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炯与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之间的兄弟情结

辛亥革命网 2012-03-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谢海斌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何天炯对渊公的敬畏并不是偶然的,正是多年来师生之间朝夕相处,耳提面命,渊公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深深感染着充满灵气的天炯,并
 

  1910年,民国元老何天炯在孙中山、黄兴等人均离开日本,自己则困守东瀛主持同盟会日常工作,财政匮乏,疲于应付的非常时刻,渴望出现一位前承炎黄,后启尧舜的中华帝师——赤松子这样的人物来挽救危局,情不自禁联想到远在万里之遥,长年累月奔波操劳,心系党国,为会党同志排忧解难、发动族人“凑会”集资,全力赞助优秀学生赴日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恩师何子渊,不禁默默垂泪,一篇情真意切的《忆子渊族叔》便浑然天成:(原诗见何天炯遗著《无赫斋诗草》)

       久虚芜简上星窝,羡煞山居万象和;

  爱我几人同骨肉,哀时无术弭风波。

  秋容渐向风前老,诗思偏从客里多;

       欲访故园赤松子,征程十丈竞如何!

何天炯、何子渊

       仔细揣摹,不难发现何天炯对渊公的敬畏并不是偶然的,正是多年来师生之间朝夕相处,耳提面命,渊公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深深感染着充满灵气的天炯,并慢慢在叔侄、师生、革命战友之间蕴育了那份生死与共,情同父子般难于割舍的兄弟情结使然——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曾有兄弟俩人感情非常深厚,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一天,母亲叫弟弟到天台山(浙江省东部名山)放羊,弟弟碰巧在山上遇见一位得道高人,道人将他带到了石室山(即今大箬岩),修练“奇门遁甲”之术,不知不觉,一晃便过去了四十多年。其间,哥哥找遍了崇山峻岭,踏遍了各处所能到达的羊肠小道,就是不见弟弟的踪迹。后来,偶然之间,碰上一位得道之人,打听到了弟弟的去处。道人于是将哥哥带到天台山,兄弟俩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哥哥问弟弟,四十年前母亲交待他放养的羊哪里去了?弟弟告诉哥哥羊还在“治岑”那座山上。兄弟俩于是一起来到了治岑山间,弟弟站在高处挥手指向一块白色的石头,叫了一声“羊起!”,倾刻之间,漫山遍野布满了白雪皑皑的山羊,星罗棋布,足有好几万头。

       直到此时,哥哥才知道弟弟已经得道成仙。兄弟俩于是相约一起留在山上修练仙道,以松脂获苓为食,五百年后终于修成正果,双双得道成仙。弟弟取名赤松子,哥哥取名叫赤须子。

       从此,兄弟俩便坚持留在了天台山,每天风雨无阻在天台峰上弈棋,百丹坪上炼丹。有一天,哥俩又回到了弟弟曾经修练成仙的石室山,在青霞洞天前的大石板上布局弈棋,刚好晋朝的樵夫王质上山砍柴,看见兄弟俩正聚精会神地下棋,便放下斧头站在一旁观战,弟弟赤松子递给他一颗像枣核一样的东西,让他含在嘴里,樵夫王质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心旷神怡,饥渴全消。一局棋下完,王质正准备离开,伸手一摸,发觉斧柄早已经腐朽殆尽,一局棋的功夫,世上不知流走了多少岁月。

       于是,人间便留下了王质“观棋烂柯”的传说。自此人们便将浙江的石室山改称为“烂柯山”……

       多么动人的传说,多么刻骨铭心的手足之情!

       星窝子——群星汇聚之地。何子渊与民主革命先驱六弟何贯中即诞生于此。1960年代,当地农民在顺裕庐后山发现石锛、石斧、纺棰等史前文物。据专家考证,6000多年前星窝子已有人类居住。

       1907年秋,潮州“黄冈起义”失败后,正是革命党人东躲西藏的日子。何天炯从日本回到了广东兴宁,刚上轿便直接吩咐轿夫将轿子抬到石马星窝子。

       到达顺裕庐后,何天炯打发轿夫离开,便一个人坐在何子渊家里,从日照中天的中午一直等到日薄西山的黄昏,不管大家如何劝他“先回荷秀坡见父母,明天再来拜见渊公……”,天炯就是纹丝不动,并半开顽笑半感慨地对渊公长子尚炬说:“我不见子渊公一面不敢回家啊!”。后来,管家无奈,只好派人连夜将匿藏别处的渊公请了回来,受弟子礼。

       早年,中山先生跟自己比较亲近的部下交往一般亦以兄弟相称,既亲切又自然:

       “足下覆弟梹榔之函收到多日,所嘱资济宫崎贫病一事,因前此尚无法,故未答书,兹在加拿大途次稍能设法,即寄二百元去横滨。永新、祥林、清泉兄收入托他代交百元与宫崎君,并交百元与足下,为补贴前时经手图买物之亏,请为收纳是荷。”

       这封1910年辛亥黄花岗起义前夕孙中山写给何天炯的信,虽然只有廖廖数语,但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份兄弟手足之情,革命同志之爱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仍然让人如沐春风。

       相反,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经过几十年“阶级斗争”的洗礼,在很多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中,同志、师生、亲友、兄弟、父子之间的那份真亲却反而变得越来越淡漠了。

       当然,这也是今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华夏炎黄子孙渴望人性回归,普及国学教育的意义所在。

       由此看来,“世界上四分之三的人仍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先解放全人类,最后再解放自己。”的论调或许应作适当调整,应该先解放自己,最后再解放全人类。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信然。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