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谷公: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2)
辛亥革命网 2012-01-09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人民网 查看:
《左海公道报》报道福建省都督府派林长民、潘祖彝参加上海、南京各省代表会议
青年时代的潘谷公,为人豪爽,留着整齐的长髦,有“潘胡子”之称。恰在此时,他剃去长期所蓄的胡须。这期间,正巧他在发疟疾,晚上又工作到很迟,没有回家,就在报社工作人员的床上就寝。一天晚上,特务闯到报社,逢人就验查,声称要抓“潘胡子”,终因屋内见不到有胡髦的人而使潘谷公侥幸脱险。躲过特务的追捕后,他毅然去广州,投奔孙中山。
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揭起护法旗帜,潘谷公任护法政府的议员。8月,孙中山在广州举行非常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法大纲》,选举孙中山为陆海军大元帅。在这内战频繁、政治局势动荡的年代,潘谷公一如既往,奔忙于广州、上海、南京等地,积极参与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斗争,为民主革命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25年3月,孙中山不幸在北京逝世,潘谷公遵循孙中山的遗愿,继续投身国民革命运动。他因在参议院任职时,结识了李大钊和北京国立工业大学校长马君武,因此就寄住在北京工大学生公寓。与他同住的有江禹烈(北工大物理系学生,中共党员,崇安人)、衷志纯(北工大电机系学生,中共党员,崇安人)、潘祖武(潘谷公弟,北京女师大物理学教授,中共党员)、吴文林(北京俄语学院经济系学生,崇安人)、刘葆彝(北工大物理系学生,建瓯人)等6人。其间,潘谷公在新文化运动摇篮的北京,与上述共产党人积极参与了北京爆发的以推翻段祺瑞政权和建立“国民政府”为目的的一系列革命活动。
1926年3月13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京群众举行国民反日大会,严重抗议日舰炮击大沽口。17日,中共北京区委组织北京各学校、各团体代表分组赴国务院和外交部请愿,要求段祺瑞政府以强硬态度驳回最后通牒,驱逐签署通牒的各国公使出京。但是,卖国诛民的段政府竟用刺刀回答人民的正义要求,刺伤多人,揭开了大屠杀的序幕。18日,北京各界5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潘谷公同潘祖武、江禹烈、刘葆彝、衷志纯、吴文林等6人,怀着满腔热血参加了这次集会。在李大钊主持下,通过了驳复最后通牒、驱逐在通牒上署名的公使、组织北京市民反帝大同盟等项决议。正午12时,2000多群众开始游行示威。潘谷公等6人走在浩浩荡荡的队伍里,高呼革命口号,奔赴段政府请愿。当请愿队伍进入段政府门口时,段祺瑞的卫队突然开枪射击,并以马刀、刺刀砍杀,致使请愿队伍死47人,伤200多人。闽北的英雄儿女江禹烈、刘葆彝两位同志当场壮烈牺牲,潘谷公等其余4人因被烈士尸体压倒,幸得脱险。
这年5月,迫于段政府的追捕,潘谷公同衷志纯、潘祖武等携烈士遗物、血衣从北京到福州。12月4日,国民党中央也发电,在福州重新设立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筹备处,丁超五为筹备处主任委员,潘谷公为筹备处委员。其间,潘谷公主持创办了《民国日报》,隶属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筹备处领导。编辑部设在省党部院内,潘谷公担任主编,董涵球(崇安人,中共党员)任副主编,衷志纯任校对。
1927年3月8日,国民党在福州的右派头目方声涛、冷欣、黄展云等指使右派团体福州总工会及其控制下的工会等,在南公园集会示威。会后,冷欣亲自带领队伍包围省临时政治会议,公然提出要取消福建民众运动委员会,解散共产党员组织的福州店员工会、人力车夫工会等革命群众团体,以及驱逐潘谷公、马式材、李培桐、徐深等所谓“请愿要求”。在方声涛、黄展云操纵下,正在召开的省临时会议第18次会议,公然作出“徐琛、马式材、李培桐、潘谷公应暂时停止其职权,以待查明真相,请中央党部核办”的决定,支持右派分子的无理“请愿要求”。以宋思一为首的黄埔同学会福建分会,向福建临时政治会议控告潘谷公创办的《民国日报》,诬称该报一文对黄埔同学会“有意挑拨、横加侮蔑”,“呈请严办潘谷公,改组报社”。
鉴于福州当时的政治状况,潘谷公在福州作短暂逗留后,按照党组织的决定到杭州建立秘密联络点。1928年9月,潘谷公从福州经上海转抵杭州,使用潘竹孙化名,住在杭州湖滨路花市路(现邮电路)东偶旅社14号房。潘谷公在杭州居住期间,正值大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他在杭州的联络点,与其保持联络的中共地下党员主要有:陈昭礼(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马式材(中共福州地委书记)、潘超人(中共党员、省委机要人员)、董涵球、衷志纯、陈耿(中共崇安县委书记)、张固(中共党员、上游各县留闽学生会领导)、张友生(中共党员、闽北交通员)、周子庄(中共党员、崇安联络员)、郑超林(中共党员、福建联络员),李子文(中共党员、闽北交通员);国民党左派有:丁超五(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筹备处主任)、林霭卿(中国同盟会会员)、饶洞九(中国同盟会会员)、吴子澄(中国同盟会会员、南京海军医院院长)、黄淑华(中国同盟会会员),以及牛瑞延、吴子佳、尹红英等。
1941年,根据时局的变化,潘谷公决定利用讲堂对热血青年灌输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共的抗日主张。经朋友推荐,他受聘到广东文理学院任教。临行时他再三嘱咐女儿潘安元说,蒋介石反共本质不变,抗日是假。抗日战争胜利要靠中国共产党。他这次虽是到学校任教,也不会放弃他的政治主张。但也难免有危险,无论发生什么情况,要坚信真理必胜,抗战必胜。潘谷公的这席话,使她女儿明白做人的道理和青年一代担负的历史重任。潘谷公在广东文理学院任教期间,一边认真教书育人,一边积极支持进步学生中的正义活动。一次,校方要开除进步学生,潘谷公持不同意见,于1942年底被校方解聘。1943年初,由郑文贞推荐,广东中山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唐惜芬聘其任该院哲学系教授。潘谷公一直尽心尽职,一心扑在教人育才的事业上。
潘谷公的传奇轶事,最可贵的是体现在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时期,他用自己年轻的火热的心,忠诚地实践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大革命时期,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畏国民党右派的高压和迫害,尖锐地披露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的行径,竭尽全力支持共产党人的活动;在抗日烽火中,他一如既往,为共产党人的正义事业奔波。潘谷公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被闽浙粤人民誉为杰出的国民党左派。他的英名将与闽北参加辛亥革命的先驱一样,载入福建乃至中国革命的史册,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