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艺术家郑爰居
辛亥革命网 2011-11-2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郑爰居年青时向往进步,辛亥革命后倡导革故鼐新,并率先剪掉辫子,被乡里戏称为“郑大和尚”;他早年毕业于山东政法专科学校,毕业后在青岛等地从事律师工作。他擅书法、绘画、靠自修成为现代著名金石艺术家与藏书家。同时是著名文物收藏家。
郑爰居在解放初期,对青岛文物的收集与保存,功不可没!建国初期,文管会在郑爰居的主持下,每年都将收集到的文物、字画和古籍举办展览会,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些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1949年11月青岛市成立了文化古物管理委员会由专家学者、文物收藏家、鉴赏家组成,郑爰居被任命为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王景宗、张公制、华岗、王卓青、王统照。干事有孙元信、王云劬、刘善章、张适之、韩宝生等共计34人,均为资深的饱学之士。解放初期,有许多书画图书陶器等文物流散于社会,在郑爰居主持下,文管会积极开展工作,包括接收建国前遗留下来的文物,在全社会广泛进行文物征收工作,还从造纸厂、废品站等处抢救了相当一批珍贵的文物和典籍,郑爰居以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鉴别考证,去伪存真,为以后成立的青岛市文物局和博物馆打下了雄厚的基础。1950年5月,青岛市文管会为了向广大市民进行热爱祖国和保护文物的宣传活动,举办首次历史文物和社会捐献文物展,其中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的知名文化人带头捐赠的珍贵文物,如郑爰居捐献的周朝古铜器、副主任委员张公制的古籍和碑帖等。这期间征集和收购到的,有些不乏国家级珍贵文物,直接送交中国博物馆收藏,曾受到中央文化部的褒奖。
1951年,郑爰居主持的青岛文管会开始组织文物普查,历时数年,主要考察了崂山地区的各类文物,颇有收获。如1952年在惜福镇李家宅头村发现龙山文化遗物,专程送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产生较大影响。数年间,文管会发现一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代刻石等。
郑时(1891-1958) 亦名再时,字云渠,号爰居,室名寒松堂。祖籍是山东诸城程戈庄乡任家庄子村,1930年避乱长居青岛市,曾在平原路4号与8号及信号山路16号住过。现代著名金石艺术家,同时擅书法、绘画、并为藏书家。
郑时自幼即喜好攻读王筠(字箓友)著《说文解字》,勤奋好学,诗、书、画、印功力深厚,涉无不精。他成年后善交进步有识之士,得交潍县名藏书家丁锡田,借录所藏王筠著《清诒堂文集》二册,因辗转反侧传抄,中多讹谬,与同里文人王叙卿几经校雠,复盖以已刊各书序跋,共得文百二十余篇,诗词十余首,对王筠诗文考证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5年春,到济南拜会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又搜集了一批王筠著作,予以研究,著《王箓友年谱》与《王筠文集校录》及《王箓友先生著述考》等。他与王统照、臧克家等诸城籍文学家多有交往,与孟昭鸿、徐孝闻、王云劬、王昭范等人也经常有诗词唱和。王统照写有《示爰居》二首,其中一首写道:“海滨云树记同游,廿载飞光梦里求。赌酒楼头邀明月,论文林下惊霜秋。”另一首写道:“碧桃未落放娇棠,絮影芜痕一道长;卧看沧波变风雨,午宵渐喜密阴凉。”
郑时喜藏书精品有清抄本《周易嗯义析疑》一卷(已赠山东省图书馆)、抄本王筠《马首农言校勘记》等;又喜收藏名人手札,有《福山王懿荣致诸城尹彭寿手札》真迹等。他自青年时代曾潜心研究金石,“无论钟鼐彝铭,甲骨简牍,无所不通,同时精于治印篆刻”其刀法瘦劲,结构奇古;他收藏金石汉印及古籍,卷帙浩繁,十分丰富;他善书法兼及绘画,犹精篆书魏碑,然其字难求矣。
日本占领青岛后,伪青岛市图书馆开馆,伪政权及教育局闻他知识渊博,以高薪邀他出任图书馆馆长一职,他说:“我堂堂七尺男儿,岂能为五斗米折腰!”遂予以断然拒绝。整个日伪时期,他坚决不任伪职,以自由职业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