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仕洪宪朝的张英麟
辛亥革命网 2012-03-2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在《青岛遗老题名录》里,有云:洪宪事败,有人为青岛遗老题名录者,(搜罗未备),不仕洪宪朝者,内列有:张英麟,清都察院左都御史,山东历城县人。而在1917年,张勋复辟清室时,张英麟却同吕海寰等十三人,被授为弼德院顾问大臣。令人值得一提的则是于1914年张英麟率先捐资,完成《{宣统}山东通志》的付印。为山东省作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向为人所称道。
张英麟(1837—1925)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字振卿,亦作振清,号沈诏,晚号南扶老人,室名蟠榆簃。同治四年(186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同治十三年(1874)命在弘德殿行走。历任福建、云南等乡试考官,礼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累迁祭酒,充经筵讲官。光绪十七年(1981)以詹事授奉天府丞,兼学政。后晋内阁学士,兼顺天学政,擢吏部侍郎。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打北京,两宫西狩,官员迁避,他独守学政关防待交替。二十九年(1903任会试副总裁,借闱河南,改试策论、经义。后改官制,以侍郎改任副都统,汉员授旗官自此始。旋晋都统。三十四年(1908)授都御史。宣统帝登极,摄政监国。辛亥后,辞官,归里。见到省城宣布独立,不久又撤消独立,极不安定,便移居青岛,同一些同僚时有往还。晚年归里,过着寓公生活,88岁卒。
1912年3月23日上海《申报》载《故宫禾黍太凄凉》略云:“日前北京兵变,都御史张英麟寓内被抢一空。张之身上尚穿一裘,叛兵将其推倒地上,剥其裘而去。张诉之袁总统,袁总统以千金赠之。”夏仁虎《旧京琐记》载:“衣服之制,四时更易,皆由宫中传出,登之邸抄而行。各部署引见时,冬裘不得用羊皮,恶其近丧服也。夏不用亮纱,嫌其透体也。遇万寿或年节皆蟒袍,谓之花衣服。逢斋戒,忌日,皆青外褂,谓之常服。国丧则入临皆反穿羊皮褂,余日元青褂,至奉安始止。德宗病革时,传各堂官入内,都御史张英麟以为帝已崩矣,遽反穿羊皮褂以入,为某王所呵而出,当时传以为笑。”看来,张英麟已是老迈昏庸的了。《凌宵一士随笔,张英麟畏祸告假》略云:编修张英麟,检讨王庆祺,于是年正月同被命直弘德殿。后来,同治帝以恶疾逝世,便以王庆祺“忘亲嗜利”“素行有亏”之罪名,革职永不叙用。“同治甲戌(1874)正月十二日,张被命入直弘德殿,二月初三日,即奉诏许其请假两月,回籍省亲,其去也甚速。相传系见同直王庆祺之行动,预料将生事故,惧受牵累,故亟乞假出都以自全;然假期未满,即丁母忧,是母病垂危,并非饰词也。”《金銮琐记》云:“殿前歌板拍擅牙,富贵归田众口夸。鲁直昨逢张子野,耄年倚醉尚寻花。”注:“张公英麟,字振之,与王庆祺同在弘德殿行走,畏祸,告假出都。光绪末年已八旬,饮酒看花,尚有豪兴。仲鲁张公侄。”“张字振卿,继陆宝忠为都御史,以迄清亡。鼎革归里,为济南遗老年辈最高者。丁巳(民国宝六年),年八十岁。卒时近九旬矣”晚年甚矍铄,倚醉寻花,信然。”
至于付印《{宣统}山东通志》一事,在《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略云:是志“二百卷卷首一卷附录一卷,民国四年排印本。巡抚山东等处地方张曜、杨士骧等监修,孙葆田等纂辑。……以光绪十五年(1889)奏开志局,聘葆田为总纂,未几曜薨于任,葆田亦去职,志局几同虚设,历二十年至丁未岁(1907)士骧来抚,始重加整顿,仍以葆田主纂。……越六年书成大半,而葆田亦殁,时在籍候选道历城毛承霖提调局事,督率编辑诸人继葆田未竟之业,半载而稿本初就,乃上之大府,储诸公署,未及刊行,而辛亥事起,遂无人过问。民国三年前都察院都御史历城张英麟等,复集资开局,聘福山于宗潼主笔,就原书加以校补,以明年付印,又阅三年而始事。盖自开局以迄于印成,几经中辍,先后计历三十余年之久,甚矣!修志之难也。”看来,是志得见,张英麟是功不可抹!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