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上将军赵声

辛亥革命网 2012-02-24 00:00 来源:江苏民革 作者:吴新亚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所历经过,可歌可泣,不可无记。革命运动离不开杰出领袖人物的领导,但也需要一批勇于献身,敢干冲锋陷阵的革命志士。先烈赵
 

  辛亥革命,所历经过,可歌可泣,不可无记。革命运动离不开杰出领袖人物的领导,但也需要一批勇于献身,敢干冲锋陷阵的革命志士。他们在辛亥革命的洪流中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演出了一幕幕悲壮感人的历史剧。先烈赵声为了祖国昌盛,献身革命、勇于牺牲,是20世纪初期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一代风流人物。

  少年壮志

  赵声,字伯先,生于1881年3月,江苏省丹徒人,自幼聪慧,七岁即成篇,九岁举神童,应县试,所为文可入学,十四岁时,诗文益精,并擅武事。体貌魁伟,性豪爽,疾恶如仇。本年以入乡狱破械救择拘害之无事乡民,赢得“义侠少年”美誉。后来因为在南京替一个江南陆师学堂的学生做作文,被学堂监督(校长)知道了,欣赏他的才气,主动致辞他入学。毕业后东渡日本考察军事,向往当时的种族革命运动。

  归国不久,受聘为南京两江师范学堂教习。1903年左右他匿名编写了通俗的七字小唱《歌保国》长诗,宣传革命思想,鼓动人民起来革满清政府的命。歌词中有许多话是青年革命家的亲身体验,如“八旗驻防防家贼,贪官个个良心黑,追比乐输还认捐,忍气吞声说不得”。清政府在南京、镇江等地皆有旗兵驻防,制造人为的民族岐视,利用被蒙蔽的旗兵压迫汉族居民,赵声自小就深为痛恨,所以写得如此痛切。“台湾割弃又胶州,为烧眉目全不晓”。指斥昏庸的清政府“把吾土地媚群凶。欧美环伺恣分割,外洋又复逐华工。彼昏不知纵淫乐,大做万寿穷需索。”强烈地谴责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当局对媚事帝国主义,对内压榨人民的滔天罪恶。“大做万寿穷需索”指慈禧勾结李鸿章挪用海军经费大造颐和园庆祝六十寿辰事。镇江金山的慈寿塔就是两江总督刘坤一为向慈禧献媚而大修缮的。歌词的最后号召全国人民“还我河山归归主,不逐胡人(满清统治者)誓不休。”这首长歌文词切深挚,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

  赵声在东渡日本考询军政时,在舟中曾对友人大言“生平最佩服孙文(孙中山)。”至日后,便与黄兴、何香凝诸革命同志结识,大受鼓舞。认为“中国事党可为也。”且信“革命贵在实行”,决心回国革命。在任南京两江师范学堂教员,内结教员学生,外结革命同志,1903年秋,于南京北极阁,召开学生大会,由他登台演说革命,南京学生多来听讲演,高呼口号,声泪俱下,痛斥清王朝祸国殃民,号召推翻封建专制政府,共救中国。使在场的学生,无不深切感动。当然这种胆大包天的行动,绝不允许于清廷,两江总督端方探悉后,立即严令缉拿,必将他置于死地。革命同志闻悉,力劝他逃出虎口,直劝得许多同志急得哭了,他才放弃“与端方斗一斗”的念头,远走湖南。友李树藩邀任长沙实业学堂历史教员,兵操教习,从而使湖南学界革命思想大增,更磅礴一新。赵声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宣传鼓动群众奋起革命斗争的先驱者,他的威名,远扬苏、皖、湘、鄂等诸省。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