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富平父老对推动陕西辛亥革命的巨大贡献
辛亥革命网 2011-12-13 00:00 来源:革命后人 作者:焦天佑 查看:
一、前言
每当阅读省、县文史资料刊登先父焦子静的革命事迹,除感到光荣、自豪外,掩卷深思,浮想联翩,感慨万千。追思先父及胡景翼将军,先贤刘允臣等获得革命领导者的这些荣誉,而孕育这些革命领导者荣誉的各方面及各阶层志士——刀客、绅士、豪侠、哥老会成员及广泛群众,我认为:若没有这些人的乳汁培育,没有这些英雄的支持、拥戴,其显然会是毫无成就的。
二、 富平的个性
清朝崩溃前夕,在全国普遍反清形势影响下,富平人民也毫无例外的卷入浪潮。只因它的特殊自然环境与历史背景,因而形成具有富平特色(个性),从而对革命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这既包含全国的共同性,而又不同于其他省、县、区和己往历史阶段的內在因素,这在辛亥革命民族、民主革命时期,明显地显示了出来。
三、辛亥革命的准备阶段
辛亥革命阶段,可分为革命前夕准备阶段,及革命爆发、推翻清廷、建立民国阶段,其中包括团结士绅、豪侠、哥老会和广泛群众,合衷共谋携手共同革命,达到完成革命任务的目的。渭北各县是文化较发达的富庶之区、也是著名的革命强劲区,二者的结合从而构成革命的渊源之区,其左右着陕西的辛亥革命活动,而富平适居其中,素为当局重视和仇恨,对此,富平父老以艰苦卓绝的精神推动着革命的前进。
(一)、富平的优势
物质和精神的优势结合是革命产生、发展的根源。
革命的产生、发展是和物质的、精神的培养分不开来的,而富平县具有满足这个要求的优势条件:
在物质上:
1、富平地处关中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棉、麻、油富庶区之一,是培养知识阶层的物质基础;
2、乔山余脉,东西横亘于县境北部,蕴藏着丰富的墨玉和大理石资源,为当地石匠提高艺能水平创造了良好环境,他们以雕刻技艺为手段,在历史上为东、西方宣扬汉、唐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南、北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更应精益求精的发挥智能,创造更高的工艺作品为人类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精神上:
1、贯穿于几千年中国历史的黄帝创建了国基,而保卫国基的国魂遗训,是中华民族特色构成的精神支柱,在历史上起了巨大的作用;
2、民风(风俗习惯)、民歌、神话围绕国魂精神起到潜移默化教育作用。以上国魂、民风、民歌、神话是相依相存,互为补充从而构成中华民族的国格。尽管其在发展的道路上曾发生严重挫折,如亡于元、亡于清,而卒能振兴是赖于国格培育的效果。其又在宛延曲折的前进道路上,吸收了外来有益的政治、经济、文化营养从而融化为一,如汉、唐时与西域各国之印度、波斯物质、文化交流就给中华民族注入新的因素,这就是中华文明古国的生命之所以延续几千年,现仍对世界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根源所在;
3、清初,民族革命处于低潮,陕西人民,尤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如关中三李(周至李二曲、眉县李柏、富平李因笃),他们坚举民族革命火炬,在知识分子中以保持民族气节互勉互励、尤以李因笃与李二曲(隐居富平)密切合作,长期宣传反清意识,已使各阶层人士有所感受。在康熙十四年,李二曲、孟温宾墓碑之碑将“皇清”二字题为“皇青”,强烈反应了关中三代表人物,把革命意识普及深入到基层群众脑海中,与原有革命意识结合后注入的新营养,融化为富平式的革命意识,革命力量就这样在富平潜滋暗长着;
4、房客是富平特产,为其他县、区所无。房客、士绅,本是一母所生孪儿,家庭既有房客又有功名子弟,或亲戚邻友,结成一个荣辱与共的血缘关系,具有很强的保密性。在进行革命活动时,省上与本县、又与各县易于发生纵横联合基础,比其他地区优越得多,是富平能够推动革命的群众基础。
(二)、运用富平优越条件,团结一切革命力量对辛亥革命作出贡献
富平同盟会父老的革命活动,不是孤军作战只限于富平一隅,而是紧密团结外籍同志共同完成的。现将富平分布在各个战线上的同志姓名、史迹就我所知分别写出,以亊缅怀而垂永久:
1、所有革命者,被当时的统治者均目为“叛逆” 之徒,对之残酷镇压,甚至株连九族。因此,同盟会员都是在冒着生死之险而进行活动的。为了积聚密护力量,达到消灭封建统治的目的,就要求会员们以革命利益为重,而最重要的急务,则是要求所有同志严守秘密,和衷共济拥戴革命领导,以竞革命全功,若万一不慎,则陕革命前途就不堪设想了。幸赖全体同志以革命大局为主导思想,以其同舟共济的态度,促进革命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因而奠下坚实的潜在力量,这是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之一。
2、辛亥革命前夕富平的农民运动。1906年,富平农民在先由扶风发动,波及各县的抗路捐、交农具运动的影响下,富平农民也奋起参加抗路捐的斗争,先后发生两次。特别是腊月初旬的一天,流曲镇、王寮镇大批农民集中在迤山庙一带,鸡毛传贴上说:“反对路捐今年不过年!”差役刘作急向知县李嘉绩报吿说:“四乡农民铺天盖地都交农器来了,背着麦草将烧城门。”知县被吓昏,从椅子上溜了下去,不多时就死了。通过这一件事,使富平人民感受到自己的无比威力,看到清廷官吏贪婪腐劣、虚弱无力,试探出统治者临近死亡的实质。经过此事,从此以后各阶层人民革命运动就或隐或现地日趋高涨,抗路捐、交农具的斗争锻炼,就准备了陕西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为辛亥革命起义踊跃参战伏下坚强的潜在力量,这是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之二。
3、辛亥革命前夕,驿传房的革命活动。富平房客、志士,因愤那拉氏在西安不思雪国恥,不体恤人民困于旱灾的饥饿生活,而自己仍过着贪婪无耻的生活,焦子靜遂联合志士张拜云、任师竹、吴宝珊、张东白,常铭卿等,以驿传房为据点密筹反清“自治社”。但当时康、梁保皇派与革命党在理论上展开尖锐斗争,陕西也不例外,焦子靜除密护省内、外革命领导的人身安全及食、宿费用外,更重要的是大力支持同盟会以孙中山的《革命与立宪论之激战》一书,及同盟会纲领为武器,在驿传房多次集会、学习讨论,清除认识上的混乱,否定康、梁观点而统一思想。并结合行动上的一致,为革命奠下了思想、行动基础,这是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之三。
4,辛亥革命前夕,公益书局的革命活动。公益书局是焦子静和张拜云合资开设,焦负责全面主要责任,师子敬则负责除接待革命志土住、宿、食、及活动经费外,更重要的是翻印《民报》上所刊登的革命文件,及《夏声》杂志上重要文章,供同志们学习,这样就旣在省内传播了革命思想,沟通了省内、外,国内、外互相支援的渠道,又和省外革命组织建立了联系,取得宣传资料,在省内增强了传播内容力量,还因销售《夏声》杂志,除与陕留日学生发生了密切联系。甚至和外省留日学生产生了友好情谊,如山西的景梅九,这是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之四。
5、“健本学堂”及“公益书局”的创建,是为掩护驿传房据点,及适应革命急剧发展所急需,二者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同时建立,因此驿传房的收入实难负担,于是焦子静,师子敬与旅省同乡及县上各方人士洽商“借”富平会馆为临时校址,得到欣然同意,全力支持,缩短了建校过程,节省了建校费用,迅速适时招生开学,培养革命干部,适应革命急需。教员中有我县刘介夫,刘小明在校任教,还有焦子静,师子敬常到学校做时事演讲,提高学生觉悟,学生如:胡景翼、尚武、刘振邦、焦援、贾绍、纪幼亭、杨瑞轩、焦拯,刘恢侠都感受颇深,其中最突出的是胡景翼,其早已加入同盟会组织,一面学习,一面做革命活动,这是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之五。
6、辛亥革命前夕的富平学生。青年学生有天生的朝气,有闯劲,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快,斗争性强,在历次重大革命的历次事件上,总是起先锋作用。如在反清斗争中都是站在战斗的前列。富平学生也不例外,如陆军学生魏琪,师范学生纪子文,西安学堂冯志明参加西安学生罢课运动,站在前列支援“蒲案”。 纪子文以后同富平纪时若在三原密筹革命据点“勤公社”。尤以农业学堂罢课,代表张义安坚持罢课,痛哭流涕以头撞墙表示坚强不屈的决心赢得胜利。健本学生胡景翼、尚武(子文)参加大雁塔三十六弟兄歃血为盟,这些斗争的胜利不仅鼓舞了广大学生的斗志,坚定了革命信心,造就了一批新生力量加入了同盟会,如张义安就在此时加入同盟会。这是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之六。
7、辛亥革命前夕,富平的开明士绅徐志涛赴日考察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不断的进行革命活动。景志伊(莘农,后参加同盟会)参加房支部;左参议安澜(镇安人),吏部郎中又圣、选司掌印刘华(韩城人)二人在关中北馆召集陕西在京京官数十人开会支援“蒲案”。还有本县开明士绅同情革命,全力支持的如:郭锦屏、仵自新、狱官呂抚良、线润民、常茂官由县来省,就到公益书局居住,还有在省的刘梧岗,景志伊,刘介夫经常在公益书局聚集,进行活动。这是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之七。
8、辛亥革命前夕,富平留日学生张炳昌(午中)、景志傅(岩征 ),田煥章三人加入同盟会,景志博任《夏声》杂志撰述员。这是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之八。
9、辛亥革命前夕,富平刀客秘密与外县志士之往来,这是对辛亥革命贡献之九:
(1)富平刀客考娃、润娃(均失其姓)、陈老九与同官白喜相友善,经常来往于白水、富平,蒲城之间,疏财仗义、打富济贫,为穷人做了不少好事。
(2)王守身、马彦林(曹村)、刘炳章(店头)、偏斗黄老九(占彪)与耀县哥老会头子焦炎芳,以湖廣客店为据点秘密组织“哥弟会”推焦炎芳为“玉皇大爷”
(3)刀客王守身,胡彦海由于官府搜捕,在家乡呆不住,由同盟会员焦子静介绍给耀县筹办牧羊场的任师竹,安排胡彦海经管庙湾牧羊场。
10、辛亥革命前夕,新军中的富平志士。新军中的富平志士王万徳、及督练公所的刘梧岗将胡景翼介绍给新军中哥老会首领张云山、万炳南等,从此胡与新军建立了关系。张云山,万炳南经常以练武为名,与健本师生联系进行革命活动,为大雁塔歃血联盟打下了一定基础,这是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之十。
11、辛亥革命前夕,公益书局的学徒、工人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公益书局的学徒党耕九、李介生、焦广田、刘午娃、常纪营,工人有惠某(惠刘人)常西山、张建华。书局负责人教肓、培养他们互相团结、严守号规,不得洩露号密、热情接待来宾。学徒党耕九(系焦亲戚外甥,对焦以舅相称),聪明机敏、保密性强,专门负责侍候住在驿传房的省內、外革命领导,并传达信息,得到好评。西安提前起义,焦子靜指示师子敬派党连夜奔赴耀县、宜君等地,和井勿幕、胡景翼联系,如期响应了西安起义行动。李介生长于经营业务,即派至三原南大街开设通化书局,提前为各校准备好课本、文具,减轻各学校来往西安费用,并避免因渭河暴涨,课本不能按时供应,耽误开学,其他学徒都能达到号内要求。有了这些人很好的配合,才使来宾舒畅滿意,更重要的是沒有洩露机密,保障了革命同志的安全。这是对辛亥革命贡献之十一。
12、辛亥革命前夊,焦子静的亲邻厚友对革命的贡献。每个时期的各个领导人身边,都有这些身无所求的人,完全出于深厚情谊,有时是冒着生命危险,通风报信,支援革命。如焦的至亲朱遂中平时传达信息给富平仁里坊的朱子平、临潼的林必录、 栎杨的程亮弟兄、高陵县的杨春亭、蒲城县的李天佐、白水县的高峻,上述人都敬呼朱二哥。在胡捉陆儿之战,焦连夜派朱遂中赴栎杨招程亮弟兄二人支援。在反陈时,李、高对峙于蒲城,朱冒险给双方传达了焦的意见,缓和了矛盾。甘玉亭(长安人,是焦的吆车的)也与上述人有联系,特别不时给高峻送信。西安原定九月初八起义,焦与田彬臣秘密回富平隐居田家,密派咀头周某给杨介石、王绍猷送信叫作急速准备,响应西安行动,得知省城于初八日前,调走省城驻军的消息,即连夜与田彬臣赴西安与同志们共图大事。如遇特别情况,则派本堡焦林太给朱遂中送信,令其即速转告有关同志。这些学徒、工人、至亲、厚友,原来很不为人注意,今天仍然不甚显眼,也并没有给他们树立丰碑。今天,我们给革命领导人树碑立传的同时,也应该把这些身无所求的无名英雄的史迹记录下来勉我后人学习,这是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之十二。
13、辛亥革命前夕,陕西同盟分会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及结合新军、哥老会、刀客的情况。
(1)焦子静、王守身二人参加由井勿幕在三原北极宮某宅召开的第一届同盟会全体会员大会,会上研究征收新会员和推进会务方法步骤,决定稳步发展新会员,井曾在会上提议联络有实力的新军、三合会、刀客,扩大革命范围。但在当时因会员多系读书人,对会、党与刀客的关系在思想上有隔阂,没有通过井的建议。会后,井再三叮嘱焦子静及少数开拓的同志们,向同盟会各个同志解说利害,联络新军、刀客、幕亲会是扩大革命范围,壮大革命力量的重大意义。
(2)大雁塔歃血定盟是落实联合新军、哥老会、刀客的决议,富平主要是落实刀客的决议。焦子静带着同盟会纲领,三原会议精神及井的联络刀客的设想在富平开展工作,其方针是先从亲友开始,进而扩展至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其方法是慎重、缜密地吸收新会员,其步骤是先同盟会员,次则联络侠义、正直的豪侠,再到结合刀客建立革命武装。按此计划展开工作,吸收了李子平、窦宜斋、刘渭宾、米文泉、杨杰、、李香亭等。特别吸收有孝行、有俠义行为的武观石为会员,树立榜样,是为了打开阻碍联络、结合刀客的局面。密切联系同情革命的开明士绅,如郭锦平、忤自新、线润民、常茂官等。为了加强学习、提高会员觉悟和联络刀客,设了四个据点。一方面是作为富平同盟会员聚会场所,另一方面是联系刀客的据点:(A)、仁里坊李子平家负责接待同志学习、联络刀客刘发明,崔式卿、胡彦海、遂老三并吸收了张三省、田润初为会员,同时,是联络白水高峻、曹俊夫、郭坚的据点;(B)、金城堡武观石家负责送达县城区学习文件并联络县北一带刀客如石象仪、石相坤等;(C)、谢村李香亭家设私塾聘米文泉为老师进行革命活动;(D)、莊里刘玉甫家负责会员学习,也是耀县牧羊场、马栏、黄龙山采矿区同志往来的接待处,联络员杨天池、刘玉甫负责给上述地区同志送达学习文件。
(3)结合刀客,共同对敌。刀客的产生、发展,至辛亥革命前在渭北地区已形成为清政府在陕官吏的一种对抗力量。在以前同盟会与刀客互不联系的情况下,而各自孤立发展,就削弱了反清力量,存在着易于被敌人各个击破的潜危险。临近垂死的敌人,为了苟延残喘生命,疯狂反扑,残酷镇压各种革命力量,但只要在共同反清的思想基础上,紧密结合就能形成无比威力,就能战胜敌人。焦子静为了适应局势发展需要,在以前初步联系、互相了解的基础上进入结合行动的新阶段,就在武观石家召开了一次刀客会议。以尚义气、重承诺方式激励他们放弃个人侠义行为,转到以国事为重的革命道路上来,招募义士,成立革命军队,准备以应急需,石象仪当场表示愿到黄龙山招募人马。
1911年春,国内形势急骤发展,先父子静与井勿幕商议派胡景翼往耀县、宜君与邹子良联系,同时召集石象仪、石相坤、王守身、胡彦海、马正徳到药王山,对以富平刀客为主编成的六个营进行整编训练。在革命前夕,同盟会没有自己成立的队伍,而只有这一支队伍,也为其他县、区所无。从而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有力的潜在力量,是在艰苦、细致、耐心的工作下建立起来的,在革命爆发时推动了革命进展,这是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之十三。
西安起义,富平在人力上的支援
富平刀客所组成的胡景翼标、向字营几乎全是富平人,赵字营全是富平人,其他还有许多小批零散的刀客也多投入到自己有联系的部队中去。这样大批人力的支援是比有些县、区多得多。西安起义胡率富平健儿协同耀县健儿在药王山响应西安行动,光复耀县,又平了张南辉之乱。移驻三原整训队伍,补充装备,准备随北路招讨使井勿幕北上安抚延、榆,不久东西战事紧张,北上计划暂时搁置,胡遂率两营队伍援乾,战三水,克复县城,助陈树藩攻礼泉,杨瑞轩由兴平率炸弹队,进驻礼泉薛彔镇一带潜伏活动,扰敌人后方声援礼泉。
刀客考娃、润娃、陈老九率刀客数十人助同官(铜川)白喜于九月初六晚克复同官,接着收复中、宜、鄜、洛等县壮大了革命声威。
长武之战的向字营。十月初一,长武失守。十七日荀营在冉店桥附近,陷入敌人重围,管带荀占彪、帮带杨九思同时被俘,旋遭杀害,张云山得败讯,立命向紫山赶赴前方增援,多持刀矛与敌肉搏,激战两天克复冉店桥、亭口两处险要,二十四日敌陆洪涛部反攻冉店桥和亭口,酣战竟日未分明胜负。二十六日陆部又反攻,马安良助战,向营坚守阵地作战,终因后援不济全部覆没。
停战协定正式成立后。士绅刘允臣受军政府之命,邀请关中理名儒、牛梦周、张晓山,张鸿山(鸿山未去)往劝升允罢战息爭。原来是甘军马安良,得到张云山送去清帝退位布告,知大势已去,愤升允封锁消息,便招驻在邠长一带军队撤出一部开回泾川,接着彭英甲以营务处总理,代表全军于正月二十日在协定正式签字,互相换文,即日生效,升允于是处于势穷力孤地位。军政府鉴于其处于进退维谷之势,深知其残酷成性,防其狗急跳墙孤注一掷则战祸蔓延,民不堪命。为此,才有往劝之举,全其失败面子,升允亦借此下梯。到二月初十以邠长一带甘军全部撤出陕境,陇南路甘军张行志、崔正午于二十六日全部退回甘境。
武昌兵起,陕西应之,富平的张义安从李仲三守韩、合。虜逼潼关,张钫败入南山。义安率三百人当虏六营,渡河入山西凤凰嘴,夾河以大炮击虏,虏不敢犯,故潼关得完。
渭北民团使署之设及其所发生的作用
武昌起义,陕西首先响应,这给清朝致命打击。这时外县不明省城起义真像,匪类乘机蠢动,各县哥老会亦乘机增设码头,自组军队。因已人心浮动,社会秩序陷入混乱状态,军政府鉴及于此,认识到保卫西安是当务之急,认为渭北是捍卫西安重要地区,号召遍布各县的、渭北各县的爱国健儿参与保卫西安之举。遂派有声望的焦子静任渭北民团使,李天佐为副使,当时西安据点之安危,关系到西北革命成败,更关系到全国革命成败。渭北各县革命政权是否巩固与稳定,端赖渭北健儿所建立的渭北民团使署,它对保卫西安据点起了重大作用,为使西安领导机构分忧,安心应敌战略、战役之部署,使领导无后顾之忧。而且抽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援了战役,胜利地完成了革命任务,其经过是这样的:焦子静协同井崧生、师子敬、常铭卿和陆军学生董方亭、李藩侯、刘文伯、呂永超、王季常等,携带快枪几十支,十月二十八日出发,路过三原,深受地方绅民欢迎。到达富平,首先安抚人心,安心生产,扭转恐慌心理,起了重要作用,博得人民赞赏。又协同士绅郭锦屏,仵自新及同盟会员武观石、杨介石、刘渭滨、王少猷,在省城已经稳定的形势下,并结合过去共同反清的革命情谊,向向紫山、赵字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态度,热情地、极其恳切地劝导说服二人应以维护革命大局为重,乘时为国立功,向、赵深受感动,各率所部,进省投效,被张云山编为“向字营”、“赵字营”参加西路战役立了战功,尤以“向字营”在冉店桥附近抗击敌人,因后援不济,全军覆灭,但亦予敌严重打击。向、赵离富,避免了哥老会与刀客因门户之见发生战祸,对安定富平社会秩序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平了对不服安抚的焦炎芳、纪二、汪盛维之乱,从而富平社会秩序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接着李天佐平了高陵王三之乱;妥善解决了白水县哥老会头子张海清篡权谋害曹俊夫诡谋;同时分派人员到蒲城、澄城等县,协助地方安定社会秩序,从此渭北各县恢复正常秩序。为巩固革命政权,安排负有声望的同盟会员刘渭滨任富平县长,开明士绅呂抚晨、郭藩(锦屏)任学务局正副局董,同盟会员李子平任富平第一高等小学校长,同盟会员武观石任富平民团总局团长,维护富平地方治安,民团使署招募渭北各县健儿,自带枪支踊跃应募,编成三个营,并派陆军学生刘文伯等加强纪律训练,进行爱国教育,巩固了革命政权。这样胡景翼、张义安才能专心支援东、西战役。焦还抽出左右手师子敬随陈树藩,焦的卫队长高峻援晋。
以上是富平父老在辛亥革命前夕冒着身家性命秘密进行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后将热血洒向战场,这就是富平父老推动陕西辛亥革命的巨大贡献。在生死存亡时刻,他们以忘我精神保卫革命,为革命日夜奔波,忍受大自然多少磨难,把自己的热血,自己的爱都倾注在革命的战斗中,难怪党和人民对他们的感情如此真挚。
现从我的知识水平和角度写出革命活动的一个侧面,范围狭小不够全面。希望通过各个乡间辛亥革命第二代在辛亥革命将近八十周年,老辈皆已作古,史迹没有文字记载,致事多不彰,搜集史料工作上有很多困难,为了充实、丰富富平和陕西辛亥革命的历史内容,不要因事迹景象知之不多、模糊而畏缩搁置。因为还有很多歌谣、传奇,零碎的、甚至片言只语、残简是历史的痕迹,不可轻视它长久存在的原因和价值,它暴露着人和事件的本质和其他的人或事的内在联系。只要我们以这些为线索,跟踪搜集、分析、综合,就可以写出一部富平辛亥革命史,激励后代学习、继承、发扬老辈的爱国遗志,恳望文史委员会支持。最后希望同志们解放思想,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脉搏,以开拓精神为动力,为改革,为现代化,为祖国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