志不要操之过急,对黎不能不给予和平期待,革命事宜,吾人自理,遂推黎为 鄂军都督,并即由革命党人蔡济民、吴醒汉、邓玉麟、高尚志、张廷辅、王宪章、熊秉坤、徐达明、王文锦、陈宏浩、谢石清等15人组成谋略处,以会议形式发号施令,这个以蔡济民为首的起义骨干分子组成的谋略处议定成立湖北军政府和指挥部队对清作战等事项,担负起实际的领导责任。

起义后不久,清兵大举反扑,武汉形势危急,黄兴赶来督师,于是“阳夏战争”发生。黄兴任总司令,蒋翊武和蔡济民任正、副经理部长。从驻地到前线,蔡一直陪随左右,每战必亲往督阵,黄兴称誉蔡是“鄂中军人之巨擘”。激战月余,革命军保住了武汉。

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成立了湖北军政府,蔡在首义中为推翻清王朝而英勇奋战,在创建共和国的新政权中,亦竭尽心力。蔡既是谋略处的主要负责人,又在湖北军政府任参议长,后任各部总稽查等职。当时事业初创,百废待兴,上至政制建立,下到茶水灯油,均由蔡全面经管。他日夜操劳以致面容憔悴,声音嘶哑,难以出声,常助以手势。党内外人士无不赞其辛劳,而他谦逊自若,任其事而不享其名。遇有争执,必力任调停。许多人自诩元勋相互标榜,而他从不自我宣传。他注重办实事,还亲筹经费,抚恤伤兵,教养遗孤,对同志关怀备至。蔡为首义元勋,功高德重,不伐己功,不矜己能,一心为共和,一心为革命。章太炎先生为他写墓志铭云:“军中能者,以黄陂蔡君为枭,奋其龙虎,而虏帅辟易,江汉以清,于是民国始有营 ,君之功,仅二十八将侪也。”诚非溢美之辞。

1911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曾授予蔡济民为陆军中将,调赴北京,他坚辞不往。养病杭州,他书写《六律》诗寄怀。诗中有“风云变幻感沧桑,拒虎谁知又进狼” ﹑“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深刻揭露袁世凯的豺狼本性。

1913年宋教仁案发生后,黄兴写信给湖北党人蔡济民、蒋翊武、李雨霖、熊秉坤等人,指示仍由武汉首先发难,湘皖赣各省继续响应,实行反袁“第二次革命”。4月湖北党人在武昌昙华林举行秘密会议,以推翻袁世凯、黎元洪在湖北的统治为宗旨,组成“改进团”。并推定蔡济民、李雨霖、吴醒汉、占大悲等负责军事方面的布置事宜。后被黎元洪的侦探破获,黎命令处决二十余人,同时下令通缉“改进团”的首要分子。湖北党人反袁黎运动暂时受到挫折。黄兴再次命湖北党人立即发动,要先发制人。6月25日武昌城内外有二、三处发难,很快又被黎派兵镇压。蒋翊武、蔡济民、占大悲、季雨霖等领导人分别逃往上海和湖南。蔡济民先到上海,后赴日本,并加入中华革命党。期间蔡曾写回家书云:“堂堂华夏,竟无立足之地。”

1915年4月孙中山先生委任蔡为湖北讨袁司令长官。分湖北为五个区,由蔡报请任命赵鹏飞、熊秉坤、刘英、曾尚武、王华国为分区司令,吴醒汉、江炳灵为长官部参谋长和副官长。他们在湖北各地组织力量进行反袁斗争。1916年春,蔡在武汉召集旧部江吉、李振民等运动南湖炮队举事,以配合不力,被奸人破坏,不少革命党人牺牲。蔡又回上海筹措经费,留牟鸿勋等驻汉,继续进行反袁斗争。后袁世凯亦于1916年6月去世。

辛亥武昌首义以后,越来越多的革命党人认识到,袁世凯、黎元洪把持的“民国政府”偏离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已越来越远,他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组织起来,采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与之进行斗争。

 以稳健著称的辛亥首义元勋蔡济民通过辛亥首义,阳夏战争,“二次革命”等革命斗争,在同志中树立了较高的威望。他的周围团结了一批经过斗争考验的革命党人,他们有牟鸿勋、苏斐然、董必武、姚干青、蔡良村和张肖鹄(祝南)等。

 早在民国元年,袁世凯把持的民国政府对首义功臣封官授爵,授与蔡济民中将军衔,勋二位。

 民国五年,袁世凯的皇帝梦破灭,旋遭天诛,黎元洪继任军阀政府总统。不久,召蔡济民入京,给蔡济民月俸四百元,企图予以收买,但蔡根本不为所动,常与周围同志坐谈国事,商量对策。后来,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发生“府院之争”,国内局势开始动荡,蔡济民遂派张祝南返鄂,创办《江汉日报》,做革命的舆论准备,反对军阀专权。

黎、段之间的“府院之争”终于导致民国六年的张勋复辟,国会解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废除,使革命成果面临全面丧失的危险,从而引起了革命党和国人的公愤。同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任命蔡济民为湖北护法军政府鄂军总司令。蔡将军受命后,令张祝南停办报纸,立即赶赴上海,商讨成立湖北护法军及军事计划。经商议,决定由蔡将军和牟猷宣(鸿勋)分头去鄂东和鄂西组织鄂东军和鄂西军,同时发难,遥相呼应。派张祝南去鄂西协助牟鸿勋联络民团举义,并利用姻亲关系,说服胡廷佐团和黄润琴营并举。

 同年十一月,蔡将军起兵龙坪,攻克武穴。后因谢超团叛变,使鄂东军遭受严重挫折,蔡将军周围同志死难三十余人,他本人因藏匿于某寺匾额上三昼夜躲过敌人搜捕才幸免于死,后辗转由武穴到上海。鄂西军得知此信后,决定请蔡将军去鄂西主持军务,遂派张祝南来汉,电请蔡将军返鄂。此时,鄂都督王占元因鄂东事正悬赏缉拿蔡将军。民国七年正月十五日,蔡济民将军由沪经粤秘密回汉,张祝南即与将军在汉口明德旅馆会晤。经商议,决定一同取水路经岳阳去常德,然后取旱路去利川。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才到达鄂西。

 蔡济民将军到鄂西任鄂西靖国军总司令的消息,使利川军民极为振奋,沿途所到之处,各路将领纷纷带领部队投奔蔡将军,一时使鄂西革命形势空前高涨。

 蔡将军到鄂西后,回忆辛亥首义以来成功的经验和屡遭挫折,大批战友惨遭杀害的教训,认为革命每每失利,究其根本原因是革命党人没有自己的军队,而一味依靠军阀的力量,及党内意见纷纷而没有统一的目标。遂令张祝南主稿,并与董必武、苏斐然、姚干青、蔡良村等同人商讨,起草“万言书”。民国七年,蔡济民上书孙中山先生,请先生以自己生平所持主义政策,著书唤醒国人,并自办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为干部,组织党军,不依靠军阀队伍,实行整党,以免内部分歧。“万言书”呈上不久,孙中山先生却因军阀争权夺利被排挤出广州,去上海居住了。

 盘踞湖北地区的北洋军阀王占元,也配合全国的反革命逆流,勾结各派军阀,收买革命党人中的变节分子,对鄂西靖国军进行大肆“围剿”。鄂西靖国军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蔡将军决定争取各友军的支援。民国七年冬,蔡将军带病亲赴重庆,参加靖国军联军各将领会议。同时,派参赞秘书蔡良村为代表赴渝联络友军,并向旅渝鄂商筹助军饷。蔡良村渡江时,不幸失足落水,竟捞尸未获。全军正在悲痛之际,突然获悉驻利川援鄂川军方化南阴谋勾结鄂西军施南唐克明欲加害鄂西靖国军的电文。总部同志非常震惊,请蔡将军防范。但是,蔡将军认为,现处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同党友军绝不可“内讧”,遂对川军一再忍让。为了避免冲突,甚至准备退至夔巫。然而鄂西靖国军越忍让,援鄂川军野心日炽。

 腊月二十七日清晨,方化南乘鄂西靖国军半退之机,骤然纵队包围鄂西靖国军司令部。蔡将军宁死不战,遂带众部下越墙走避,众部下在逃避时失散。叛军追蔡将军于文庙,将其杀害,时年三十二岁。张祝南逃出重围后,赖利川百姓舍命掩藏,后经化装才混出利川城,在风雪中渡过了民国七年的除夕之夜,最后到达夔巫。

 蔡济民将军被害的噩耗传至夔府,全军上下义愤填膺,纷纷要求为蔡将军报仇。民国八年初,鄂西靖国军残部人员公推董必武和张祝南为代表,去上海向孙中山先生讼冤。抵沪后,他们分别谒见孙中山先生和章太炎先生,出具唐克明与方化南相勾结协谋鄂西靖国军并杀害蔡济民将军的铁证。孙中山先生素爱蔡济民将军之才,闻报痛恨连声。让张祝南等协助幸存将领收拾残部,联合友军,替蔡济民将军报仇。

 但是,蔡济民将军之死及鄂西靖国军的溃散,毕竟使湖北的护法运动大势已去,加之军阀势力日益猖獗,零散的革命党人根本无法与之匹敌,蔡济民将军被害案只留下绵绵遗恨而已。但是,祖父始终不忘与蔡将军同甘苦、共患难的经历,除了写出长达八首的五言律诗《哭蔡幼襄》和描述其它革命史实的诗作祭悼蔡将军外,还常给他的学生和子女们讲述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甚至编写成剧本,让学生在家乡公演。可惜均已失传。

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设军政府,于7月发动护法运动,授蔡济民为鄂军总司令。蔡于11月起兵龙坪,攻克武穴,以孤军无援失败。杨春龙、谢吟秋、侯千屏等二十余人死难,蔡与李某匿庙内匾额上一日两夜,最后易僧衣逃出,后转赴广州。适逢老同志牟鸿勋、苏成章等起兵利川,他们遥奉蔡为总司令,电请即日前往主持,于是蔡由广州绕道赴利川就任。

1917年底,蔡在利川与牟鸿勋、苏成章、董用威(即董必武)等人组建鄂西靖国军,蔡为总司令。司令部设在利川县考棚内。这支护法革命武装对全国护法运动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对北洋军阀是沉重的打击。当时,利川先就驻有一支川军,其头领是方化南。川军明里也唱护法,暗里只是为争地盘,时刻伺机搞垮靖国军。只是靖国军领导人均为国民革命元勋,蔡济民总司令更是威名赫赫,方慑于蔡之威名,表面不敢妄为,暗里用收买川鄂交界处的土匪头子田泽云施下借刀杀人之毒计。1919年元月25日,川军布置全城戒严,蔡未识破川军的险恶用心,疏于轻敌,先无戒备,也未采取应急措施,终于落入魔掌,不幸于1919年元月26日(戊午年腊月二十七日)遭到方化南等奸人杀害,时年三十三岁。

开国元勋蔡济民,功勋卓著,他一心为民国,一心为共和赤胆忠心,历尽艰险,几至于死者不知有多少次而他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却不料竟死于宵小之手,令人发指。蔡被害惊动全国,革命党人纷纷声讨川军之倒行逆施,当时董必武、张祝南赴沪呼请孙中山先生指示为蔡报仇。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方化南畏罪自杀。蔡的功绩永昭人间,功德永垂后世。当时革命党人田桐追悼他的挽联,对他革命的一生是最好的评价:

推翻专制  再专制  又推翻  大力可掀天  比蔡锷黄兴一样尽忠民国

缔造共和  伪共和  重缔造  义军思护法  恨范疆张达凭空暗杀桓侯

蔡殉难后,在利川城南门殉难处竖有石碑,碑铭:“蔡公济民殉难纪念碑”。1927年底北伐战争胜利后,公灵柩运汉阳归元寺停置。

1928年鄂省府决议公葬。其棺葬于武昌卓刀泉右侧,立碑丈余,碑铭:“首义元勋勋二位陆军中将黄陂蔡公济民之墓”。墓碑四周的矾石上铭刻有他的功绩。文化大革命时墓碑遭破坏打砸掉,后虽经修缮,但原雄伟形象已不复存在了。

                                                                                                          武汉市黄陂区前川三中高级历史教师      蔡俊生

 

附济民公诗作《六律.书怀》于其后

书   怀

蔡济民

 

其一

为除虏政换神州,恨不如前更可羞;

贮看吹牛都致富,但凭拍马博封侯。

无分上下皆平等,莫辨公私是自由。

借问一般名利客,胸中可有国家否?

 

其二

风云变幻感沧桑,拒虎谁知又进狼;

铁血铸成真大错,头颅抛却反无光。

同侪或被金钱魅,异日谁怜种族亡?

回忆满清惭愧死,我从何处学佯狂!

 

其三

境遇难迁不失真,几人宗旨是单纯;

自惭建设无能力,谁惜闾阎堕劫尘?

屠狗不如烹狗贵,解铃还是系铃人;

早知结果如斯矣,翻悔当年种恶因。

 

其四

唾壶击碎起悲歌,怎奈群魔跋扈何!

漫说推翻清政制,将无觊觎汉山河。

是非颠倒含冤苦,黑面揉淆抱恨多;

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其五

哀鸿遍地呼庚癸,却是吾侪手造成;

满目疮痍犹未復,伤心党派又相争。

澄清环宁知何日?担负忧愁累此生,

满腹牢骚无处泄,借诗聊作不平鸣。

 

其六

无端平地风波起,惹得苍生抱恨频,

世事有常亦有变,人情宜假不宜真。

劳心劳力原无限,招怨招尤是我身,

浩劫茫茫何日了,自惭无策济斯民。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