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籍辛亥老人夏铭章
辛亥革命网 2011-10-24 00:00 来源:上虞新闻网 作者:辰易 查看:
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延续了二百余年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政府,在辛亥革命的隆隆炮声中轰然被摧。至此,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终于寿终正寝,其间虽有如辫子军张勋等的复古闹剧粉墨登场,但都只是昙花一现,便作鸟曾散,成不得气候。正如国父中山先生所言:天下之事势,浩浩荡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凡阻挡历史潮流者,都被前行的车轮所抛弃。武昌首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浙江陆军八十二标统周赤忱被拥推为浙江革命军总司令,举戈倡义,决定于农历九月十六日夜间——即辛亥革命暴发后的第二十七天之后,在杭州寅夜举事。
革命军在行动前作了周密的组织筹备工作。在由八十二标弁目队(优秀的正副班长)组成的敢死队中,年仅二十二岁的虞籍青年夏铭章被任命为尖兵长,敢死队伍在队长张健的率领下,摸黑向杭州巡抚衙门进发。待大队人马迂回靠近府衙,走在最前的夏铭章举枪向抚台衙门守兵射击,就此打响了辛亥革命暨光复杭州的第一枪。敢死队突破清兵防守,冲进抚台大门,经与抚署卫队一番激烈枪战,趁敌人喘息的机会,夏铭章像下山的虎、冲天的鹰,带领全班人马一跃而起,冒着枪林弹雨,迅速冲进巡抚衙门的花厅,捉住了头戴大红花翎顶子仓皇逃命的浙江巡抚曾韫。翌日凌晨又率原部与旗下营展开恶斗,交战双方呈胶着状,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才赢得胜利。随即周赤忱率领的革命军控制了整个杭州城的军事要点,杭州全城宣告光复。
在光复杭州中甘为马前卒、立下汗马功劳的尖兵长夏铭章,是上虞陈溪乡(旧称南乡十九都)夏家岙人,达才是其号,铭章是其名,清光绪十五年(1889)生人。夏家岙村是由半岙、大兴两个夏氏集居的自然村组成,两个自然村又有若干小自然村,如半岙有铁山后、泥沙湖,大兴又分新宅、老宅、大法口,夏铭章家就在大兴大法口的石桥岭。夏家岙地处上虞最南端,毗邻余姚,四面皆是层峦叠嶂。山上多毛竹,间有参天树木。一直以来,由于地形闭塞,交通不便,十九都人生活十分困难,时有民谚形容十九都人的清贫:十九都人苦,腊烛横放档,柴头当棉袄,吃的六谷糊,走的石弹(砌)路……当然也有头脑活络、有创业意识的人家,他们利用丰富的毛竹资源,开办起造纸厂,靠造纸养家糊口。在每年新竹长成时,厂家就大量收购新竹、箬壳,然后把新竹、箬壳泡浸在蓄有石灰水的纸塘里,致使腐烂,然后打捞出纸浆纤维,经过干打、沤竹、湿打、抄纸、松纸、晒纸等几个过程,做成粗劣的纸张。在文化生活用品极其匮乏的时代,制作的这些纸张倒也成为十分走俏的商品,它成为十九都人谋生致富的主要手段。我曾祖父夏思梅和夏铭章父亲是世交,当时他们就是靠造纸薄有所积,除了布施乡里外,还供孩子读书学艺。夏铭章父亲是当地较有名望的武秀才,在城里举行的武术比赛中,每有名次斩获。但因整日与朋友舞枪弄棍,不事经营,上辈传下的造纸业挨到他手中已不复巩固,几近颓败,他的家道也逐渐中落。武秀才身份并未给家庭带来多少经济方面的实利,反而因武废商,生活每况愈下,因此,夏铭章父亲不希望儿子走自己的武学之路,便在儿子不到七岁时送他入塾读书,以期通过文考建立功名,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
武秀才出身的父亲当时在南门外(丰惠以南)大小也算一个名人,与县城丰惠举人出身的王佐关系不错,夏铭章在当地私塾读了几年书后,在王佐帮助下转学到丰惠城里。丰惠读完高小,因家境拮据而辍读,后又经王佐介绍,到绍兴王世裕(周恩来舅父)所办的白话报馆做学徒。他一边干活挣钱,一边学习文化。绍兴是同盟会领袖人物秋瑾、徐锡麟的故乡,思想开放、活跃的人物很多,他在那里学到了新知识,接受了新思想。1907年,18岁的夏达才目睹了清兵包围绍兴大通学堂抓捕革命党人秋瑾以及秋瑾在轩亭口壮烈就义的过程,触动很大,觉得要救国救民,光靠说说写写还不够,必须以暴制暴,用武力推翻旧政府,这样才能创建秋瑾女士为之献身的共和政府。就这样,他辞去报馆的工作,参加了浙江新军。
夏铭章自幼受父影响,爱好武学,小小年纪,就膂力过人,腾挪跳跃,如同灵猫,在军队时,他就凭着一身钢筋铁骨,矫健身手,深受上司钦服、下级爱戴。至今在夏家岙村还留有其父和他练武用的沉重的石墩一对。
中华民国成立后,夏铭章一直在浙江新军部队任职。1917年为拥护孙中山先生的西南护法政府,曾随部队出征福建,转战浙江。1921年至1926年,任浙江保安队分队长、总队长。上世纪初,中国政局处在剧烈动荡之中。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南北出现群雄割据局面。为保存辛亥革命成果,1926年国民革命军在广东誓师北伐,决定消灭军阀割据势力,完成中华民族统一大业。但当时以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为首的北洋政府占据着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国发达地区的大片土地。北伐战争阵线长,耗时久,战争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北伐军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奋勇当先,以弱克强,不断取得胜利。1927年2月,国民革命军东路军笫一军占领浙江全境,3月22日进驻上海。夏铭章时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师第六团第二营营长,这是一支以浙东子弟兵为主力的精锐部队,他们在攻克宁海、宁波、绍兴等地,肃清浙江境内的孙传芳部队后,又于3月上旬开始攻占淞、沪。夏率部在上海松江、南翔一带与孙残部交战,彻底击溃了孙在浙江、苏南一带的军事力量。后又挥军北上,在江苏宿迁参加对军阀张宗昌的战斗。在与孙、张军阀部队的战斗中,夏铭章带领的那支训练有素的浙东部队冲锋陷阵,所向披靡,配合北伐部队东路军从浙北、苏南向盘据在北方的军阀巢穴推进。1928年12月底,东北北洋政府五色旗改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即东北易帜,至此北伐成功。北伐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清末以来中国地方势力各自为政的分裂局面,国民政府也由此进入十年黄金发展期,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1929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这段时间,夏铭章先后任国民政府宁波要塞司令部营长、团长。升任消息传到上虞,引起上虞民众关注。《上虞声三日报》当时就发表了一则标题为《邑人夏达才升任任波防守司令部步兵第一团团长》的短讯,内容称:“宁波防守司令部守备一营营长夏铭章,号达才,本邑南乡十九都夏家岙人,久参戎幕,学识与经验俱称丰富,约属亦严,向为历任司令所器重……”从这则短讯可知,夏铭章不仅具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和经验,还善于治军带兵,深得上下钦服。诚然,在宁波任职期间,他整饬军务,构筑战壕,加强海陆防备,又减税免役,爱民如子,受到地方百姓拥戴。此间,他曾数次回老家夏家岙省亲,并出资委托人修成夏氏宗谱24卷,还主持修建了夏家宗祠。后来,祠堂根又成为大兴村的别称,祠堂里的高台在文革时还常常演出样板戏,招引两堡数百人观看。
抗战前夕,戎马一生的夏铭章解甲回到上虞。不久,沪淞战役打响,抗日战争全面暴发。在上虞民众强烈的抗日情绪感染下,他毛遂自荐,老当益壮,出任上虞县抗日委员会委员,县抗卫团副司令兼自卫队队长,并任福建省政府上校参谋,浙江粮政局业务部副主任兼运粮手车队队长等职,在浙闽两地积极领导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4月,他在上海被日本宪兵队逮捕,日方打听到夏铭章是中国军界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元勋级人物,想拉拢他,使其成为大东亚圣战中的一粒“绥靖”棋子,对他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夏铭章在狱中受尽折磨,但不管日方对他开出多么优厚的反水条件,他坚决拒绝,严辞呵斥,保持了坚贞的民族气节。后在上海及浙江爱国人士鼎力救助下脱险。
1942年至1943年,夏铭章任国民政府余姚县县长,在任期间,关心民疾,修塘筑路,亲历亲为,同时与日顽势力针锋相对、迂回斗争,为保障民生、维护地方安定厥功甚伟。
由于有在国民党军队行伍打仗的这段历史,解放后,夏铭章受到种种政治冲击,但他不消沉,不懈怠,相信雨过天会晴。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他在古稀之年仍一如既往地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1961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从此移居上海,直到1983年因病逝死。夏铭章一生经历辛亥革命、护法斗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又经历解放后的数十次大大小小的斗争运动,每每化险为夷,可以说是传奇一生,壮烈一生。他是上海自文革后硕果仅存的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六个老人之一,在他身上,曾经汇聚着上一个世纪发生在中国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今年的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的纪念日,作为夏铭章故乡的后人,根据手边所存的点滴资料,缀成此文,以表达对这位充满传奇的辛亥老人的深切缅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