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锦章为家乡纂修《乡土志》(2)

辛亥革命网 2012-03-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清末山东掖县地方名儒董锦章,乡试获售后绝意进取,闭门著述,至老不倦。重视地方志事业,曾应聘纂修《{光绪}莱州府乡土志》二卷、《{光

  董锦章(1844—1920),山东掖县(今莱州市)西登村人。字蔚堂,又字苇塘。别号襄村,又号寓园。民国改元后,锦章自称“故国遗农”,怀念封建清王朝并寄意诗文。清季地方名儒。其父桂馥,为六品职衔,对董锦章的治学有成影响很大。锦章自幼以苦读为乐,无意仕途。光绪二年(1976)科考列副榜,清光绪十四年(1888)中第七名举人。后不踏仕路一步,委博兴县训导,不就;广西巡抚慕名请入署,不往;平日不善周旋,见客数语即“危坐无他言”。而与莱州府文学士们论及学问则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日潜心读书、吟诗属文,“自少至老无一废学。”尤精于考据、训诂之学,治虚伪严谨,“七旬后灯下书细字,校录不辍”。他治经以许(慎)、郑(玄)为主,取清朝诸儒之长。有意见不一致的地方,一定仔细研究,找到最得当的说法。一生著述颇多。有《尚书今文证》二卷,《学庸遵注》四卷,《附录》一卷,《论语赘笔》四卷,《补遗》一卷,《惜余轩初集简言》二卷,《杂文诗》六卷,《读钞杂文诗》四卷,《三钞杂文诗》二卷,《四钞杂文诗》二卷,《五钞杂文诗》四卷,《余编》二卷。《莱州府乡土志》2卷,《掖县乡土志》4卷。

  董锦章尤以记实的诗文而著称。平度“桃花涧”,椐当地村民说,百年前此地叫“石井子”,有张华、张唐兄弟两人携眷来此结庐而居,到清光绪年间,已繁衍为六户人家。光绪二十二年,平度城尚家疃举人尚庆翰(字屏臣),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在张氏兄弟宅旁边盖起了五间青砖草堂,作为别墅,时来小住,并题其草堂为“屏山馆”,将这条涧谷命名为“尚涧”,作《尚涧记》记之。文中写道:“以兹涧之奇,而吾独得之。其处僻远,因宜为时所弃,然吾非经缒凿而得之,只无意遇之,而涧之奇遂暴著。”民国三年,邀业师掖县名人董锦章来此一游,诗文唱和,颇具风雅。董锦章乘兴作《游屏山记》以记其盛。详细地记述了尚庆翰在此筑草堂,题写堂名及更改村名的经过。《游屏山记》有载:山中“松株高下不一,间以夭桃,尤可悦目。”二文一并收入尚庆翰担任总篡的民国《续平度县志》。

  尚庆翰所编《续平度县志》还收有董锦章所写《书平度罗张旧狱》一文,略云:“乾隆五十六年,有平度乡人罗某,其人素凶狠无赖,其姐夫张某则性情懦弱,罗恃强凌弱与张某斗殴,失手将自己生母打死,却诬称张某打死其母,经平度州官审理,亦认为张某为真凶,将其判了死罪,经莱州知府徐大榕复审,认为张某冤枉,上详省府,省府“臬司”仍同意平度州官之原判,徐知府乃派人进京申诉,刑部即派人来平度会审罗张一案。此案已经州、府、省三级审讯,属重大疑案,各级官员均不敢轻视,乃商定在城隍庙进行“冥审”,由各级阳世之官与城隍老爷共同会审,时值阴雨,气氛恐怖,狡猾之罗某仍不认罪,徐知府威严地对罗言:“汝杀母不吐实,雷将击汝!”言未毕,忽霹雳大作,声震瓦宇,官吏、胥吏皆惊怖失色,罗某之心理防线终被击溃,乃吐杀母实情。昔时人们普遍较迷信,对鬼神十分敬畏,城隍老爷尤具特殊之威慑力,故自古阳审无结果之案即行冥审,犯人普遍认为:对阳世之官尚可隐瞒事实真象,神则洞察幽微,无所不知,抵赖已属无益,坦白或可减罪,乃大多心理防线崩溃而尽吐实言。罗张之狱后被平度艺人编为鼓儿词到处传唱,笔者幼时曾听父老言及,所记张氏依稀记得其名为张子布,以备受各官酷刑,结案后,已成残废,罗某之名字则忘记。”

  另如清代山东滩晒制盐工艺不断改进,滩晒产量明显提高,每副盐滩池可晒盐1250—1350公斤。董锦章《土山记盐补》曾就掖县西由场的滩晒工艺与盐产品做了简要说明,有云:“掖西由场外,其晒盐者曰土山云。历代皆煮盐,国初始有晒者。有池有井。池,晒之所;井则蓄水以备汲入池者也。晒必别水,宜听以耳,揣以目,或判指于水,消息微茫,非尽人可能。后乃易以莲子,湖莲上,盆莲次之,以性善沉,遇卤屹立也。择数枚取试水。水有淡有咸,淡者轻,咸者重,未晒软,晒則老。老,出盐易而速;软,难而迟。过则竭,适中善。首夏风雨以时,戽水入池,一夜卤渐结。若大雨,池溢,投以莲子,判若泾渭。淡水净澈,俟莲子呈露,水乃可用,日试之,悉差数。三四日水渐老,加意调剂,操纵惟命。滩有蓄卤所,曰卤囤,三分其池为之,欲调水取诸此,当南风煦煦,午曦薰蒸,水上小波突起,下必有盐花,旋生旋灭,而盐告成。”当烟台开埠后,草帽辫成为山东重要的出产。草帽辫的输出,使编草帽辫者不断改进其花样,时人董锦章写有竹枝词:“破却工夫缉麦捐,几经纤手结缠緜。问郎出甚新花样,花样斩新才值钱。”

  董锦章,于光绪末年分别纂修《莱州府乡土志》二卷,《掖县乡土志》四卷。

  乡土志如同普通地方志的缩学的普及本似的,有助于乡土知识的普及利用。在清季兴起纂修乡土志热潮,同当时国内国际形势有关。清光绪二十年(1884)中日甲午战争后,丧权辱国,日本侵割台湾,德国强租胶州湾,英国强祖九龙半岛与威海卫,法国紧跟其后,要强租广州湾……国势日衰,封建统治阶级意欲图存,便始实行新政。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有识之士要求自强图存,改习先进科学知识,培养人们爱乡里爱国家的思想。乡土志则是最好的乡土教材,可同外国的人文地理相媲美。一些乡土志明确指出编纂宗旨,在于给人们提供进行爱国教育的教材。“人民爱国家,必自爱乡土始。实则乡土者国之内容。”“人人爱国,实乃人人自爱其乡土始。”“外国人讥中国数千年有国史而无民史,乡土志之民编为民史起,本为学者童蒙而习之。”此类乡土志均为奉檄而编修。乡土志的长处,在于内容实际,记录经济状况居多,颇有实用价值;文字简括,易于纂修,便于普及利用。

  清季,应莱州知府李恩祥之聘,董锦章主持纂修《{光绪}莱州府乡土志》二卷。成为省内名志。莱州当时所辖四州县,有掖县、昌邑、潍县、平度州。是志所录即以所辖地域。卷首有《例言》八则略云:“奉檄修乡土志。”列目为:上卷有历史、建置、政绩录、兵事录;下卷有耆旧录、事业、学问、户口、学校、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动制、植制、商务。是志以政绩、耆旧两目所占篇幅较重。在山东省内,府乡土志独此一种,当为珍贵,《莱州府乡土志》于1905年完稿,但未付梓问世.,有稿本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于光绪末年石印刊行,约为四万字,又于1997年据馆藏手稿本印制,是了解莱州府辖属掖县、平度、昌邑、潍县、高密、即墨、胶州自先秦至清末乡土人物、风俗世情的珍本。

  董锦章继应掖县知县吕昱之聘,主持纂修《{光绪}掖县乡土志》二卷。卷首绘有疆域图一幅。《例言》十则,略云:“邑旧志于宦斯土者称宦绩,本境人物称耆旧。”。志目为卷一有历史、建置、政绩、兵录、耆旧、事业、政治、武功;卷二为忠节、孝友、善行、耆旧学问、经儒、文学、卓学、名宦、乡贤诸祠附。是志列目有别于它志,未按学部规定的十五门分类。本来乡土志重在经济,而是重于人事,这同当地人文繁茂有关。是志记事止于清末。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稿本,抄写字迹工正,计一百一十页,约五万余字。原稿本存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仅藏有微型胶卷。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