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去病 不革命非丈夫的辛亥豪杰

辛亥革命网 2012-03-22 00:00 来源:吴江日报 作者:凌龙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陈去病为遗腹子,“性情躁急,负气慷慨”,母亲倪氏特别给他取了个名字叫“佩忍”。但“是可忍,孰不可忍”,面对腐败的清政府和虎视眈
 

  陈去病(1874~1933),出生于江苏吴江同里。

  陈去病为遗腹子,“性情躁急,负气慷慨”,母亲倪氏特别给他取了个名字叫“佩忍”。但“是可忍,孰不可忍”,面对腐败的清政府和虎视眈眈的外国列强,陈去病再也按捺不住。

  为革命以笔为刀不遗余力

  20来岁时,他曾手书一副对联:“炎黄种族皆兄弟,华夏兴亡在匹夫”。那时的中国正经受着中日甲午战争惨败和订立不平等条约的耻辱。

  1897年,陈去病与金松岑等同仁在家乡创办了“雪耻学会”,意欲一雪国家的奇耻大辱。

  1902年,陈去病来到上海,参加了蔡元培先生发起的中国教育会。随即在吴江的同里、黎里建立了学会支部。风从东方来,有了与思想前沿阵地的互动,吴江小城的革命思潮更显风生水起。

  1903年,正当而立的陈去病只身留学日本。虽然与革命领袖孙中山失之交臂,但却与革命大将黄兴结为朋友。这奠定了陈去病在辛亥革命中的“风云”地位。在日本短暂的留学生活中,陈去病俨然是职业革命者。以笔作武器,“鼓吹革命,不遗余力”。他主编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刊物《江苏》,毫不避讳地喊出这样的口号:“满清王气今已无,君不革命非丈夫!”面对列强的觊觎,特别是俄国对我东三省的野心,陈去病以“醒狮”的笔名,发表了《警醒歌》,此文让吴江始终能一得革命先声。

  如果说1905年由孙中山先生组建的同盟会是一个政治的社团,是一股“武”力量,那么1909年由陈去病等人创立的南社则是一个文化的社团,是一股“文”力量。一文一武,在时代的风云中建构成有力的革命掎角。

  辛亥风云的觉悟者和先行者

  1911年的辛亥革命,陈去病是觉悟者,同时,也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辛亥革命那一年一张仅存一个月的《大汉报》上。

  武昌起义一声枪响,神州大地天翻地覆。对革命形势早有先觉并有先备的陈去病,旋即偕南社社友张默君、傅钝银于苏州沧浪亭对面的可园筹办出版宣传革命的《大汉报》。

  11月10日油印版《大汉报》问世,21日《大汉报》正式发行。报眉大书“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辛亥十月初一”。

  发刊词中陈去病欢呼道:“革命哉!革命哉!二十世纪之中国,真我黄帝子孙扬蹈厉之时日哉!而吾苏(苏州)之民诚苏(苏醒)矣。”同时宣称报纸将“张吾民族之气而助民族之成,并提倡民生主义,以亟图社会之升平,获共和之幸福”。

  12月21日因经费停拨,《大汉报》停刊。仅一个月时间,如昙花一现,似流星一闪,但那“一现”与“一闪”带给世人的震撼非同一般。

  与孙中山十年袍泽患难共尝

  1913年7月,为挽回辛亥革命的成果,孙中山决定以武力讨伐。“二次革命”正式打响,陈去病被革命形势所感染,随即应邀出任江苏讨袁总司令黄兴秘书,许多鼓舞人心的讨袁檄文均出自陈去病之手。

  同年8月,满怀希望又忧心忡忡的孙中山视察浙杭一带。这一程近十天,这十天,陈去病一直随行陪侍。事后,孙中山深情感叹:“从我游者二三子外,唯吴江陈子去病焉……”随后的护法战争,陈去病一如既往,紧随孙中山。1918年赴广东,任孙中山护法军政府参议院秘书长。1922年,孙中山在广东誓师北伐,陈去病出任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可以说,在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陈去病是孙中山最热烈的追随者之一,而孙中山也是陈去病最深刻的知己者之一。孙中山先生曾以“十年袍泽,患难共尝”来概括他们的革命友谊。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