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辛亥英烈之刚强忠义巾帼
辛亥革命网 2011-10-10 00:00 来源:原创 作者:袁代奎 查看:
重庆辛亥英烈之刚强忠义巾帼
袁代奎
“蜀中巾帼富英雄”(郭沫若诗句),重庆辛亥英烈中,亦不乏雄才大略、刚强忠义之杰出女性,可歌可泣,光耀千秋。
一、1911年初同盟会黔江起义领导人王克明之妻杨氏。1910年12月底,起义主要领导人温朝钟与王克明等以朝山为名,到凤池山商讨起义事宜,不料消息走漏。他们当机立断,决定提前起义。1911年1月3日(庚戌年腊月初三)200多名义军齐集凤池山,推温朝钟为义军司令总长,王克明为次长(副司令)、黄玉山为后勤总长、张巧功为总指挥、谈茂林为军需部长、王裴然为参谋长,发布反清檄文,剪除发辫,臂佩白布章,外衣前后书“革命军”三字,手持武器,揭起“奉天承命,扫清灭洋”的大旗起义。
7日义军在观音寺歃血誓师,兵分两路,攻克黔江县城。9日撤离至两会坝,进行扩军整训,更名为“铁血英雄革命军”,兵分两路再次攻打黔江县城。12日傍晚,温朝钟部到达城郊西门范公祠一带,即遭清军援兵伏击,伤亡惨重,被迫退至湖北咸丰县破水坪、再退飞龙寺, 28日拂晓清军攻破飞龙寺,温朝钟壮烈牺牲。王克明在率兵掩护温朝钟撤离黔江战斗中,所部被清兵冲散。他潜回小南海家里,被同村同族王可臣出卖。他拼死掩护侄儿王建邦脱险,自己落入官兵手中,惨遭剖腹挖心,慷慨就义。
王克明之妻杨氏,是他在从事革命活动中结识的红颜知己,读书通大义,嫉恶如仇,智多谋足,胆识过人,且能文知兵,巾帼不让须眉。她继承丈夫遗志,誓为丈夫报仇。他同侄儿王建邦坚持斗争,组织群众,率领余部,记名“革命军”,在川鄂边界一带游击清军。9月,他们率部杀奔成都,投身保路运动。武昌起义胜利后,他们挥师故里,杀了本族败类王可臣,写信催促谈国材急速举义。谈国材约同志百余人入城,召集士民,开会演说激动,号召反清革命。宁成衡首先署上姓名,曰:“举事不成,有祸我们也毫无怨悔。”于是百余人相继署名。知县王良鼎认定60余岁的原义军参谋长王斐然是“祸首”,逮捕关押,杨氏与王建邦、彭铸臣率革命军百余人入城,挺身进县衙,她豪壮凛然地对王良鼎说:“此事乃我所为,于王斐然无关也,若欲杀之,请先杀我。”王良鼎惧怕,只好将王斐然释放。他们遂赶走王良鼎,于11月13日成立黔江军政府,大家推举彭铸臣为司令,宣布独立,迎来了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清王朝在黔江二百多年的统治。
二、长寿起义领导人廖树勋之妻。廖树勋(?~1912),字子亚,四川金堂县人,武昌陆军中学毕业。从小敏捷过人,为人侠义,幼习拳技且喜侠游,经重庆名拳师、同盟会员张树三家介绍,加入了同盟会,颇得会内领导的信任和器重。
1907年,廖树勋由上海回四川图谋起义。来到长寿,在城郊的清静庵私立学校和起凤学校任体育教员。1910年应长寿县立林庄高等小学校校长殷华廷之聘,担任体育教习。他与留日归来的同盟会员涂德芬在该校积极进行革命活动,有意将学生从练习一般体操引向军事训练,从教队形变换到学习掌握格斗、射击技术,将该校供学生作军事训练用的毛瑟枪一百余支、子弹数千发掌握起来,以备起义。他还将年岁较长、思想进步、体格健壮的学生择优介绍入盟,为革命培育力量。1911年10月得知武昌首义,廖树勋即与涂德芬、左尚等盟员积极筹划起义。11月18日在县考棚(即考场)召开了全县民众大会,宣布长寿起义,成立长寿军政府,公举廖树勋为总司令,左尚、傅春潮为副司令,涂德芬为参谋长,殷鲁为临时县议会会长。未费一枪一弹,顺利地驱逐了满清王朝的官吏,建立了革命政权,长寿成为武昌起义后四川最早独立的县之一。随即奉蜀军政府“从速光复梁山、万县”的指示,廖树勋昼夜制作炸弹,充实武器,亲率县属各乡民团和哥老会勇士一千余人,扛着武器,出征梁、万。1911年12月底,抵达梁山,扎营城郊,派人前往交涉,以期不战而屈人之兵,使人民免遭战火之灾。却中敌假投降奸计,被偷袭中弹身亡。
廖树勋之妻有文化,多智谋,知书识理,颇有胆识,为其得力助手和忠实追随者,跟从廖学得制造炸药、炸弹技术。她得悉丈夫为国捐躯,极为悲痛,欲往复仇。于夜间配制炸药,准备制造炸弹。她将炸药秘放于一个小铁箱内,不料被两个少年发现,好奇地偷偷打开小铁箱,抓起药末观看。她发现急忙制止,他俩将药放回铁箱,一些药末洒落在小铁箱锁簧及四边凹凸处,骤然关下箱盖,锁簧碰压药末,引爆箱内炸药,轰隆一声巨响,俩少年倒在血泊,几乎丧命;她亦重伤其臂。廖妻复仇之事虽未成功,但复仇之举的精神和行为,得到人们的同情、敬重和颂扬。
三、涪陵军政府司令高亚衡之妻廖帼英。高亚衡(1879~1949),字德泰,重庆市涪陵区蔺市镇人,清末秀才,留学日本,为孙中山同盟会首批会员,是四川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09年后,川中各地同盟会起义相继失败。1910年李蔚如(鸿钧)返涪与高亚衡密商,决定准备在涪相机起义,加紧与各方面取得联系,并赶急制作、准备起义时应用的一切物品。由高亚衡之妻廖帼英密制数以千计的起义者臂章、符号,并绣制一面“汉”字带18圈的大旗,负责密存。此乃绝密大事,不便雇请保姆,皆须廖帼英自己在深夜制作,她日夜辛劳、连续数月,劳累过度,竟至咯血。1911年武昌首义后,高亚衡率先在下川东成功支持长寿反正、领导涪州光复,随后,即派惠春山到鹤游坪分州、杨维范到武隆分州主持两地的起义,光复涪陵全境。11月20日涪州军政府正式成立,高亚衡任军政府第一任司令,李鸿钧为副司令兼军政部长。不久,廖帼英病情加重,多方救治,医药罔效,不幸与世长辞,殊可痛惜!当载诸史册,流芳百代。
四、蜀军第五师十八团连长程鼐珍之妻余氏。程鼐珍(1887~1913),江津杜里人。幼即聪慧异于常人,修业过人。1906年,到成都入商业专校,1911年夏将毕业时,保路运动风起云涌,程鼐珍则归故里,沿途演说,疾呼破约保路,闻者皆叹服,改革思想,跃跃然动。武昌首义成功,年底清帝逊位,民国粗建,程鼐珍投袂而起,认为“今天下乃用武之天下,埋首章句作酸秀才奚为哉!”赴渝考入蜀军随营军官学校。次年毕业,派为见习排长,驻万县。以清乡力,升连长。癸丑讨袁讨胡,熊克武已失败,程鼐珍在万尚未得确报,陕西军攻势猛烈,七昼夜不得息。他见众寡不敌,精疲力竭,则突破重围,身负数创,复击杀数人,腹中弹伤,退奔九思堂坐死路隅。敌军飚至,见其身著军服为军官,争相支解遗体以邀功请赏。惨绝人寰!
程鼐珍家故贫,妻余氏,年方二十余,赡养七旬婆母,鞠育幼小子女,节俭度日。程鼐珍殉难后,生计断绝。时乡中风传附袁军政府行将大肆查抄革命党人,株连九族。其母皤然白发,哀病自伤,屡濒于危。余氏匍匐死所,泪涌号泣,万念俱灰,数日不吃不喝亦不言。她不甘受辱,不愿偷生,也不欲遗留弱小儿女在世上孤苦无依、受苦受难,就手持利刀砍杀三岁幼女,行将自刎,家人围救,得以不死。入夜,她乘众人疲倦,疏于防范,自缢身亡。当她手刃幼女时,所幸其半岁孺子正在乳母处,得免于死。何其伤惨,碎人肝肠;夫壮妻烈,万古流芳!
辛亥英烈为国家民族正义事业而牺牲,妻子为保持节操追随丈夫而殉节的,亦为不少。蜀军政府警卫军标统(守卫团团长)、第五师十九团团长周国琛(字际平,巴县人)1913年8月率部参加“二次革命”, 10月讨袁讨胡兵败,五师溃亡, 22日走至忠县,为袁、胡死党周骏所部营长兼县知事吴雨可捕获枪杀。周国琛之妻妾誓不改节,不久其长女以忧病而殇,其妻继之赍恨以殁。还有十九团骑兵、巴县人左占标之妻李氏。重庆反正时左占标为近卫军兵士,1912年补五师。讨袁军起,奉命由合川进攻,9月5日列阵合川大石桥、烈面溪,左占标率队冲锋,中弹身殒。战殁后月余,其兄左受之始得知,前往寻尸,已不可得。妻李氏大恸,一病不起,自尽以殉。
本文撰写时,得到重庆市政协学习及文史委员会的帮助和支持,特致谢忱。
(袁代奎:原重庆市忠县政协文史工委主任,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