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勇士、章太炎爱婿——朱镜宙的传奇人
辛亥革命网 2011-11-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金中桓 查看:
1923年秋天,时居上海的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的家里,来了一位因公务顺便拜访的青年客人。他的到来,引起章先生夫妇的高度重视。
他名叫朱镜宙,字铎民,号“雁荡老人”,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890年1月13日)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瑶岙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大革命勇士
朱镜宙6岁入私塾,13岁进当地文昌书院学经史,16岁应童子试不中后插班瑶岙村铸英小学。两年后考入乐清劝学所所长曹志舟创设的师范讲习所,以学业成绩第一名毕业,任铸英小学教员。宣统二年(1910),21岁的朱铎民自筹学费,到杭州以朱衣德之名考入官立浙江高等巡警学堂。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武昌起义。其时钮永建在上海组织学生军,朱铎民在杭州联络同学响应,并执笔撰写宣言,送到《全浙公报》发表。宣言文采飞扬,鼓动性很强,被传诵一时。杭州学生报名参加者一星期逾千人。朱铎民面谒浙江省都督汤寿潜,请他接收这些热血青年,汤督当场允许。朱镜宙自己被编入新军82标军,任第三队司书。
1912年3月,浙江巡警学堂并入浙江省公立政法专门学校,朱镜宙退伍复学。在校期间身怀满腔救国之志,先后在《自由报》、《民铎报》任编辑时,发表了大量鼓吹反封建的革命文章,赢得革命志士与革命民众的好评。后又自创《天钟报》,为了保持报纸的言论自由,他谢绝浙江省都督汤寿潜的赠款。1913年,著名的“二次革命”失败,《天钟报》以言论偏激而遭查封。
1914年6月,25岁的朱镜宙从浙江省公立政法专门学校毕业,并正名朱镜宙回到温州,与刘金声、李冠夫等创办《天声报》,自任主笔。1915年夏,因鼓吹革命,文字激烈,报馆被封,人被当局逮捕,5天后经保释出狱。当时,袁世凯推行帝制,上海的爱国人士纷纷以言论呼唤国人“倒袁”。朱镜宙即赴沪与张季鸾、曾通一、康心如等创办《民信报》,主持地方新闻及时评(该报总主笔为张季鸾,文艺版总编辑为章太炎),联合叶楚伧、邵力之的《民国日报》、谷钟秀、张镕西的《中华新报》、徐朗西的《民意报》,以于佑任的“民立图书公司” 为掩护,相继刊出大量“反袁倒袁”文章。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民信报》停刊,朱镜宙应北京《民苏报》之邀任编辑。
1917年8月,孙中山南下护法,在广州就任军政府大元帅。朱镜宙看到南方革命高潮涌动,随即南下广州,被聘为军政府参议。这时的朱镜宙已是非常成熟的革命志士,他拜见孙中山时得到孙中山的器重,也得到时任大元帅府秘书长章太炎先生的赏识。
巨著震国人
朱镜宙在广州停留不久,应新加坡《国民日报》之聘,赴新加坡任该报总编辑。当时新加坡侨民均为闽广人士,各以县为单位自建会馆,各自为政。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朱镜宙在《国民日报》社论中呼吁华侨丢弃小我,筹建中华会馆,相互团结于中华民国之下。该言论为华侨社会所重视,报纸销量大增。英国政府则认为朱镜宙鼓惑人心,在无法律依据驱逐出境的情况下,以政治手段逼其离开报馆。遭此,朱镜宙萌生了着手编写一部南洋志书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