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辛亥革命的陕西西府先贤
辛亥革命网 2011-09-1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朱玉林 查看:
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引领下,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城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之后,革命烽火迅速燃遍全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在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运动中,当时的陕西省西府,一大批仁人志士参加了这一伟大的革命运动。据史料记载,在辛亥革命运动中贡献突出、声名饮誉当时的有孙中山秘书刘治洲,有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窦应昌,有冯玉祥将军督军公署参议王丕卿,有河南督署参议赵西山,有辛亥革命陕西西路宣慰使高丹桂、任世忠……他们顺应革命潮流,推动历史前进,给地方增添光荣,为后世建立楷模,不愧为宝鸡先贤。
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刘治洲
刘治洲(1882—1963),字定五。凤翔县南指挥乡八旗屯村人。早年留学日本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归国后,在陕创办三秦公学院,从事教育工作。武昌起义后,关中同盟会响应,凤翔在杨荟桢、刘治洲、王丕卿等组织领导下起义成功,成为陕西辛亥革命第一个夺取政权的地方。在兰州清军反扑、围攻凤翔之际,他被公推只身日夜兼程往西安陕西军政府搬援兵。后苦战3月,甘军溃败,遂解凤翔之围。1912年冬,他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众议院议员,后任孙中山大元帅的秘书。1922年,任农商部次长,后代任部长。1923年,曹锟贿选,他与冯玉祥等力谋倒曹,迎孙中山北上商定国事。1924年12月,国民二军胡景冀推刘治洲等5人为代表,赴天津迎接孙中山先生。
1925年,刘治洲调任陕西省省长,在西安遭受军阀刘镇华的围攻中,他的省长公署协同守军,艰苦卓绝固守西安历时8个月。1927年初,北伐军进攻河南,冯玉祥率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24万人,由西安出潼关直达徐州。刘治洲随军北伐,曾担任郑州市长、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和冯玉祥的最高顾问等职。在郑州时,他与中共党员共事,情谊深厚。1930年春,他担任冯玉祥的总参议。他坚持反蒋政见,曾作为冯玉祥将军的代表,冒险南下广州与陈济棠将军密议联合反蒋抗日的方案。1935年秋,西北军宋哲元出任平津卫戍司令,聘刘治洲担任高等顾问,甚为倚重。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当局以刘治洲为西北之宿望,特任为陕西省政府委员兼任陕西省银行董事长。他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负责人董必武、林伯渠往来甚密。为了统一祖国,周恩来总理曾多次约会刘治洲先生,并曾当面委以重任。1949年初,刘治洲听从中央的指示,秘密赴港与李济深、郭沫若等爱国人士联系,由组织安排分批乘船北上。同年冬,周恩来总理约见刘治洲并确定他再去香港协助中共党员进行对台宣传工作。他以古稀高龄,冒着香港特务暗害之危险,尽心为中国共产党做工作。解放后,他参加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担任团结委员,1955年被特邀为全国政协委员。毛泽东主席曾派人慰问他,并转交其赠款。1963年7月6日,刘治洲病逝于北京,安葬于八宝山公墓,终年82岁。
孙大元帅府参议——窦应昌
窦应昌(1869—1951),字瑞卿,一字敬斋。凤翔县西北乡宋村人。少年随父苦读,26岁拔贡第一,光绪丁酉科举人。清末曾任凤翔正谊书院山长、高等小学堂堂长、凤翔府中学堂教员、劝学所所长。辛亥革命后,加入同盟会,转为国民党员。1912年被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参议院议员。民国4年,袁世凯妄想称帝,窦应昌坚决反对。他愤然离京,联合同仁通电声讨,申张民意。1917年,他与议员刘治洲等同赴广州,追随孙中山先生重组新政府,维护民生,任中华民国非常议会议员(即护法议员)兼非常议会行政委员、陕西省首席代表。孙中山被选为大总统兼陆海军大元帅后,窦应昌任总统府顾问,大元帅府参议。1923年曹锟贿选,他甚为愤慨,严词拒绝,掷钞票于地而怒斥之,毅然票投孙中山。当时北京《朝日新闻》报以“此老倔强乃尔”为题发表文章赞扬。刘镇华督陕后,怕受弹劾,为笼络陕西在京议员,托河南议员郭芳五以银币五百赠窦应昌。他严拒不受,仍以“苛政殃民、横征暴敛”作提案弹劾之。1929年,西北大旱,陕灾尤重。窦应昌奋然出任陕灾救济会会办兼永济妇孺收容所所长,奔走于京、津、沪、豫、晋、陕之间,呼吁募捐、请赈。他以“救济会”驻京代表向当政者及“华洋议赈会”申请到大批赈灾款,使饥民赖以渡灾。他以兴学育才为己任,在南京倡组“庚子讲经会”。回陕后任“中华国学社”常务理事,创办“国学讲习所”于西安碑林。后在本村,以书写润笔之积累,创建了诚敬小学。1981年,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确认窦应昌为“辛亥革命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