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陕西近代历史的张氏父子

辛亥革命网 2012-03-26 00:00 来源:西安日报 作者:师岩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曾经影响了陕西近代历史的张氏父子,其情其志,其作其为,在百年之后,依然回响在历史的天空。静心聆听这段历史的回响,仍使我们当代人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牛济研究员撰著的《张煦张赞元父子年谱》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以清末陕西、湖南、山西三省巡抚张煦和陕西辛亥革命元勋张赞元父子两人的历史活动为主线,为我们揭开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再现了三秦大地一百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曾经影响了陕西近代历史的张氏父子,其情其志,其作其为,在百年之后,依然回响在历史的天空。静心聆听这段历史的回响,仍使我们当代人为之感慨。

  张煦是晚清封建王朝大厦将倾背景下的一位封疆大吏,他服官四十余年,尽忠朝廷,恪尽职守,励精图治。自1888年10月至1895年9月,在任陕西巡抚、湖南巡抚、山西巡抚的七年时间内,奏折竟达七百余件。然而他偏逢末世,虽有心补天,却无力回天,最终在西方列强的枪炮声中含恨离世。

  张煦性格耿直,为人磊落。他任湖南巡抚时,张之洞正任湖广总督,是他的顶头上司。在当时的官场,为官者对上司极尽阿谀逢迎尚且不及,而张煦却对张之洞穷兵黩武的行径大为不满,一纸《致鄂督张香涛之书》,严厉批评了张之洞。其言语之尖锐,措辞之激烈,一时震惊朝野。两朝帝师、军机大臣翁同和曾赞道:“南浦(张煦的字)倔耿,颇有风节,不可干以私”。即使数十年后的1936年,著名记者范长江提到这件事,也不禁感叹:“灵武在清代出过一个胆大包天的人物,为本地生色不少。”

  张煦还是一位勤吏、廉吏。他任陕西巡抚期间,力主革新,奏请裁革科场百余年积弊,减轻民众负担,赢得了三秦百姓的赞誉。“及移抚湖南,攀然送泣者,数百里不绝。”而当他病逝的噩耗传来时,“咸巷哭”,“及丧归,扶老携幼,相率吊祭,愿公留葬于陕”。

  张煦的幼子张赞元早年留学日本,毅然决然地与封建官宦家庭割袍断义,支持孙中山的政治纲领,成为陕西早期的同盟会员,并与井勿幕等人积极筹建同盟会陕甘支部。1907年重阳节,同盟会陕西分会组织赴黄帝陵祭祖,推举张赞元与郭希仁起草祭文。祭文中写到:“誓共驱除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国体,共赴国难,艰巨不辞”,实现“以纾生民之苦,以复汉族之业”的目标。

  1908年初,陕西留日学生在东京创办《夏声》杂志,张赞元就是主要撰稿人之一。《夏声》是辛亥革命前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舆论阵地,张赞元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为实现伟大的政治理想,撰写了大量文章,摇旗呐喊,有力地促进了陕西人民的革命觉醒。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了第一枪。22日,同盟会陕西革命党人领导新军与哥老会在西安举行起义,拉开了北方各省起义的序幕。张赞元“躬与辛亥光复之役”,为陕西辛亥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嗣后,袁世凯攫取大总统职位,在英、日帝国主义支持下,实行独裁统治。张赞元与井勿幕等组织讨袁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发动讨伐段祺瑞的护法战争,陕西革命党人积极响应,由胡景翼等组建陕西靖国军,发表檄文,倒陈(树藩)反段(祺瑞)。张赞元参加了陕西靖国军的工作,并担任总司令于右任的行政秘书。1920年8月后升任陕西靖国军总指挥署秘书长,他运筹帷幄,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矢志不渝地同袁世凯及其走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张赞元

  张赞元交游甚广,性格豪爽,重义轻利。于右任、井勿幕、胡景翼、杨虎城、张季鸾、景梅九、井岳秀等都是他的挚友,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1933年之后,张赞元担任陕西省政府委员、参议等职务,协助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孙蔚如做了大量的工作。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张赞元坚持民族大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表现了一个中国人的气节。遗憾的是,他没有能亲眼看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抱病离开了人世。

  今天,我们重新评判张煦、张赞元父子在中国近代史舞台上的政治表演,重温一百多年前三秦大地上的那段风云历史,我们不仅读懂了张氏父子为陕西百姓和陕西辛亥革命所作的贡献,而且还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一种关心民众的情怀和投身革命的精神。历史已经成为过去,斯人也已化作尘埃,但有些人和事我们却不应忘记。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