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先驱谢飞麟(2)

辛亥革命网 2011-10-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黄斌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辛亥革命及二次革命中,嵊县革命志士表现得极为英勇,并立下了赫赫战功,而谢飞麟表现得尤为突出。 ,民主革命先驱谢飞麟,

  时浙江都督屈映光对谢飞麟多方威胁利诱。后因有人告密,屈映光密令驻绍部队袭击塘湾临时指挥机关,谢飞麟在部下、同志的掩护下艰难脱险,兼程赶回嵊县。回嵊后,与马逢伯、胡士俊、王潜庵、张文农、周岱僧、周志由、陈松鹤、钱宠一、陈志赓、童济时、王炯武等人辗转于宁、绍、台、嵊等地,联络部署军事活动,并被推为浙东护国讨袁军总司令,设司令部于嵊县东乡清隐寺,聚集民军达二、三千人。

  清隐寺,位于嵊县东部忠节乡十三都三峰山南麓,现北漳镇塘坞村所在地。作为千年古刹,始建于唐大中七年(853),始建号三峰院;北宋治平三年(1066)改赐清隐院;明代改院为寺。嘉靖(1522—1566)中,寺毁于火;万历二年(1574)僧惠奇重建。清嘉庆十六年(1811),住持普利与徒融化重修,复建禅堂一所。据《剡录》记载,清隐寺北山峰峭拔,路通鄞县雪窦山;其第二峰有龙池,池中有金蛇金线文,龟蛇现则雨,前有二洞桥,桥下清涧湍激,又有四照亭,左右有二巨壑。可见,清隐寺地势险峻,气势磅礴,是用兵的佳境。

  谢飞麟在清隐寺组织民军,居间赞襄的有胡士俊、王炯武等人,又因饷糈接济困难,部队未能全部结集。谢飞麟一面致书浙江都督屈映光,痛斥其依附袁逆,首鼠两端;一面致书全浙军警政学商报各界及团体志士,表示“愿率敢死士为诸君子前驱,不倒屈不休,不倒袁不休,虽败虽死不休”(《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第52页)的坚决态度。但不久,屈映光倒台(屈4月12日上任,5月5日被迫辞职,前后只23天),革命党人吕公望出任浙江督军兼省长,重新宣布浙江独立,加入护国运动。在浙江省政局已变的情况下,谢飞麟仍认为“袁一日不死,吾等责任一日未完”,不愿中止武装北伐讨袁的大业。

  1916年,黄郛、殷铸夫、张群等人在上海组织浙江都督府驻沪代表机关,联络西南各省,举倒袁大计。谢飞麟派陈志赓前往沪、杭联络,不料在此期间,清隐寺司令部遭到嵊县知事牛荫麟、驻嵊防营管带王鹤臣乘谢飞麟率部外出时带兵突然袭击。当时清隐寺只有数十人,数人被杀,秘书钱竹安被捕,押解嵊城肩挂被杀同志首级示众。胡士俊赖当地人引导,匿于地窑中,饿两昼夜,幸免于难。

  6月6日,袁世凯病死。浙江护国军政府电令谢飞麟遣散所部赴沪。在这种情况下,谢飞麟只好“善言散所部”而到上海。谢飞麟在倒屈讨袁斗争中几次遇险,艰苦备尝,“殆较二次革命尤甚”。虽屡遭失败,仍矢志不渝,直至袁世凯死后才停止军事活动。虽然最终是一个不了了之的结局,但在护国运动史上仍应占有一定地位,因为它不仅促使了屈映光的倒台,而且在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中,可说表现颇为坚决和突出。因为像谢飞麟那样同时组织起有二、三千人讨袁军进行武装斗争的,在当时是不曾多见的,《浙江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中,迄今均未提及谢飞麟的倒屈讨袁活动,这是一个不小的遗漏。

  在辛亥革命及二次革命中,嵊县革命志士表现得极为英勇,并立下了赫赫战功,而谢飞麟表现得尤为突出。谢飞麟与竺绍康、王金发等嵊县志士虽然出身秀才、贡生,但在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以文人而为实行家纵横一时,声振两浙”,不愧是胸怀韬略,足智多谋,有胆有识的革命志士。嵊县人民的性格中刚勇好强、纯朴坚韧的一面以及善于吸收、勇于开拓的精神,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和传承。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嵊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嵊县文史资料 第5辑第8辑 辛亥革命史料专辑.1987.1992.

  2、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浙江图书馆编.辛亥革命浙江史料续辑.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0.

  3、胡国枢著.光复会与浙江辛亥革命.杭州市:杭州出版社,2002.

  4、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5、浙江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浙江省图书馆编.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6、汪林茂著.浙江辛亥革命史.杭州市: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7、宋高似孙撰. 剡録.

  8、任桂全主编;《绍兴佛教志》编纂委员会编.绍兴佛教志.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08.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