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来甫和江琴荪父子俩纪实(2)
辛亥革命网 2011-10-22 00:00 来源:徐汇报 作者:陆翔 郭关元 王月爱 查看:
1912年元月,孙中山下令继续向北进军,江来甫任第四支队长。两淮平定后,江来甫升任第一混成协协统(相当于师长),率部光复盱眙。期间所向披靡,接连攻下凤阳、临淮、正阳诸关隘,与中路皖军柏烈武部会师,准备挺进颖州(今安徽阜阳)。当时颖州由清军倪嗣冲把守,江来甫部在城南四十里铺遭到敌军顽强抵抗,战斗异常激烈。江来甫亲临阵地,身先士卒,然而在包抄时,被敌人发现,在炮火中,江来甫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其遗体被敌人夺取后,被残酷地割下首级,悬于阵前示众。在战斗难解难分之时,皖军一个整旅援兵赶到,打退了敌人,攻下了颖州。团长卢慈佛将江来甫尸体觅到,并找回了首级,江来甫牺牲时年仅三十四岁。消息传到南京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陆军总长黄兴极为悲痛,下令在江来甫的故乡淮安建祠纪念,并亲笔题写“江来甫烈士专祠”七个大字。
辛亥革命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江琴荪
江琴荪,江来甫嗣子,生于1894年,1911年从江苏陆军小学学堂结业,升入陆军中学,时年17岁。由于清朝政府由维新派人士策动推行“新政”,同时废止了科举制度,兴办学堂。江苏陆军小学便是在这种风气下建立起来的。这是清末军制上的一种全国性设施,是模仿当时德国和日本军制而设立的,分为三级。这三级学堂内部的组织和设备均极完善,训练和管教既严格又认真,且待遇甚优,全省报名者不下千人,而录取名额仅一百三十名,因此学堂要求极高。
江琴荪老人(右)与老伴
由于进入陆军中小学堂的学生,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清朝文武官员的子弟。因此辛亥革命爆发以后,文武官员的子弟大多数被叫回家去。江琴荪则因父亲江来甫在当队官,因此也跟着一起参加了革命,从而走上了从军的道路,并成为学生敢死队的一员。当时学生敢死队中的几十名学生得到密令须日夜赶制炸弹,由于学生们懂得一点科学原理,因此一说即通、一学即会。当时制作的炸弹为九公分高,直径为七公分,中间插一铁皮管内装配制的炸药,铁皮管外围安装碎玻璃片,再加盖密封。这种炸药携带便利,威胁性大,杀伤力强,又易于命中。在战场上投掷,步兵可以借烟幕前进,便于接近敌人,这是当时清军所没有的武器。此外,学生敢死队在随第九镇三十三标光复南京以及挺进两淮地区时,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学生家长函电纷纷催促回家继续读书,后由支队转发“参战证明书”和旅费,除江琴荪、曹笑萍二人已正式委为第三师第五旅团司令部少尉级军官,仍随支队向北进军外,余均各回原籍。
在其父江来甫牺牲后,江琴荪护灵柩回原籍,葬于板闸篆香楼江氏祖茔。此后,江琴荪在第九师团担任上尉参谋,随军在韩庄讨伐袁世凯。之后则在湖北省警备中区第一营第一哨担任哨官,驻扎于襄阳。
江琴荪:要抗日救国想和平统一
辛亥革命结束后,江琴荪一直从军。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为了抗日救国救民,担任国民革命军第167师少将参谋长的江琴荪,在指挥长江天险马当要塞对日作战中,耳被炸聋,身负重伤,吐血不止,可谓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江琴荪在屡战屡胜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不久,又晋升了贵阳警备司令部少将副司令兼参谋长等要职。抗日战争结束后,江琴荪离开军界转入工商界。
解放后,在党的号召下,江琴荪参加了西湖路民工大队劳动,并在贵阳市物资回收公司第三合作商店工作。在文革期间,江琴荪虽然受到迫害,被迫到贵州省贵定县摆龙公社参加生产劳动,但他却没有灰心。三中全会后,江琴荪克服了种种困难,陆续为贵州、淮阴、淮安等地撰写了文史资料十余篇,为地方志的撰写提供了真实的资料来源。
江琴荪曾说:“在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宣言中,曾言反对分裂割据,坚持全国统一!”此番谆谆教诲,使他终生难忘。为推进两岸和平统一,1982年江琴荪先后担任贵州省文史馆名誉馆员、贵州省“民革”顾问、贵阳市对台工作组成员。期间,他以自己切身经历,尤其在对台工作中,做了许多交流,他还多次给在台湾的大女儿江惟一、老朋友胡佛、夏季平、谷正刚、王天明、彭孟缉等知名人士、要员写信,介绍大陆日新月异的变化。
后记: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在辛亥革命前后,无数革命先烈在起义中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中许多人像江来甫烈士一样甚至无法觅得一张留影,只能通过阅读《革命人物志》等书籍中记载的寥寥数语来进行悼念,或者通过后人的回忆来纪念。江琴荪在为其父江来甫烈士的纪念碑题词中是这样写道的:“神州万代国魂在,泪洒云山凭悼哀。血染中华封建史,帝王将相不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