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先驱杨瑾
辛亥革命网 2011-10-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杨先钊 陈刚 查看:
历史已翻去一百道年轮,有些人,有些事,早已尘封,被人忘记。然而,他的事迹却时常被人们传颂;周围县市有他共谋革命的记载,兄弟省份也有他秘密反清的身影。他就是辛亥革命先驱——杨瑾(学名),字洛(乐)槎,谱名杨启泮(1880.11.17——1911.5.20),澧县杨家坊乡(小地名皂果树脚里)人。
而今,健在的长辈们常说:百年来,他是澧县出西门第一人。据临澧新安《黄氏联修族谱》卷一第79页《黄公真存先生家传》载:“澧西涔水之源有二士焉,曰黄真存、杨洛槎,皆奇才,卓荦而不得其以死……公讳家兴,字兆祥,号真存……越明年遂考入省垣高等学校,而洛槎亦肄业湖南武备学堂,自是洛槎与公文武分途焉。两湖总督张之洞荐游日本,留学数载,而洛槎亦先后毕业于日兵士官学校……”可见杨瑾与黄真存(字兆祥)为近代澧西奇才。从石门政府信息办陈俊武2009年所撰《学者郭东史》载:“郭氏……光绪三十年(1904)后,他辗转汉(口)、宜(昌)、湘、澧间,入同盟会,与宋教仁、黄钺、蒋翊武、曹圭如、杨洛槎等人共谋革命……”不难看出辛亥革命前后大澧州范围英才辈出,蒋翊武、杨瑾(洛槎)等都应该是杰出代表。
杨瑾出生在杨家坊乡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父亲杨学钊,务农兼商(药店),兄妹五人,瑾为兄长。咸丰四年(1854夏秋),祖辈、父辈参与的澧西陈正卯、陈庭杰领导的“穷团”起义就发生在咫尺之遥的燕子山,从小耳濡目染长辈《燕山喋血》的故事,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国仇家恨的种子,矢志从文尚武,誓与清廷抗争。瑾年少聪颖,英姿绝伦,青少年时代求学于澧阳书院。1903年两湖总督端芳令各县选拔优秀士子,瑾以第一名进入湖南武备学堂结业,旋即由清廷公派留学入日本士官学校炮科第一期学习。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举行成立大会,瑾与蔡锷(字松坡)、黄兴(字克强)、林修梅、林伯渠、李烈钧、程潜、宋教仁等义结金兰,加入同盟会。
1905年11月2日(阴历10月6日),日本文部省发布《关于许清国留学生入学之公私学校之规程》(又称《取缔规则》),导致留日学生群起反抗、罢课抵制、停课归国。1905年12月上旬,杨瑾归国抵沪。1906年4月,由留学生(革命党人为主)成立的上海中国公学(革命党人创办的学校,为早期革命党人的根据地及联络点)初创。据《中国公学的建立及早期发展(1905—1911)》之《中国公学第一报告书》(光绪丁未年十二月,上海商务印书馆代印,第14-17页。)载表4(1906年 中国公学职员浮动状况表):干事张邦杰、王敬芳 ;教务干事黄兆祥 ;庶务干事 姚宏业、郭果能 ;书记 杨若堃、黄云鹏 、于右任;会计梅献瑞、孙境清 ;监学彭施涤、杨瑾、黄宏宪。同乡黄真存(字兆祥)为主办者之一,时任中国公学执行部教务干事,瑾任中国公学学监兼上海新军教练,实籍此奉孙总理命组织京沪革命大集团,秘密为抗清作准备。此时,与姚洪业、于右任等合著《基本战术》一书,对提高当时新军的战斗力有很大作用而风行一时。当时澧县人蒋翊武为中国公学学生,杨瑾秘密发展他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党人。
1907年2月(清光绪丁未岁),奉广西巡抚张鸣岐及广西新军督练蔡锷电召赴桂林任广西新军总教练。1909年初(清宣统元年),四川巡抚赵尔巽电召杨瑾赴川任职,孙中山、黄兴、蔡锷等认为杨瑾赴川可以秘密发展革命组织,对革命有利,于是杨瑾受同盟会派遣赴成都任四川省兵备处督练,训练新军。1908年12月,程潜从日本学成归来,在国内从事革命活动,杨瑾向巡抚赵尔巽建议电召程潜等4人入川协助训练新军,这样程潜等便于1909年初相继入川。同年2月,杨瑾与程潜、林修梅、季雨霖、舒和钧、梁达沅等同盟会同志召开秘密会议,分析四川情况,制定四川进行革命的纲领,以为守则。当时拟定的纲领大致有如下四点:①服膺三民主义,始终不渝;②稳步发展组织;③切实把握军事实力、应付事变;④联络一切力量、共策进行。大家一致认为,只要这个纲领能切实做到,他方一有动作,四川可以立即响应;他方未有动作也可以掌握时机,随时发难。
1909年11月,瑾受赵巡抚委派与程潜、曾广开前往上海采购枪炮、器材、服装,供四川扩充新军。12月,途经武汉停留,介绍旧友澧县人蒋翊武与程潜认识,相互交流革命运动的进行问题。1910年新年,一行三人到达上海。经过调查,决定向上海制造局定购七生五管退山炮,向泰来洋行定购马克沁机关枪,向日本太平洋行定购工兵器材,其他马鞍、皮带、服装等军用品,也同有关洋行签定了合同,定期交货。
1910年冬(清宣统二年),再奉赵巡抚命督巡川西,任川西统带团长。在此期间,杨瑾心忧革命,工作夜以继日,终致积劳成疾,革命同志劝他休养治病,但他仍不惜身体,不愿半途舍弃革命事业。督巡毕,至1911年初,调任四川军械委员,严密采购,不浪费一钱,即处任何艰险,绝不使国家蒙受丝毫损失,因此,赵巡抚更加奇重他。
1911年4月(清宣统三年辛亥岁),四川保路运动风起云涌,川督赵尔巽同情革命,受到清廷严斥,拟调任东三省总督,蔡锷自云南电示赵尔巽举荐杨瑾代理四川都督,并将军机大事,悉交杨瑾处理。但不久,杨瑾因病加重只得回乡休养。4月19日,赵尔巽调任东三省总督,瑾于病榻连接四川万火急电十余件催促上任,因而仰天长叹曰:“我正欲乘长风破万里浪,苦为病魔所困,个人前途休矣,惟革命又弱一个也,奈何奈何!”并嘱胞弟“余未竟之志,弟可随学长程潜、林伯渠诸人努力继承之”。5月20日因奔走革命,积劳成疾;又因急火攻心,肺痨咯血,杨瑾与世长辞,终年31岁。
此后,杨瑾之弟杨启恩、子杨家树(字齐生)、侄子杨家英(字雄武)先后投身行伍,追随革命,前仆后继,为国牺牲,可谓革命家庭。今革命业已成功,足可告慰先烈于九泉!若瑾公泉下有知,必当含笑于九泉。杨瑾去世后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其同仁们浴血奋战,一举推翻在我国持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建立民主共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瑾短暂的一生, 追随孙总理,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在各地为辛亥革命发展组织,培训军事人才,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他不为名,不为利,一片丹心,苍天可鉴!正如文天祥诗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由于杨瑾于辛亥革命前夕是一名“韬光养晦”的革命者,英年早逝。加上他的后裔远在台湾和美国,八十余年音讯渺无,因而他的革命事迹很少见于正史经传,一般散见于同时期革命者所著回忆录或革命者后辈所立传记,以及杨瑾故里人们的口碑中,所以一般人不知晓他的革命事迹。值此辛亥革命百周年之际,搜集史料,写就本文,籍以慰先烈!励后学!希望是对这位澧州优秀儿女最好的纪念!
(作者杨先钊:澧县第三人民医院医师; 陈刚:澧县城关中学教师)
参考资料:
(1)《中国公学的建立及早期发展(1905—1911)》
(2)《辛亥革命前后回忆片断》。程潜著,1961年。
(3)书香族风二百年之临澧新安《黄氏联修族谱》。
(4)《学者郭东史》。陈俊武撰,2009年。石门县人民政府信息化办公室。
(5)澧县杨家坊《建平杨氏族谱》卷拾,启泮公传。启恩撰,19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